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睿
摘要:从中世纪文学作品中男性的附属品到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一定程度上的觉醒再到二十世纪后女性形象的独立化与多样化,西班牙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演变。尤其是西班牙内战后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以女性为出发点,从女性视角看待世界,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开始了自我探寻的道路,成为作品中真正的主角。本文将从《熙德之歌》、《堂吉诃德》与《时间的针脚》三部作品出发,分析中世纪以来西班牙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
关键词:熙德之歌;堂吉诃德;时间的针脚;附属品;女性视角;演变
中世纪以来,文学作品通常从男性视角出发塑造女性形象,而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往往是一些负面形象或者作为男性角色的附属品出现,其行为更多是为了突出男性的勇敢、正义,辅助刻画完美的骑士形象。以《熙德之歌》为例,当恢复荣誉的熙德接受国王的要求,同意女儿嫁给卡里翁两位公子时,曾向妻子诉说“我给您带来了女婿,荣誉会因此归我们”、“这婚事使咱们增加荣光”,而当女儿们被两位公子侮辱,熙德决定派侄子与属下决斗两位公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件事使家族“荣誉受损”。
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传播,此时的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形象有了积极的转变,开始拥有自我意识,追求个性解放。那么这是否代表女性获得真正的个体自由,成为与男主人公同样重要的存在呢?
以《堂吉诃德》为例,小说中出众的女性角色之一是玛尔塞拉。她容貌姣好,年轻聪明且拥有万贯家财,行事不拘一格,每天与农家女唱歌跳舞消磨时间,拒绝各式各样的追求者,享受单身生活,是现代人眼中完美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然而,年轻的小伙格里索斯托莫因求而不得郁郁而终。
独立有主见的姑娘勇敢地出现在小伙子的葬礼上,据理力争驳斥周围男性们的指责。在她看来,女性应该遵从内心而不是迁就他人的心思,爱情绝非可以勉强的事情。玛尔塞拉的观点对男权社会的秩序与规则是一种挑战,是男性绝对无法容忍的,因此有人想要对她进行人身攻击。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生来自由而平等,那么玛尔塞拉也应有追求自己生活的权利,然而村子的男性将固执地将小伙子的死亡归罪于追求自由的玛尔塞拉,这也许可以說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性解放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是排除了女性的,并未完全消除男女之间的不平等。
再看农家女多洛苔亚,年轻貌美,聪慧勇敢,机智冷静,我们似乎能在这位女孩儿的身上看到一切美好的品德。在惨遭贵公子男友抛弃后,她男扮女装远离家乡以免父母蒙羞,面临危机能够保持镇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将已经疯癫的堂吉诃德送回家里。但她的命运是什么呢?多洛苔亚因为被男友抛弃而不容于社会,逃入山林之中,为确保自己的安全还只能男扮女装。再次遇到移情别恋的负心汉费尔南多时,她苦苦劝说男友回头,希望和他结婚以维持住自己的忠贞,阻挡家乡无数的流言蜚语,这也许可以侧面反映出男权主义影响下畸形的两性关系及社会与流言对于女性的不公平。在男权社会,女性几乎是无法独立生存的,只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于家庭与男性,在这种环境下,女性的自我意识是非常淡薄乃至不存在的。
也许有人会说中世纪的平等存在于贵族男女之间,但分析文中的贵族女性,我们会发现她们仅仅是在物质生活上稍稍优越于一般女性,然而精神生活与普通女人并无差异,甚至会因为贵族身份受到更多的限制与压迫。中世纪的贵族女性代表毫无疑问是高贵的公爵夫人,她挥金如土,日子空虚无聊,无法整日在外“抛头露面”,因此只能靠着阅读荒诞的骑士小说度日,听说了堂吉诃德的故事后决定为可怜的骑士设计一场美梦,以此找乐子。作品中冷酷美艳的公爵夫人拥有再高的社会地位都无法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能受制于“社会规范”,精神极度空虚,甚至只能以捉弄别人取乐,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毫无疑问她是男性强权的受害者。
从《堂吉诃德》来看,或许塞万提斯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女性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但这种鼓励实质并未摆脱男权社会的影响,核心是男权社会对于理想女性的定义与要求。骑士小说中,男性眼中的“完美女性”无处不在,从《熙德之歌》到《堂吉诃德》,她们是骑士们征战游行获取荣誉的精神动力,比如《熙德之歌》中熙德的妻子与女儿,又比如《堂吉诃德》中“举世无双”的杜尔西内娅。以杜尔西内娅为例,堂吉诃德眼中的她是世间最完美的女性,德才兼备,举世无双。但真正的杜尔西内娅实际只是一个粗鲁无比的农家女,作者寥寥几笔带过,似乎不想让人看清其真实面貌,而主人公堂吉诃德在无意间看到对方真实面目时,竟然认为对方只是暂时被魔法遮住了美貌,两相对比充满讽刺。
相比他人,堂吉诃德已经算得上是思想比较先进,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女性追求的绅士,但连他都选择忽视现实,一味追求外在的美貌,忽视寻求真正的内心美,何其悲哀。总的来说,塞万提斯虽然有较为先进的女性思想,然而他不可避免的从男性的视角和需求出发创作出一系列女性形象,在书中,男性的欲望与追求直接体现在了对美女形象的塑造上,女性的外在形象取代内在的特质而成为标准化的性别符号。
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正如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所说:“专家们告诫妇女说,她们的本分就是要努力成为贤妻良母。在这些专家描写妇女、或专为妇女写下的所有专栏作品、专著和文章的千言万语中,关于上述那种渴求,却连一个字也没有,这种状况,已经存在不止15年了。妇女们一遍又一遍地听到传统的呼声和弗洛伊德复杂理论的说教,说她们只该在自身具有的女性特征内荣耀一番,舍此不能别有乞求。”
