洞天福地,山水南城

2020-11-28 07:32张丽娜
中国国家旅游 2020年10期
关键词:南城

张丽娜

为什么要去江西的南城县?因为这座低调的宝藏县城有着太多被我们忽略的精彩细节;它拥有赣东中心的地理位置、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和秀美宜人的山水风光……不论是在悠远的过去还是快速发展的当代,这都是一个值得探寻的地方。而玄奇绝妙的仙道传说,热情好客的当地民风,隐藏在街头巷尾的风味小吃,更增添了南城在我们心中的魅力。

古韵悠悠的赣地名府

南城县为江西省抚州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抚州市中部,居盱江下游。该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今南城县一带属吴国的疆域。到了战国时期,今南城县一带则先属越国,后属楚国。西汉时此地建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了。

南城不南

城之南,谓之南城,比如北京的南城,但展开抚州市地图我却发现,南城非但不在南,甚至还位于市域正中偏东些的位置。还没到南城,“名字之谜”已经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南城历史之悠久,在整个赣东地区都居于首位,它也是江西省建县最早的十八个古县之一。从古代兵家的眼光看,南城居于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有“踞八闽之咽喉、控百粤之襟带”之称。早在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的大将灌婴就在南昌设置了豫章郡,为了拱卫郡望,便选中南城这块山环水绕、易守难攻的地方筑城建县。因为县城建在郡守之南,所以就叫南城了。那时的县域面积非常广阔,相当于现今的整个抚州地区。不过县城并不在现今地址,而是经过了四址三迁的演变,才稳定在这个范围。原来,此南城之“城”并非我理解的现代意义上的抚州市,而是另有他意。历经2200多年,这块深居赣东中部的县域虽行政归属和所辖地域数次调整,但仍能保持最初的名字,这在全国来说也不多见。

悠悠古韵、积淀深厚的南城孕育出了麻姑文化、洪门文化、建昌帮医药文化,对临川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源远,因此当地素来有“赣地名府、抚郡望县”的美名。明太祖朱元璋六世孙益端王朱佑槟曾就藩于南城,历史上称建昌府,单从通济街、通福街、演武街、庆会街、朝天街等众多极具古意的街名就可以脑补出南城的辉煌过往。历史上这里曾涌现出南唐宰相陈彭年、北宋思想家李觏、元代政治家程钜夫、明代状元张升等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古文化遗存和风景名胜遍布全县,并依然履行着这些目的地初建时的功能。在县里小住几日,登山、祈福、游湖,或者逛老街的市井小店,这份清静竟然让我产生出一种生活在世外的闲适感。

千年古書院

提起盱江书院,它可是南城人的骄傲。盱江书院建于北宋庆历三年(1013年),由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及诗人李觏创办,是当时东南学子心之向往的著名学府。江西历史上达到“门徒千人”规模的书院仅有三所,盱江书院就位居其一(令两所是陆九渊的象山书院和南康洪氏的雷塘书院)。李觏是南城本地人,一生清贫而学高,教学授徒,研讨著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就是他的学生。

宋代是江西文化事业最为辉煌昌盛的时期,江西也是全国书院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盱江书院开坛讲学,对科举并不十分重视,书院不仅接纳本郡学子,而且接纳各郡府前来求学的“俊秀者”,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在书院教育大师李觏所办盱江书院的影响下,“江右文风盛矣,有盛如建昌郡者乎?”盱江书院历经五个朝代,一直存留到民国初年,在这八百七十余年间,曾多次维修、易址、重建,是南城光辉教育史的一个缩影。

如今,南城县在书院原址附近的登高公园重建了盱江书院仿古建筑群,千年古书院重放光彩,院内有李觏全身雕塑及有李觏纪念馆,以示对李觏的尊敬与怀念。

Tips千年老城 古迹遍布

益王家族墓群

南城洪门镇有处墓葬群遗址,从遗留的石雕足以窥见墓主地位的尊贵,也足以见证南城昔日的繁华和辉煌。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朱祐槟被封为益王,封地就在建昌府(今南城),益王家族居于南城150年,世袭七代八王,直到明亡时方告终止。其家族墓葬群气势雄伟壮观,俨然是规模宏大的“地下宫殿”,有的为砖室结构,有的为石灰结构,上面盖以数吨重的石板,再用石灰糯米汁浇浆封固。墓区地表散存有琉璃瓦碎片,可知当年曾建有享殿;从残存的红石雕像、驮碑龟座等,可以想见当年陵园的威严气势。

