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制定与新课标相对应的教学方案成为一项艰巨且重要的工作,对于英语教学改革需要加快脚步。高中英语而言,新课标指导下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增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主要任务。该文首先浅析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简述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的意义,最后论述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指标;高中英语;教学改革
新课标指导下,高中的英语教学因素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师生关系,教学技术,教学策略等,促进高中英语教学不断优化教学结构。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达到可以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能力。
一、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学生基础差,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学生成绩呈现出明显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学生的成绩十分优异,另一种则是学生的成绩不理想,而且对英语的学习没有充足的兴趣。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没对英语知识做到积累。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态度已经定型,没有培养积极性的学习态度,完全依靠老师的督促是不可行的。
老师教学观念的错误指导。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人生方向,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一种学习是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考入好大学的思想,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他们更加面临高考这个问题,高中的老师也会经常以此督促学生,在英语方面,老师的教学方式则是完全依靠试卷、课本进行教学。有些省份高考时不将英语听力计入总分,老师因此忽略了对学生口语的教育。
二、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的意义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学模式必然需要进行改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中心交给学生。特别是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使用学案教学模式,能够帮助老师有效的掌握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突出学生学习目的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综合素养,巩固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师生关系的良好,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课上学习的积极性,参与课堂,与老师进行积极的交流,英语的学习更重视生活上的积累,在课堂上将听、说、读、写全面贯彻在每个环节,改变英语课堂不知所云、昏昏欲睡、气氛沉闷的状况,提升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会给学生播放一些英语视频、歌曲,或者做一些小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这种方法只能暂时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结束后,课堂氛围又变的枯燥无味。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入读、说的学习方式,尽量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另外老师可以采用积分制,学生以成绩换取奖励,在提高学习英语积极性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在课本文章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让学生真实的参与到课堂,对于学生不会的单词,带有重要语法,不易懂的句子,老师进行着重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加强检测力度,趁热打铁。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当堂讲解过的知识,老师可以预留几分钟,检测学生对于当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让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在脑海里温习一遍,找到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对自身有所了解,以便课下进行复习,测试之后,老师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地方再次进行讲解,查漏补缺,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训练。
加强教材掌握,领悟新课程需求。响应新课标,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老师也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进行教学前,做好课前准备。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需要对新课标的标准有充分的掌握,需要老师对新课标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理念有全面的研究,以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更好的发挥新课标的作用,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与帮助。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详细的小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小目标逐个完成,最后完成大目标。建立高校教学的英语课堂,单一的依靠老师不无法实现的,需要学生给予老师极大的支持,在课前对课本及时进行预习,在此前提下,学生对自身的问题有所了解,在课堂中可以更有目标点进行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老师需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保证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得到共同的进步。
英语作为一本重要的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老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提高英语课堂的气氛,学生在上课前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以便加快对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成晓梅.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建议[J]中学课程辅导,2020(12):145.
[2]朱佳佳.高中英語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初探[J]教程导刊,2019(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