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2020-11-28 07:25余晖
时代人物 2020年23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思政育人

摘要: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是指在所有课程中贯穿思政教育,两者在高校上下协同、多元主体参与、目标明确的基础上,践行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人为本,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协同育人,提升思政理论课建设的效果。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余晖(1969- )女,湖南株洲人,副教授,硕士,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建设优秀团队建设项目《行业精神培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以轨道交通行业为例》(项目标准号19GG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央16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思政理论课建设研究中,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纳入协同育人的研究内容。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涵。对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我们一般确切地认为他们所完成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育人原则。但是在众多方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依旧有本质区别。“思政课程”就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即单一的对学生思想政治进行教育,

而“课程思政”就是非思政课堂上,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与“思政课程”有一定的差别,但本质都是为了育人育才。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社会主义这个大背景下,它们所要完成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即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德才兼备的后继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本质上都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来实现育人育才,所以,在高校任何课程中,都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前提来发挥其最大优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课堂思政”在当今时代下良好的开展。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虽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两者所侧重并不相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对学生系统的、理论的、专业的思政教育,后者注重在所有课程中贯穿思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好两者区别,紧紧抓住“核心”与“关键”,才能在为社会主义做贡献的同时,发挥自己独特优势。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必须以“三个建立”为基础建立以上下协同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在众多高校的思政课堂中,为进一步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高层管理者责无旁贷。上下协同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系统性较强,结构明晰。在此管理体制上,学校高层管理者必须明确科学分工,既要对自己的工作任务有所侧重,又要把教书育人作为己任。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高层管理者要身体力行,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关键是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并且配合一套完美的管理分工体系,这样才能将思政教育工作做好。时刻利用思想政治来解决问题。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是各个高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项目,建立一套以上下协同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建立以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的两个主体分别是教室和学生,而建立以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不仅可以使课堂氛围达到理想效果,又能更好地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同向同行的育人机制,其核心在于育人,而这个“人”指的就是学生主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单一的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要同向同行地将“思政”与“课堂”有机结合,强化思政课程的整体性有序性推进。高校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并参与其中,教务部门应制定相关条例举措促进课堂思政,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对思政这一重大课题发表意见,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各二级学院要主动进行一系列“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的改革。同时,行业精神可以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者的协同育人中作为很好的教育元素运用。

建立以目标明确的激励机制。对于此项重大改革举措,拥有一套完整的,目标明确的激励机制对广大参与改革的教育工作者影响深远。为国育人的初衷不能变,尤其是在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明确自己的目标,注重激励与引导学生,使他们快速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要优化同向同行的育人机制,就要建议一套目标明确的激励机制。要加强督察工作,随时抽查改革成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制定合理的措施去研究,以便下一次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不留问题,不留死角,全方位的进行排查,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要激发他们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热情,因此,建立一套目标明确的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要想开展好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指导思想,在众多方面都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强国的发展。建国初期,我们党和国家就是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融会贯通到“思政教育”工作中,不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育人机制的完善做到同向同行,思政教育能否良好开展,关键在于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观点和方法去给学生解读疑难,并且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中对于青年大学生三观的指导,为国家后继有人,培育优秀人才做铺垫。不仅在思政课堂上,在其他专业领域,教育工作者也要身体力行,发挥马克思主义应有的价值,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实践做出积极回应。

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教育好学生,同时把握好去实践同向同行的育人机制这一关键课题,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学生主体,也就是主动接受教育的人,因此,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国家最缺少的是人才,建立人才强国的前提就是要对其思想进行与时俱进地革新,这个国家的未来是属于我们青少年一代的,只有教育好青少年,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中国梦即是如此,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更是如此,江山代有才人出,数风流人物,当然能还看今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众多事业中的地位,各个高校要把握好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进而建立起同向同行的协调的高效的育人机制。

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对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教书”与“育人”两者之间的联系。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其他专业课程教师,都应该把“教书”与“育人”二者相结合,两者共存亡。“教书”要以“育人”为前提,相辅相成。同向同行的育人机制,要求各个专业教育工作者在本专业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在學习其他知识之前,先教会学生做人,为民族国家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实践好这一壮举不仅靠的是教师,更多的是学生本人,只有广大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得到了革新,我们进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这一实践才能得到成效,一个民族亦是如此,国家也一样,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围绕主题,抓住主线,利用同向同行的育人机制,是我们教育好学生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许武.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3

[2] 肖锦龙.论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鄂州大学学报,2012

[3] 任艳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4] 鲁爱民.处理好主题与课程资源的关系[J]软件:教学 .2017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