宝方禅寺

寺院距县城约60公里,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该寺坐北向南偏东,三面环山,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寺前翠竹掩映,溪水潺潺;寺后松林葱郁,古树参天,云雾缭绕,保留着完整的化身窑、佛塔林(其中有清康熙年间所建云净禅寺塔、母女塔两座)。整个寺院建筑雄伟,工艺精巧,其中的法堂、禅堂、斋堂、观音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均红墙绿瓦,雕梁画栋,是南城形态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佛寺,被列为省重点寺庙之一。

尧坊船形屋

这是一组清代中晚期建筑,坐西朝东,由两栋大夫第组成,东西纵深87米,南北宽56米,占地面积达10亩,平面结构布局为正厅三进一廊,两旁配有与正厅相通偏厢,共有大、小天井20多个,两座府邸分别有108间和36间房屋,厅堂宽敞明亮,门窗有精美木雕,梁椽处处浮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两栋大夫第门额均有人物故事、花草石雕,造型生动,雕刻精美。整个建筑形状独特,从屋后的西山往东看,整座古宅如船形般迎水向南行驶,实为罕见。

山水形胜中的文化意趣

南城县地势东西高,中部为贯通南北的河谷平川,呈现出“两山夹一谷”的形态。这里的山属武夷山余脉,海拔高程在200—1200米间,形态各异,占整个县城总面积的18%。同时,靠着绕城而过的盱江,南城人又打造出了赣闽交通的天然要道,从而使这块风水宝地先后成为郡、州、府治的文化要冲。

福地洞天 秀出江南

似乎每个地方都有那么一两个“功高盖主”的知名景点。这种景点往往一枝独秀,成为当地的代名词,麻姑山之于南城便是如此。麻姑山离县城约4公里,秀居盱江西岸,山势俊丽,万木葱茏,鸟语花香,物产丰富,千百年来,它以俊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多彩厚重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

福地洞天

去麻姑山,大可以走现代化的公路,但我听说与公路或平行或交错的方向还依傍着一条千年古道,名叫麻姑古道,便毅然决定沿古道上山。古道上有些路段是重新整修过的,但大部分古韵犹存,景致殊胜。途中有一亭,名叫“半山亭”,亭左有一瀑布非常著名,两道飞泉犹如两条白龙飞流直下百余尺,削崖入潭,飘来的飞雾营造出一种仙境的感觉,哪怕炎夏盛暑时站在瀑边都会觉得浑身凉爽。岩旁有石刻“玉练双飞”四字,透过水帘去看,更显苍劲有力。难怪古人赋诗曰:“山高激迅湍,清振林下响,飞雪溅千岩,白虹垂万丈。”半山亭也因此有了“垂玉亭”的别名。

再往上走便到了主景区,能感受到浓厚的道教氛围。麻姑山在道教名山中被归类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洞天与福地同属一山,这在我国众多名山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相传,麻姑仙女在此山得道,所以它被称为麻姑山。麻姑是我国民间赐福、长寿、吉祥的象征,在道教庞大而神秘的女仙谱系中,她被尊奉为麻姑元君,地位非常崇高,人们自发地朝拜她,并不一定拘于什么教规教义,只是单纯地希望能赐福消灾,带来好运。唐代时邓紫阳真人在此山习道修炼,道士们纷纷来此讲学,名流显贵往来不绝;麻姑山由此也成为东南一带的道教中心,曾庙宇林立,香火旺盛。如今,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仙都观了。它建在一片宽阔的高山平原之上,占地万余平方米,是一座典雅、古朴的仿古建筑群,观内塑有麻姑神像,体态端庄丰硕,含眸凝视,微露笑容,其他塑像造型赋色,各具形态,協调统一,一派金碧辉煌。“仙都”即为神仙聚会之意,可见麻姑山是众神仙往来聚散、修仙炼丹之地。都说神仙是虚无缥缈的,而偏偏在麻姑山有实实在在的相聚之所,颇有些意趣。我登山之时正值晴日,站在道观门前,五座山峰清晰地并列在远处,烟霞袅袅,形如老人,这便是大家所说的“五老峰”。其中一峰有着独特的丹霞地貌,内有一洞,洞深无底,洞外溪水潺潺,在太阳东升西落之时,远观此处,洞外红霞漫漫,洞内金光闪闪,故名“丹霞洞天”,即为二十八洞天,为麻姑山奇观之一。麻姑山景色被誉为“非人间所有”,可以说是一幅无边无际的山水画,这一次我的确是大饱眼福了。