刘思谦在《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中强调,女性文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现代人文价值内涵的女性的新文学,强调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在女性由依附性到独立性这一精神的艰难蜕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班牙文坛出现许多女性作家的身影,她们尝试从女性的角度展示世界,但并未受到重视。随着弗朗哥的去世,统治西班牙近40年的独裁政权垮台,西班牙女权运动蓬勃发展,政府鼓励女性走出家庭,成为经济独立体,西班牙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大量优秀的女性角色,她们颠覆传统、追逐自由、坚忍不拔,是作品的绝对主人公,从个体视角出发,讲述宏大历史背景下社会与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比如战后第一代女作家们发表多篇小说,塑造与社会格格不入“怪女孩”形象,以此对抗社会对女性形象的束缚与贬低。
比如1944年卡门·拉弗雷特发表的作品《一无所获》,故事的主人公安德雷娅始终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周围的世界,目睹了一系列的悲欢离合。爱情幻想的破灭并未使她怅然若失,恰恰相反,她始终对自己的处境保持着清醒的认知,渴望自由,愿意为了自己的未来拼搏与奋斗,从不依靠别人,体现了女性的独立自主与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
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西班牙女性主义文学进一步发展。以玛丽亚·杜埃尼亚斯的《时间的针脚》为例,小说摈弃传统的男性视角,自始至终以女主人公希拉的视角展开,从她的角度讲述西班牙内战的宏大历史,为我们展现西班牙内战时期人们所遭受的流离之苦以及各界人士献身民主、反对专政的大无畏精神。
小说主要讲述出生在裁缝家庭的马德里女孩希拉惨遭男友抛弃后,利用自己的裁缝手艺接触西班牙佛朗哥政府高官的夫人及情妇们,暗中完成不为人知的特殊使命,以自身之力影响历史前进方向的故事。
小说处处体现了女性的视角,突出女性的重要地位。首先,小说名为《时间的针脚》,而“针脚”会让人第一时间和女性形象联系起来,因此读者从标题便能推断出其主人公的女性身份,这与传统小说及标题中所体现的男性视角截然不同。其次,主人公希拉作为裁缝,针脚不仅代表着她的劳动成果,更代表着一个个莫尔斯密码,是她从事间谍情报活动的主要工具,具有重要意義。小说所讲述的只是主人公人生的一段经历,相较于遥远的历史而言,这确实是一段“时间的针脚”。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的一小部分,而“能顶半边天”的女性毫无疑问也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记录生活,留下存在的痕迹。最后,希拉颠覆了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始终离不开爱情的女性形象,与不同男士之间的爱恋成了希拉生活的调味品,她的生活中处处都是聪明美丽而独立的女性形象,男性则成为了女性们交谈的对象,退居次要地位。
博尔赫斯曾说“一切文学都是自传体”,《熙德之歌》《堂吉诃德》和《时间的针脚》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在作品中看到不同作者的人生经历,观察到不同时期社会男女地位的变化。总的来看,从《熙德之歌》到《堂吉诃德》,我们看到了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与女性意识觉醒的萌芽,但这种觉醒是极其有限的,女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社会的限制,拥有独立自主的个体意识的女性更多被看做了社会的异类,诸如玛尔塞拉,多洛苔亚,前者只能抛弃一切远离人群,后者也只能苦苦哀求花心的未婚夫回心转意,回归家庭,因此作家们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男权社会下理想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劝解社会中女性安心做“家庭主妇”,与文艺复兴所主张的个体解放与人人平等背道而驰。而进入二十世纪后,由于女性运动的蓬勃发展,女性个体意识进一步觉醒,比如小说《时间的针脚》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独立自主、勇敢聪慧的女性形象,她不再是男权社会的产物,爱情不再是她唯一的追求,甚至可以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参与历史进程,影响西班牙内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会随着社会意识与运动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纵观中世纪以来西班牙的文学作品,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附属品到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正面的形象再到二十一世纪女性意识的彻底觉醒后大量的女性文学作品与形象的诞生。西班牙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逐渐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与限制,从自我意识出发讲述个体故事,逐渐摆脱传统文学作品中单一的“菟丝草”形象,而拥有了自我意识,变得更加有血有肉,形象丰富多变。
研究西班牙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我们不仅可以窥探不同时期西班牙女性的风采,更可以从文字出发,研究不同时期女性形象演变与社会运动与发展的关系,使得文学文本成为历史文本的一部分,让文学在社会历史研究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屠孟超(译).熙德之歌 [M].南京:江苏译林出版社 2016
[2]董燕生(译). 堂吉诃德 [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14
[3]罗秀(译).时间的针脚[M].海南:南海出版社 2012
[4]刘象愚(译).文学理论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5]裴涛 堂吉诃德的意义及女性形象描写[J].文学教育硕士论坛. 2008(1):138-139
[6]李宁梓 堂吉诃德的精神和形象分析[J].宜春学院院报. 2007(06):90-92
[7]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女性文化 [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03)
[8]周阅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J].日本学刊 1998(04)
[9]刘思谦 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 [J].文艺研究 1998(01)
[10]顾文波,卞双成(译).一无所获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
[11]程锡麟,朱徽,王晓路(译).女性的奥秘 [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
[12]顾文波,卞双成(译).一无所获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