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叶
摘要:高校思政网格化管理机制在本次疫情防控期间体现出其高效能、针对性、全局性等优势。高校网格化管理理论来源于近十年来的社区网格化治理理论与实践,在构成形式上既有纳入政府社区管理的模式,也有高校自主设置网格的管理模式。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以抗疫为主线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天候”校园治理服务机制;以大数据高科技为依托形成思政工作“云模式”;优化学生组织形成校园“横向治理”新单元。同时,以科技为基础的网格构建。以服务为目标的网格治理的价值体现是其优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决定了在其优化发展过程中要厘清以服务为目标、解决网格中需求的有效性、科技与人文精神融合三大问题。
关键词:疫情防控;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i]。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高校作为重要的管理单元同样在这次“阻击战”中接受考验,特别是学生思政工作,在学生不返校和线上管理的实际情况下,工作推进和落实的难度有所增加,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在此次疫情阻击战中被众多高校运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虽然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等方面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仍有从城市社区治理移植的痕迹,在学生思政工作推进上并非完全具有高效能和强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ii]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面临学生的线上管理困境,思政工作急需创新工作模式与方法,在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基础上构建网格化管理的新机制,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有重大意义。构建适合当下社会情况和学生管理现状的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能保障思政工作推进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研究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发展趋势,对高校怎样强化和树立学生思想引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的生成逻辑与构成形式
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的理论来源。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来自于城市社区治理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移植与借鉴。网格化管理就是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无数个单元网格,借助数字化的平台实施统一管理的方式,通过对网格中的部件和事件的巡查,能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进行处理,保证了管理工作的快捷、精准。它是一个封闭系统,有着一整套的管理标准和流程,从发现、立案、派遣到结案是一个闭环[iii]。由于网格化管理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具有主动、整体、及时反馈情况并快速处理的高效能特点,近年来被许多高校应用于学生管理等多项工作领域。
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最早始于2004年的北京和上海一些城市社区管理改革,经过几年的分批推广,在全国形成了十分普遍的网格化管理改革试点,这一模式逐渐成为社会治理模式中十分普遍的管理模式,网格化管理理论也在各种管理体系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目前学术界围绕网格化管理有功能定位上的争辩,在讨论其“服务性”的观点中,大概有两种分歧。一种认为网格化管理的侧重在于社会控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减少管控成本,达到高效执行管理活动的目的,其信息传递和社区服务的功能呈现较弱,不利于其他社会单元参与治理。另一种观点认为网格化管理已经削弱社会控制的功能,转型为以服务为目的的管理,通过动员等其他措施,鼓励众多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治理,通过科技引领的高效平台形成“多元化综合管理”。需要关注的是,网格化管理在社会基层维稳和社区管理创新中创造了巨大价值和深刻意义,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网格化管理的高效能得到了社区、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的一致认同,虽具有浓烈的行政色彩,但历经现阶段社会动态发展的深刻变化,我们需要分析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的实践特点与发展走向。
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的构成形式多样,但总的来说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单元是由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交叉形成的。其实践可以追溯到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等八所高校启动学生网格化管理工作试点[iv]。在总体层面上可以区分为两种构成关系,一种是统一到当地社区网格化单元中进行管理,如宜昌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包含三峡大学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另一种是学校自主形成以班级宿舍为横向单元,学校或二级学院具体自行设置纵向管理单元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这两种模式在推广的过程中第二种运用较多。
目前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推进在传统上以横向班级或宿舍为基础推行单元,这种思政工作模式在以往的实践中被证实具有一定效果,但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变革和现实变化,以及现阶段疫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考验,横向编班的推行模式已经不能完成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全覆盖要求。通常各高校会以学生党支部、学生会作为纵向管理单位来组建网格进行思政工作的深度传递,但这类单元的局限性也难以规避,具体表现为学生群体的覆盖率比较低、成熟引领者随着升学毕业已不能担任思政工作的持续推进着,网格管理人员不稳定性强。因此,在传统思政工作网格管理单元上设置新的管理节点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演变发展的趋势,学者们更关心的是怎样使思政工作在网格化管理中实现更密集的覆盖率,怎样辐射到每一位被教育者以及怎样实现思政工作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精准覆盖。于是,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要求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班导师、导师、辅导员、教学秘书、科研秘书、创新创业教师等角色在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中承担网格管理员的职位,以便于在日常交流与正常授课与课下活动指导的过程中实现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进行思政育人,发挥辅导员作为网格管理员在日常管理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凝聚班导师在学业推进过程中的科研创新力量,激发创新创业教师在项目指导过程中的能力提升,从而达到协同育人。