Tips麻姑古道上 走过的名人

刘禹锡见麻姑山山色空蒙,不由得发出“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的感慨;在白居易眼里,这里的云蒸霞蔚,俨然似“烟霏子晋裾,霞烂麻姑裙”;谢灵运看着眼前美景,目不暇接,随口便说了一句“弄波不辍手,玩景岂停目”;李商隐认为,沧海变桑田,何等奇幻、何等壮美,他豪情万丈,竟欲“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晏殊、杨万里、王安石、汤显祖、徐霞客、李纲、文天祥……都曾经从麻姑古道登山或游玩,或怀古,或祭拜。麻姑山,不高,不雄,不奇,不险,何以自古以来能吸引这么多大德高士、显宦名流到来,足见其景色与文化之超逸不凡。

天下第一楷书

公元768年,已经60岁的颜真卿遭诬告被贬谪到江西抚州担任刺史,任职期间,他数次登临南城县的麻姑山。771年,63岁的他又遭罢官,连刺史也没得做了。无官一身轻的他于这年四月再次登临麻姑山,此次游览途中,他发现麻姑山的岩石当中有贝壳化石,于是欣然提笔,将麻姑山的神仙传说与此次的“地质发现”相结合,用小楷写成一篇《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并勒石铭文,因颜真卿被称为颜鲁公,所以这块碑也叫“鲁公碑”。

这篇碑记全文共901字,是颜真卿的代表作。他之前各朝各代的文献都不曾提及麻姑仙乡何处,颜真卿查阅历史典籍,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确立了麻姑仙女的美好形象,以及麻姑与麻姑山的关联,渲染了麻姑仙女的灵应,如麻姑池中莲花色彩的神奇变异,池傍杉松(即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偃盖松”)的松涛之声妙如仙乐,麻源祈雨灵应,麻姑池在天宝五载曾有黄龙显灵的奇观,以及关于“沧海桑田”的新解等,不仅丰富了麻姑文化的内涵,而且在麻姑文化发展和传播的历史进程中也发挥了极其深远卓著的影响。

颜真卿不仅是唐代名臣,更是书法圣手,这篇碑记也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件辉煌的作品。它改“二王”书风的飘逸秀美,展示出雍容壮美、庄严雄秀、苍劲古朴、气势磅礴的盛唐气象,开一代新风,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是历代书家临摹研习的范本,柳公权、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李东阳、何绍基等一代书法名家都受到过它的深刻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像颜真卿这样的一代忠烈,能在书坛彪炳史册、受后人无限敬仰的书家并不多,麻姑山能有缘成为天下第一楷书的发祥地是它的一大幸事。

碑成后,颜真卿的名字便与麻姑山融为一体,结下了永世的不解之缘,麻姑山的山水草木也被颜真卿的流风余韵所熏染浸润,山因有了仙而扬名,仙又因人而显,仙山、仙女、名人、名作,在这里因缘际会,成就了一段文化史上的传奇。千百年来,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和鲁公碑就是麻姑山和仙都观无声的“导游”,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景仰鲁公气节、追慕麻姑仙迹及喜爱颜体的名门贵族、文人墨客前来瞻仰拜谒。

如今,沿着千年古道,一路登上山顶,在一片平地当中就能看到鲁公碑亭,亭内有1992年重刻的《麻姑仙坛记》全文。站在亭前,我突然想起了明代诗人金章登临麻姑山后留下的诗文,“读罢幽碑增夙慨,思余正气凛秋穹。神仙事缈文章在,不拜麻姑拜鲁公”,可见,古人上麻姑山除了享受自然野趣之外,欣赏《麻姑山仙坛记》真的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从这一点上讲,我与古人似是不谋而合了。

Tips一代书法大家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他是唐朝时忠君爱国的将帅之才,字如其人的大书法家。作为中国书法史上开宗立派的一大宗师,他创下了“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极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颜筋柳骨”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楷书典范。

