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亮 陶磊
摘 要:我国农村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历史重要任务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然而当下的农村文化产品的供需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并对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及数据等相关的研究发现:一是以FD县为例,我国农村有丰富的文化和组织资源优势,农村给文化建设迎来发展机遇期;二是农村文化建设进程相对于全面小康社会和美丽乡村等经济类建设目标存在较为滞后的现象;三是农村文化产品的供需存在较强的城乡差异,因此也是二元经济的一种体现。并结合以上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文化;供需均衡;文化产品
农村文化是培育着当下民众尤其是农民主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土壤,她的发展质量将会直接影响着三农的未来,农村文化这种“软实力”将与农村基础设施相结合共同作用农村的生态环境。另外,从层次需求理论而言,文化需求是需求阶层中档次较高的需求产品,她直接反映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匹配度问题,是影响国家的安全稳定和民众和谐幸福以及反映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首要要素。那么现有的文化产品供需状况、结构差异、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对策研究意义将显得非常重大。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借鉴
(一)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是指相对城市文化而言,代表的是在农村这样一个特定地理范围内的农民主体所创造和保留的文化。广义上主要是指某个民族所沉淀下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反映了地理范围内的不同于经济基础的上层意识形态;狭义上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农民主体在历史时间的唯独下实践所沉淀的思想观念及认知方式。主要代表了农民群体的人格特征、内心理念等动态状况,具体包括农民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做事态度、情绪状况、人生追求等相应的复杂心理的过程和诉求。
(二)农村文化产品
农村文化产品是农村专门用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需要的产品,尤其是心理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方面的产品。于农村文化产品而言,她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政府的界定是首要因素,因此其不能依靠市场或者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提供。农村文化产品分为三大类:一是以乡村艺术馆、图书馆、体育娱乐设施和场所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二是以电视节目、电影话剧、报纸等为主的文化产品;三是以科普培训、宣传教育等为主的文化服务。
(三)产业关联理论
依据现有的产业关联研究,各个产业部门存在着密切的产业关联,尤其是文化产业,其与各个产业方面都存在較强的密切联系。产业关联理论主要是指产业系统与各产业个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该理论是基于一般均衡理论,该理论往往是通过投入产出表这种方法或是通过量化分析得以实现。所以,与农村文化产品而言,他是农业发展本身,以及农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的一个良好纽带,因此农村文化产品的发展研究至关重要。同样,从村文化是也是FD县农业发展同国际农业市场发生联动,为了本土提高农业的经济利益,进行区域整合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相关研究内容及结论
(一)FD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1.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FD县在农村文化产品建设方面存在以下诸方面的优势:首先是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FD县在农村区域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人、民俗风情资源、地域民族风俗、民间艺术资源、体育及宗教仪式等各方面资源;其次是相对成熟的农村文化队伍,在2015年总体文化站数量达到了56个,基本实现了文化站普及到乡的目标;再次是FD县农村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依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FD县相应的农村文化需求呈上涨趋势,截至2016年为960.30元/人,增长速度略有下降,但也为12.77%。依据以上数据及现状,可以得出结论FD县农村文化产品需求的建设正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机遇;在此情况下,相应的农村文化建设进程相对于全面小康社会和美丽乡村等经济类建设目标存在较为滞后和拖后的现象,使得相应的经济发展存在文化之上的短板,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补充和升级;农村文化产品的供需存在较强的城乡二元特征,这是消除二元文化特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经之路和重要目标。
2.FD县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和相关的文献总结发现FD县农村文化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相应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具体表现为农民的文化产品需求思想理念不健全、不重视、对文化建设存在误解,相应的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过专业,影响其效率和方向以及基层的文化站管理极不规范,从而在文化建设的思想就输在了起跑线,无法实现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