以抗疫为主线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天候”校园治理服务机制。在疫情防控期间,党中央号召全国全社会全民共同抗疫,严格统一管理,从城市到乡镇实现了无死角全天候精准管控,这体现了网格化管理的优势。许多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启动了网格化管理机制,利用线上平台,搭建以学院、副书记、辅导员、班导师、教学秘书、班长、宿舍长为纵向节点,以班级、宿舍、社会实践小组为横向单元的网格,在线上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天候”校园治理服务机制。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疫情防控期间提供的治理与服务项目为例:校园主体立即进行封闭管理,严禁出入;成立疫情防控工作专项小组,实行疫情防控期间专班值班;二十四小时跟踪学生动向,掌握境外交流学生回国路线;每天上报全员健康情况,实时对接有异常的师生,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线上授课,持续执行学生培养计划;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为师生创造压力出口;提供安全食品,维护毕业生返校秩序;开展疫情防控期间各项纪律学习,严防死守违规事件发生……每个校园的治理也是社会治理的缩影,全国高校上下一心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的各项标准,一方面得益于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的高效能,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具体体现,而这种体现转化为了高校思政育人与引领的最强说服力。
以大数据高科技为依托形成思政育人“云模式”。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各种线上办公软硬件被最大程度地使用,在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中,思政育人的开展形式也成长为“云模式”。例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自制出入二维码识别系统,全天候记录每一位进入校园人员的图片与身份信息,利用大数据对入校人员进行管理和服务;建立全校疫情防控期间网格化管理制度,网格管理人员24小时开机,保证15分钟内联系到任何一位校属师生;针对毕业生实行线上开题与答辩,实现远程指导与交流;机械学院利用线上开展社会实践、心理辅导、班会、团课直播等多种形式的线上交流导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内容;通过挖掘教师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感人故事,植入线上宣传,达到扩大高校思政工作浸润扩大和深入的目的。
优化学生组织形成校园“横向治理”新单元。在以往的校园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中,通常学生组织是作为较弱的一种横向单元而存在,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学生组织也发挥了极大思想引领作用与意识形态建设功能。例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学生会、心理咨询协会、XMMD协会等学生组织建设。以心理咨询协会为例:学校心理中心对各二级学院辅导站进行疫情防控期间咨询培训,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再组织心理咨询协会的学生在线上对各学院学生进行心理摸排与疏导,一方面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心理动向,及时发现疫情地区学生不良心理的产生,同时朋辈间的专业辅导也能够补偿低年级学生非在校培养所忽视的一些学业问题与压力。学生组织在此次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深度参与了一些类似行政工作,但在此过程中,不但学生组织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产生了更深程度的认同,而且会将这种认同在学生群体的交流中泛化与传递出去,形成不同维度不同圈层的意识形态凝聚,形成了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道风景。
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价值凝练
以科技为基础的思政工作网格构建。在本次疫情防控的高校思政工作推进中,科技成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执行的必要工具。网格化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就包括科学技术的运用,这符合当前社会与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对高校管理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二维码”“一码通”“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与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形成深度结合,当前互联网数字化技术与实时定位技术在全过程中提高了高校管理的精细程度,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相对减少了成本,形成“思政引领、校园管理、学生服务”三位一體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以科技为基础服务社会服务师生现状,恰恰反映了科技在当代社会治理亦或社区、校园与企业治理中能够产生的正面价值,也将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创新的必然趋势。
以服务为目标的思政工作网格治理。相对于传统的思政工作管理,网格化的思政工作管理机制更侧重于对人的服务,是一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治理。与以往行政色彩浓厚的高校思政工作管理模式相比较,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表现优异,其中重要原因就是管理目标由管控转为服务,再结合网格节点的精细化特点,能够保障服务到网格内任何一位人员,体现了网格化管理“以人为本”针对性高效能的优越品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设置网格单元的过程中把每一位师生都编制在至少2个不同维度的网格中,如学生A既在班级网格中,又在班导师小组网格中,使每人都能够在至少能够活跃在2个单元,上级网格也随时能够通过两个单元了解任何人的情况,这样能够全方位了解学生需求,进行精准服务。该校疫情防控期间针对每一位收到疫情波及的学生家庭进行经济资助与心理辅导,为校园稳定和学生发展提供强大的全方位支持。因此,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通过对不同层级的网格进行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内容推广,对特殊师生进行单独服务,确保每一位师生都在服务网格之中。
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优化的发展走向思考
在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由传统“控制”向“服务”转型的过程中,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任何管理机制都应该避免某个方向的过度发展,在向“服务”转型的过程中要不断度对现有程度进行功能上进行细化评估来避免相对失控。应该注意在今后的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发展与转型过程中厘清以下问题:首先是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的功能定位问题。必须设定清晰的“服务”功能定位,才能实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此为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发展的基本问题。其次是网格中需求解决的有效性。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的维度较多,虽然有相对丰富的服务路径,但也存在责任不明晰的问题,在高校思政工作管理过程中,网格中随时可能会出现个性化或无法归类责任方,怎样避免管理单元不作为,怎样统一各部门间的服务意识和利益格局,是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优化的关键问题。最后是网格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相互融合问题。在思政工作网格化服务过程中,人机交互的过程难以取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虽然“互联网”、“大数据”、“云端”等网络技术是网格化管理的服务最优工具,但是能否实现“云”满足人们对人文精神的关怀需求还处于探索阶段,提升技术与精神融合的问题对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进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人民日报》,2014年12月30日。
[3]赵世杰.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实践探析》,载于《绥化学院报》,2019年第9期。
[4]刘宏达,闫丽莉.网格化管理理论及其在高校学生服务管理中的应用——以湖北省8所学生网格化管理试点高校为参照》,载于《中青年学者论坛》,2019年第7期。
[i]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ii]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iii]赵世杰.高校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实践探析[J].绥化学院报.2019.9.
[iv]刘宏达,闫丽莉.网格化管理理论及其在高校学生服务管理中的应用——以湖北省8所学生网格化管理试点高校为参照[J].中青年学者论坛.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