麻姑献寿

麻姑曾说她见到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还说蓬莱水也浅于旧时的一半,将来还会变成陆地。沧海变成一次桑田,不知要经过多少个千千万万年,而麻姑已经见过三次沧海变桑田,长得却像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因此她便成为人们心目中长寿的象征。传说,她给王母拜寿时带的是一坛自酿的美酒,来祝寿的各路神仙都夸她心灵手巧,麻姑也被王母娘娘封为“女寿仙”,这便是麻姑献寿的来历。

现在,麻姑山将这一故事用《麻姑献寿》的实景剧展现了出来。麻姑山的环境非常优美,演出便设在了室外。舞台在一处莲花池中间,四周种满了荷花和睡莲,再远一点的地方种有各种鲜花,再配上喷洒出的雾气,简直就是仙界圣地无疑了。观众没有固定的座位,或坐或站或行进都可以,只要不影响演出即可,360°全景式的观看方式很有创意,虽然场地足够大但观众还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好几圈。我突然发现,在水上演出有一种意想不到效果,那便是水中的倒影更增加了如梦似幻的感觉。演出的高潮部分是麻姑出场,她双手摆动着彩色的丝带,献出了象征长寿的蟠桃,也把美好的寓意送给了大家。

聚星塔下万年桥

南城是个四面环山环水的山城。其中,被称为“郡河锁键”的武岗山更是山水形胜,盱江、黎水在它脚下交汇后形成抚河,再绕山的西侧蜿蜒北去,但很多当地人却说不知道武岗山是哪里,不过说起“宝塔山”,大家当下就明白了。它的山上有聚星塔,山下有万年桥,景色秀丽,山色水光相映,塔桥争辉,为“南城十景”之一。

两河相汇万年桥

万年桥地处盱江和黎水二江汇合处,水势汹涌湍急,地质构造复杂,形成旋涡深潭,江面宽达四百余米,水深流急,舟楫难渡,只能建桥。但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卷拱造桥,全凭手工操作,十分不易。当时曾聚集民工数万,左拦黎河洪浪,右锁盱江波涛,埋石沉江,挡洪引水,前后历经14年才建成。万年桥有24墩,23孔,橋长411米,宽6.3米,高10米,每孔拱圈跨度达14米。

万年桥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都极高。桥分桥基、桥梁、桥亭三部分。桥基建筑精致、科学,自下而上都是青石发卷砌成。拱圈采用纵联式垒砌法,单薄轻巧,具有典型南方桥梁的特征。桥面中间原来有一座亭子,彩绘画梁,两侧有石栏杆,优美雅致。24个桥墩迎水流方向凸出如船头状,古代称之为金刚雁翅式,能有效地缓解湍急的江水对桥墩的冲击,设计极为科学。尤为珍贵的是,万年桥在建造时,曾做了详细的施工记录,如用工用料、施工方法、技术措施、工期、资金等,它是古代桥梁史上流存至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施工档案,历来被建筑史学界和桥梁专业界奉为古代建筑的经典。远远望去,长桥枕着名山,如巨龙横跨江上,与不远处有黎水河上的太平桥、双桥与麻姑山、从姑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如果不是听当地人介绍,我很难想象眼前这条美丽而又古朴的石拱桥曾经是一条繁忙的交通要道。因附近没有类似体量的桥,所以当年这里大货车来往不断,它沟通赣东与闽西,是通达闽浙的交通枢纽,在省际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桥建成通车,它才成功“退休”,归于往日的平静。如今它仍然承担着附近村民过河的任务,在当地人看来,它“实在是一座好桥,护了我们几百年”。除了过河,现在的它还是众多钓鱼爱好者的天堂。在桥下面的堤坝沿岸随便打个窝,一钓就是一整天。看钓友们悠闲地坐在那里,就知道大家并不图什么收获,只是享受这份闲适,以及与老友的相会。

南城斜塔

大家都知道比萨斜塔,但是南城也有一座斜塔,大家可知道?从万年桥沿山路一直攀登,三四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山顶了,聚星塔就在这里。古人认为武岗山这里水势太冲,为镇水聚气,振兴儒风,以求一郡财运昌盛,人文兴旺,便在山顶建了这座砖石结构的宝塔,所以说实际上它是一座风水塔,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望,被古代文人美称为“武岗玉笔”。