二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数据显示,2013到2015年,文化事业费虽然在总量上略有所增长,但相对而言停滞不前,仅增长了0.28亿元,文化的建设需要大量有效的资金和人力支撑,当下经济的支持缺乏实际是意识淡薄所致,最终导致相应的农村文化基建落后,以有线电视为例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全国行政村安装有线电视的村仅有1025个,普及率只有57.4%,和城市的普及率相差甚远;
三是FD县还存在相应的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的现象,许多民俗文化正面临消失的风险。从作用机制上讲,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凝聚功能、同化功能、规范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四个方面的效应,将在FD县未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结合现有丰富且未开发资源现状而言,诚然是一种资源浪费和懈怠。
3.农村文化产品供需分析
本文做以下几个主要内容方面分析:一是基于农村文化产品的供需特征分析,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落后于需求,总量上以2015年的数据显示相应的恩格尔系数为36.1%,农民在劳动之余对于时间的整体分配分别为:休息占用3.6%、娱乐消遣占用50.6%、强身健体占用8.23%、学习教育占用5.05%。有图书馆的村庄占全部村庄的82.56%,体育健身场所的仅占比例为52.16%,且电视及网络方面存在很强的首先问题;二是存在结构上的不匹配问题,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缺乏对农村文化产品需求的关注以致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现象,总体呈现供需的结构不匹配;三是农村文化产品供需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现象,数据显示2016年FD的文化费用开支突破0.9亿元,然而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费用总投资额差异。其中城市投资额度最大,终长期维持在60%以上,相对而言农民文化消费贫乏现象最为严重,仅有一小部分地超过了1000元的水平。
三、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由于农村文化产品的建设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匹配问题,以及农村文化产品自身存在的准公共物品特性问题,本文基于以下思路对以上问题做以政府、市场、农户的三位一体角度进行给出相关政策意见:
(一)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方面
一是强化各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促进农村文化产品建设。实现多个部门,多头管理,建议在每级政府设立文化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来分析形势以明确工作重点并统筹资金使用。在此基础上尽量减少职责分散交叉文化建设以减少多头管理的现象,从而进一步推进文化体系建设能力。
二是提高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监督。建议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监督及管理力度和范围,以杜绝文化方向的偏离,另外实行农村文化建设项目责任制,将相应的责任落实到个人,从而提高主管领导的责任感三是形成农村文化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以政绩的激励方式刺激农村文化的效率发展。要求分管领导定期形成田野调查,以着实了解农民对政府的文化产品制度满意度,从而提高其进度和效率。
(二)提高政府的服务职能方面
一是做好相应的文化产品规划设计,理性把握其走向。从管理角度上讲,要在贯彻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前提基础上,再依据不同地区发展状况,制定具体规划实施方案。值得注意的是FD县的二元化程度较重,要合理地利用城市文化的發展来带动乡村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二是做好相应的人才和平台建设。要做好农村文化的创造和传承工作,就必须做好相应的代际传承工作,这当中主要是保护好相应具有文化特征的老年人,另外一方面要培育新生代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感。另外要促成文化试验区平台建设,要有更多的相应的农村文化产品向世界展示的平台。
(三)提高市场对农村文化产品的促进效应方面
一是提高农民对农村文化产品的参与度问题,文化产品具有较强的附加值,要通过市场的方式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农村文化产品传承的经济利益。
二是拓宽农民文化需求信息渠道。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建立数据库、政策优惠等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山.中国农村文化政策70年:话语形态及其演变脉络[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11-17.
[2]鲁可荣.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视角下村落社区组织人才培育机制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407-411.
[3]彭定萍.再仪式化与农村社区治理的逻辑机制——基于浙江台州市L区“乡村十礼”的实践[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165-171.
[4]王欣.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地区为例[J].人文天下,2019(11):27-30.
[5]杨永恒.激发内生动力建设和谐美好农村文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9(05):30-32.
[6]周静,毕晓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率研究——以云南省安宁市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36-41
[7]朱彦,高伊静.探究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路径[J].新丝路,2019(14):33-34.
作者简介:陈启亮,安徽省合肥市人,重庆理工大学经理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系,副教授,博士;陶磊,安徽省合肥市人,重庆理工大学,经理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
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