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倩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显性问题出发洞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隐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升华之所在,其所揭示的生态价值取向为21世纪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了总体导向,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创设美丽中国给予了理论指导。在生态文明新时代,我国充分吸取这一精华以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
关键词:“两个和解”;生态文明;现实发展
21世纪,人类如何得以继续生存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思想不仅是其时代的一个简单思想论断,背后更包含着对处理两大关系的实践路径探索的理论指导,对于解决当今愈演愈烈人与自然的冲突问题仍有现实意义。
马恩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人与自然关系分裂严重,人与人关系冲突对立。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实现“两个和解”是资本主义时代亟需解决的问题。那么,何时以何种方式实现“两个和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给出了答案——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将这一思想进一步表述为人与人结成共同体进而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结果进行控制以实现“两个和解”。
(一)人与自然的和解
为什么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从自然史与人类史发展先后顺序来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基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身体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属于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离开自然物质载体人类无法存在。人与自然界是高度统一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历程表明,对大自然的肆意侵害,必将受到大自然的膺惩——人和自然矛盾的极端表现形式。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别的地方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人与自然和解的的正确态度是什么?恩格斯同样给出了答案:每走一步都要时刻记住,不要将自身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以试图去支配、征服自然界,也不要沉迷于人类对自然界取得的阶段性胜利之中,更不要妄求接连不断地取得胜利,这样只会或早或晚的得到自然界的报复。人与自然和解的路径是什么?“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然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现路径,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物质变换过程,只是整个自然界中所有物质变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自身的活动”——劳动在生产中只是起到“中介、调整和控制”的作用。发生积极作用的前提与标准是遵循“伟大的自然规律”和满足“人类的本性需要”,自此可看出自然客体对人类主体的制约。人与在自然和解的路径只能是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尊重自然情况下,以“自身活动”来合理地、有度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
(二)人与自身的和解
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个环节,其具体形式是由“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与该时代经济生产下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在生产的过程中,人们相互发生一定的联系、产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只有在特定社会关系中,才会存在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进而再进行生产。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社会为中介,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人之间各种的社会关系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强制约作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分属于不同利益集团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几近对立,其生产目的只是无止境地攫取剩余价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资产主义生产状况下,人和人之间只剩下了“利害关系”,只进行“现金交易”往来,除了借助资本产生联系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联系。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表现出极强的独立性和个性,而劳动的个体却失去了独立性和劳动的乐趣变成了盲目的自然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资本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织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资本对人的本质的不断侵占,对自然的放肆掠夺造成了人的异化、自然的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对立、人与人对立状况的根本原因。如何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解,将人从资本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马恩从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入手,力图论证无论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要实现“两个和解”,就“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变更直至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完全变革中,实现人类的“两个提升”——不仅“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动物中提升出来”,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动物中提升出来”,真正归还人的本质及人的实践活动地位,建立起自由人联合起来的共同体。
(三)“两个和解”的关系
“在这种自然的类关系中,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人的关系“直接”关联。一方面,二者互为前提。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自身关系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形成以自然为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这些资料正是取自自然,人从自然中获取资料的水平高低与程度深浅一定程度决定了人自身生产的水平,在这同时也结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身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基础。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身、与其他人社会关系的结构越合理,就能发挥出越大的人类力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效率也就越高。另一方面,二者互相制约。人类处理自然关系的能力制约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反过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生产能力。资本主义之前的时代生产力低下,人对自然充满恐惧之感,在此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是专制与奴役关系,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在短短近百年的统治时间中创造出来了远远超过过去所有世代生产力总和的生产力,人对自然由依靠转为利用与征服,人与人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这紧张的关系带来了愈加紧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正是人与人利益关系的反映。
马恩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初始阶段提出“两个和解”的思想到成熟阶段再次回归这一思想,这一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它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切入,直观表现了马恩“两个必然”思想,表达了马恩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同时,“两个和解”对于当前我国把握生态问题的本质,探寻解决生态问题之道具有现实意义。新时代,新问题,新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一体的和谐共生关系
人在自然界中生成,是自然界的产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明:“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可见,人同时靠自然界生活。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就在于劳动,人通过劳动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当人仅仅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过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忽略自然本身的发展规律时,人对自然只剩征服、索取、消費关系而不再是统一、和谐共存关系,这时是人在最大限度地毁坏自然,也是毁坏人本身。习近平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是一种整体生态观,它将人与自然看成是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关系,人类既是自身也是自然,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过程实际上也是创造人类历史的过程。但在实际发展中,人类追求无限发展需求的实现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资源的有限之间永远存在矛盾,所以必须要用系统统筹的方法处理二者关系,根据要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原则,将人与自然的命运视为一体,一方面人类在观念上要学会做大自然面前的小学生,必须先学会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再去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另一方面要吸取前人的发展教训,在实践过程中不超出自然所能“忍受”的限度范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与经济发展高度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撇开社会生产的形态的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可见,马恩将自然本身也视为一种生产力。“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这些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但是人们过分关注眼前的最近的现实利益,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才会显现出来的,由于积累和反复而产生的结果,却往往被人们忽视。习近平继承发展了马恩的这一思想,提出保护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在经济上的体现与发展。“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两山论”正是习近平关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统一关系的总结阐释。这些观点无不在要求我们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为经济发展而试图征服自然力,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始终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使得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实现有机融合。
(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价值追求与奋斗目标现实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都在为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奋斗,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一大鲜明品格,对人类生活需求的关注与满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题中之意。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与我国现实情况,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人民需求变得全方位多方面,从“盼温饱”到“盼环保”,“求生存”到“求生态”,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的新需求并且急需得以满足,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合乎现实逻辑。同时,所有人民享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关系民生的社会重大问题,体现了公平正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的一部分,“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了谁”的价值追求与奋斗目标,是对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的重要问题的积极回应。解决好生态环境是党的使命所在,也是推进伟大事业的加分项。
马恩的“两个和解”思想为认识与实现人与自然、与自身和解提供了正确路径,也从自然思想的角度得出了共产主义是实现自然解放、社会解放、人的解放的最终现实路径——“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两个和解”不仅化解了以往留下的生态危机,同时缓解了各种社会危机,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