塔高30米,采用空心飞檐式结构,七层八角,由下而上逐层内收,整个塔体向北倾斜,这种倾斜可不是自然灾害或者人为造成的。聚星塔东临武夷山脉,北朝赣抚平原和盱江水系,所处地形如一道长廊,故四季多风,为一大风口,古代工匠据地势,观风向风力,把塔设计成了向北倾斜的样子,十分科学,历三百多年风雨仍巍然不倒,真可谓“桥万年,塔万岁,斜塔脚稳如铁铸,北风越吹塔越直,任凭千年狂风吹”。

更为神奇的是,塔梯夹在砖壁之中,分左右迂折而上,如两人同时走左右梯登顶也不会相遇,设计之奇巧非常罕见,我与同行的朋友—试,发现果然如此。登上宝塔最高层,凭窗远眺,群山逶迤,田畴纵横,村落棋布,黎河、盱江宛若飘带,波光粼粼。万年桥如彩虹卧波。碧水青山,长桥古塔,农庄田舍相映成趣,构成一副天然画卷。

据说每当皓月当空、星光灿烂时,从塔上俯视武岗深潭,可看见潭中塔形、星形聚在—起,犹如众星捧塔,如仙境一般,“聚星塔”一名便由此而来。希望以后有机会也能在夜间登塔,欣赏这一千古美景。

游仙湖 逛古镇 饮名泉

南城是一个沉浸在优美的仙道传说中的地方,这里的奇湖异水令人心醉;闲暇时如果能到南城游仙湖、逛古镇、饮名泉,自然能让人摆脱都市的喧嚣,享受难得的惬意。

赣东千岛湖

如果站在高处,或者用无人机拍摄的话,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麻姑山下的一大片湖水其实是一处名副其实的千岛湖,岛有船形、叶形、弯月形、剑形……丛高处展望,是一幅壮美的图画。这个湖名叫醉仙湖(洪门水库),水域开阔,面积40余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1000余个,是江西省第三大型水库。

碧水如酒,丹山如醉

醉仙湖,是一处没经开发的天然湖泊,相传古时有仙人在此醉酒,于是取名醉仙岩,醉仙湖也由此而得名。

乘船在湖面上漫游,波澜不兴,波光粼粼,像极了丝绸上的细纹,光滑柔顺。再往远处望,湖水颜色一点深似一点,渐渐变成了深碧,恰似白居易在《江南好》中所描述的“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情景。仰望天空,云朵悠然移动,低视湖心,另有一番天光云影在水中徘徊。这真是一处令人痴迷的幻美胜境,难怪它叫醉仙湖,神仙都醉,我们怎能不醉?

醉仙湖周围有不少丹霞地貌,造型各异: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动物,全看你如何去想象了。据地质专家介绍,像这样的丹霞地貌与湖光相映的景观非常罕见。湖中段的一座丹霞山便是醉仙岩,山腰里深藏着一个岩洞。这个岩洞既大又深,至今还没有人探过底,十分神秘。除了仙人醉酒的传说外,这还是一处佛教名胜,过去常有人在这里烧香拜佛,求子祈福。游船过程中我们能看见岩壁上蜂窝状的洞窟,以及山上的庙宇。

Tips南城特产

麻姑米

麻姑米又名“冷水白”,古称“银珠米”,已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名贵品种,因是历代宫廷贡米而享誉天下。它的米粒外形短圆,米色银白,形似珍珠,煮饭易熟,松软而韧,具有胶质,营养醇香,煮粥稠而不黏。

麻姑米粉

相传,麻姑修炼成仙后,用麻姑米制成晶莹透亮的银丝米粉赠送给王母娘娘作为拜寿贺礼,由此麻姑米粉天下闻名,历朝历代皆为贡品。现在的麻姑米粉全部选用优质麻姑米和麻姑山泉水制成,具有口感爽滑,软中带韧,耐煮宜炒,不断不糊,汤清如水等特点,远销海内外。

麻姑仙枣

“一日食三枣,红颜不见老”,这句广为流传的谚语传神般地道出了麻姑仙枣的营养价值。麻姑枣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果形近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果形端正、果皮油亮、甜度适中、口感脆爽、营养丰富、水分充足、皮薄肉脆、食之无渣等特点。

麻姑茶

麻姑茶产于瀑布飞流、气温凉爽的麻姑山,属绿茶类名茶,条索紧结、整匀,色泽银灰翠润,香气鲜浓清高,汤色明亮,滋味甘郁,具有消暑解毒、消炎杀菌、化痰止咳、健胃消积、提神醒脑和抗辐射、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等功效,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天然多功能植物饮料。

南城淮山

南城淮山也是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栽培始于唐代,已有侣OO多年历史。南城是江西省最大的淮山种植基地,也是全国三大淮山基地之一。这里的淮山无异斑,质地硬,断层雪白,肉质细嫩,含有丰富的营养保健物质,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而且具有药用价值,可做成保健食品。

飞鸟的家园

由于湖区湿地面积大,醉仙湖自然成了各种鸟类共同的家园。每年的秋末冬初,上万只鸬鹚、白鹭成群结队迁徙而来,在此筑巢生活。它们时而互相追逐,时而凌空高飞,场面蔚为壮观,是湖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赶上万鸟和鸣,那阵势更是震撼人心。因此醉仙湖也是众多爱鸟游客和摄影家的“梦中家园”。这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视野开阔,鸟种众多,非常容易出大片,所以叫它“拍鸟基地”一点也不为过。

据初步调查,醉仙湖湖区内水库水鸟共有9目13科42种,其中16种为留鸟,夏候鸟6种,冬候鸟16种,旅鸟4种,受法规保护的水鸟有32种。为了加大对湖区的生态保护力度,南城县专门制定了生态保护细则,同时还组建了多支护鸟队,定期巡查鸟类活动情况,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鸟类聚集量年年递增,到这里观鸟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湖底的千年古镇

当地人介绍,浩渺的醉仙湖水底还沉浸着的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址——硝石镇。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只可惜目前还无法到水底一探究竟。

硝石,原名峭石,因境内有“落峭石”而得名,后讹写成了硝石。据历史资料记载,从公元前202年开始,南城县的县治在硝石镇设置了长达483年,成为南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南城、黎川、资溪三县的商贸集散地,也是江西通往福建的交通要道,以及福建茶商由此进入内地市场的古茶道。当年这里有街有巷,建筑极具江南吊脚楼风韵,是南城最为富庶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也依然是南城最大的集镇、码头。1958年修建洪门水库时,硝石镇及63个自然村被淹没,形成了面积达七万多亩广阔水域。虽然昔日繁华盛景已不在,但却成就了现在的库区的水上奇观,我也只能默默期盼,有朝一日能有什么特殊的技术能带我到水下古镇一游。

上唐人家 南城的南城

上唐古鎮号称赣东四大名镇之一,历史上是重要的商业集镇,自古边贸繁荣,位于抚州市南城、南丰、黎川三县交界处,是南城县的“南大门”,有千余年建镇史,故被誉为“千年古镇”。

对水的执念

我到上唐,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多水,因此我想当然地将上唐写成“上塘”,谁知竟是错的。唐与塘,虽音同形近,可是意义却相去甚远。听镇中居民说,这里原本就是叫上塘的,后来不知道怎么讹写了,渐渐的,公函文书、路碑标志都写成了上唐。不过,镇中老人还是“固执”地认为应该是上塘没错,“塘”所代表的水万万不可少。

据考证,镇政府所在地上唐村里的刘家塘便是古镇的奠基之地,古镇环塘而建,逐步向外围扩展成现在的样子。如今,村中央的刘家塘仍在,—座带亭阁的小桥横跨其上,走累了在亭中小憩,吹着清风,看着微波,恍惚间有种身在江南水乡的感觉。除了刘家塘,村中还环列有杨家塘、李家塘、蔡家塘、塔家塘等十几口池塘。从这些名字很容易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同姓家族组团杂居而成的村落——看似一整片,实则多组团。盛夏时节的一座座池塘里满铺绿荷,红花点缀其间,让我不由生出“不辞长做上唐人”的感慨。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因素,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因素。这些看似随意分布的池塘实则汇集了古人的良苦用心,一来符合聚气积财的风水理论,二来优化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还具有防火功能,是理想的消防池,体现了古人利用环境、融入环境、天人合一的思想。走着走着,街巷转角处、堂客大院内,随处都可能冒出一口古井来。井多,是上唐的又—特色。井台多为红石砌就,井水依然清冽、沁人心脾。在现代化生活已经普及的今天,这些古井在居民的生活中仍然不可或缺。三两女人,四五汉子,围坐井边,或洗衣濯足,或聊天说笑,闲适的日子里透着一股和美,难怪镇上的老人对“水”如此在意。

小镇里的大生意

一方水土,一方事情。上唐镇所在的地方原来是个芦茅窠,东靠群山,山势像五马团槽,西面上唐港,山环水抱,风水极佳。这种水脉贯通四方却又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特殊地理位置让古镇的开基祖有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安全感”——出,可通达于世,据,可安居乐业。随着赣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赣闽商道的形成,这份平和底蕴的厚积终于在清代成就了古镇发达的商业,它是赣闽商道上商贾来往福建等地的必经之地和区域内重要货物的集散地,一跃成为当时南城赫赫有名的一个大镇。

镇中富起来的各族纷纷大兴土木,建成许多体量庞大、造型独特的建筑,上唐也逐步形成了蜿蜒曲折、纵横交错的街巷空间。“十记十号”等商宅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昔日的商业盛景已经喧嚣归寂,但目前仍存的建筑质量和规模仍不可小觑。我喜欢在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巷道中行走,看那些穿插其间的古井和古树,感受古村的雅韵。

十记十号目前仅存五记五号,当初的屋主多为经商大户,最怕外人觊觎其财富,所以建筑都用高墙围合,宅与宅之间由幽深小巷连接,外人进入很容易迷路。为了不露富,宅院一般在侧面开一不起眼的门,进入内院方能见到高大气派的八字门头、宽阔的横院、琉璃砖瓦等精美装饰,带有这一带宅第建筑的典型特征。我虽不研究古建,但也知道这种程式化的设计有鲜明的地域印记。每处古宅最惹眼的是屋内精美的匾额楹联和雕刻绘画。粗大的木柱支撑着高楼,就连柱礅也是由木头制成的,尽显当年主人的富有与奢华。许多古宅正厅香案的照壁上还都保留了刻着“天地国亲师位”“陇西群昭穆祖,家庆堂福德神”等字样的牌位,告诉后人诸多处世原则及莫忘家族的根源等,同时也让我依稀望见了当年的繁荣盛况。

天下第三泉

距上唐西北两公里的东湖村里有一奇泉,名叫沸珠泉,圆形的池子,直径有三米多,深数尺,喷吐出的水珠犹如珍珠一般,大的如牛眼,小的如米粒,一串串,一簇簇,清澈而晶莹明亮。为什么说它是奇泉呢?因为池中喷吐出的水珠似通人意,每当人声喧哗时,越发喷珠吐玉,整个泉池如汤沸一般,令人叹为观止,被称为天下第三泉。这一别称的来历以及它的名扬天下还得益于清朝名臣曾国藩。咸丰年间,曾国藩曾在南城生活过半年时间,他来之前,这泓泉水还只是一处“名胜”。他来了之后,连称“好泉,好泉”,并随口而出“可谓天下第三泉也”(第一泉為山东济南的趵突泉,第二泉为浙江杭州的虎跑泉)。手下将军便按着他的意思镌刻“天下第三泉”匾额悬在楼阁上,气派非凡。从此,沸珠泉便名扬天下。

现在的泉池上盖有砖木结构的楼阁,坐东朝西,红石的墙基,青色的斗砖,还有红条石做成的窗框,门额上的红砂岩匾额已经略显风化,却难掩“沸珠泉”三个大字的飘逸俊秀,两侧石刻对联“泉自哪时沸起,珠从何处抛来”,既传神又形象,同时也为泉水增加了一份神秘之感。泉池居楼阁中央,用红石圈砌,当年石圈上曾刻满游历者留下的诗文。池中的泉水终年不竭,属温泉,常年水温22℃,水质甘美,含硒、镁、铍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常年饮用有防癌、抗癌和治疗心血管病等功效,属于优质矿泉水。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水的比重比一般地表水要大,盛入杯中满水不溢。经勘测,沸珠泉属循环构造岩溶水上升型温泉,循环深度要350米以上,在山间盆地减压沿着构造带的垂向岩溶管道系统上升而成泉,至于泉水为什么会有“人来疯”的特性,行家解释是声波振动所致。

如今的沸珠泉是一处优雅的田园景点,来这里挑水和洗洗涮涮的人络绎不绝,大家在这里边拉家常,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幅热火朝天的生活场景。

猜你喜欢
南城
运动会的初衷
居家抗疫作品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二小学专辑
居家抗疫作品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才艺专辑
特别推荐栏目作者:吴焕唐、南城小圣、陈航、蔡英明
南城秋意
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都市
——纪南城
我和我的南城派出所
怪少女
“南城老李”的胡同记忆
秋天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