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法的石家庄市人才集聚环境的效应研究

2020-11-28 07:21孙倩刘志杰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环境效应

孙倩 刘志杰

摘           要:在对人才集聚文献梳理基础上,构建人才集聚环境的综合测评体系,从空间域上对省会石家庄和河北省其他10个城市人才集聚环境进行定量化横向评价。研究表明:经济环境、宜居环境是人才集聚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石家庄人才集聚环境的综合水平排在第一位,但是仍存在制约因素:落后的宜居环境、分散的地区经济、产业转移而人才转移难的问题。提出优化石家庄城市人才环境、吸引优秀人才的对策建议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人才集聚;环境效应;人才环境

基金项目:石家庄市社科联项目:新常态下石家庄市人才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编号:2019zjpy37);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研究(编号:SQ192029)

1.引言

人才集聚有利于提高各种经济要素的利用效率。经济全球化发展至今,国家、省市地区之间的竞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到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软实力”的较量。“引进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起步阶段,而“留住人才”才是一个大系统工程,不仅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还有人才后期的培养等多方面工程。要掌握人才集聚的环境因素,相应调整城市规划和政策、改进产业布局,完善城市相应的管理职能。

关于人才集聚的研究,我国很多学者都做过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施源德(2012)从理论的角度,在社会人文环境、学校内部环境和学生认知环境这三个层面上,研究高校人才培养的环境效应,深入探讨教育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王建强,潘华静(2009)运用五阶层框架结构尽可能全面系统地设计、构建了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倪鹏飞,岳晓燕(2010)文中运用了信息熵的研究方法,从空间格局角度进行区域间的横向分析,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区域差异性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科研环境和区位条件等三个方面。

优化人才生态,靠环境吸引人、培育人,才能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是京津冀战略的核心城市之一。本文旨对石家庄市进行人才集聚的环境体系构建,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目的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评价方法的构建

2.1 熵值法的基本思想

为了消除专家评分的主观性,本文采用信息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据此计算各地区的综合水平得分值,横向分析省会石家庄与省内10个区域人才集聚力的空间差异性。

在进行综合评价体系中,通过熵值法的结果,可以剔除掉对总体结果显著性较差的指标。利用熵值法,既可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以此进行不同区域间综合水平的比较,同时可以进行有效的指标筛选,以保证指标体系的构建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提供评价所需的各类信息,最终得出相对较为客观的综合评价结果是本文的目的。

2.2 数据来源

本文横向选取了河北省11个城市2017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主要是《河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11个城市 2017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部分数据进行简单测算后使用,如“房价收入比”指标来反映地区商品房屋价格水平反映城市宜居水平;增加“二级以上优良天气天数达标率” 指标衡量城市空气质量。

3.实证研究

3.1 人才集聚的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公开公平性、系統完整性、科学合理性、量化择优等四项原则,本文把人才集聚的环境测评体系分成4个子系统层,经济环境、宜居环境、文化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涵盖16个细分二级指标,来反映河北省11个地市人才集聚环境因素的综合水平(如表1中指标层)。

经济环境,是“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是人才聚集的基本保障。

宜居环境,从空气质量、消费水平、医疗情况、房屋价格这4个方面整体反映了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是人才集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宜居环境的5个指标中,只有房价收入比与环境效应是反比关系,其他指标均为正向关系。

文化环境,从教育体系、文化等两个方面反映城市的人文环境,体现城市的文化模式。

《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中指出,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方面如产业环境、金融环境、政策环境、研发环境、中介环境、中介知名度等具体指标。部分指标难以量化或者数据难以获取,如中介环境、中介知名度、金融环境等,本文不再阐述。本文的创新创业环境从研发、政策等两个角度来体现。

3.2 石家庄市人才集聚的环境效应分析

3.2.1河北省人才集聚环境的测度整体情况分析

通过对2017年河北省11个地(市)的人才环境的16个指标原始数据进行信息熵值法的计算分析,河北省人才集聚的环境效应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宜居环境、文化环境、创新创业环境均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从子系统层各指标的权重来看,经济环境、宜居环境是人才集聚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其次是创新创业环境和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指标权重为0.3113,宜居环境权重0.324,文化环境权重0.1823,创新创业环境权重为0.1825。各细分二级指标权重差异不大,对人才的吸引程度相当。当然,以上分析结果,不排除受到指标选取多少的影响。

3.2.2河北省11个地市人才集聚环境效应的横向分析

从人才集聚的环境总体水平来看,图1和表1都显示石家庄排名第一,作为省会城市,都市圈的崛起有利于人才集聚。

不同城市之间的人才集聚环境存在比较优势。河北省11个市人才环境水平综合得分来看,分布于3个梯队中。第一梯队,石家庄、唐山;第二梯队,秦皇岛、廊坊、沧州、保定、邯郸;第三梯队,承德、张家口、邢台、衡水。不同梯队的城市人才环境之间是有较大差异的;同一梯队人才环境水平的 城市虽然综合得分相差不大,但部分城市在某些具体的指标上具有明显优势,这说明城市之间是存在比较优势的。

3.3 石家庄市人才集聚环境效应的制约因素

3.3.1省会城市落后的宜居环境

人才是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基础。同时,具有良好的宜居环境的城市,可以加快聚集人才的速度。

石家庄市宜居环境评分排名第8,这不利于城市对人才集聚的发展。从房价收入比这个指标来看,石家庄排名第10位。从2017年公布的河北空气质量排名来看,省会石家庄排名第9位,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气的达标率为41.4%。城市房价高、消费高、环境污染等问题较为凸显。这些都是制约石家庄人才集聚的焦点。

3.3.2区域经济环境仍有上升空间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吸引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而人才集聚又进一步提升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从分析结果来看,石家庄市经济环境评分排名第3,低于唐山和廊坊。石家庄经济分散,整体经济更加依靠省会市中心。截至2019年,赞皇、灵寿、平山三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而这些县区距离富裕还有一定差距,石家庄整体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上升的空间。

受到当地城市经济因素、硬实力和软实力、宜居环境、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产业规划已经完成,但是部分产业转移后,一是人口并未发展转移,二是人才转移较难,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4.提升石家庄市人才集聚环境的对策建议

4.1加大政府财政政策和金融资金支持力度

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集中财政资金向重点产业的重点项目、技术创新项目、潜在产业的优势项目的倾斜力度。发展好“排头兵”项目,带动石家庄“4+4”现代产业的发展全局。其次,政府适当性加强对当地金融机构“窗口指导”,引导金融系统资金向这些重点项目和企业的“输血”力度。

落实好“减税降费”国家大政策的基础上,对具有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等企业或行业实施财政“顶格”优惠措施,以吸引优质企业“安家落户”,聚集人才。

4.2提升城市硬实力到软实力,完善城市环境

不断提升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整体水平。好环境,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石家庄的空气质量近几年不断改善,政府要多举措、大力度改善石家莊的空气环境。从人才发展的综合考虑因素来看,城市的建设水平、交通、园林绿化、医疗机构等,这些都是制约引才的基础环境因素。除了这些基础环境因素,加强城市软实力,提升人才的幸福感指数,如提升文化实力、地方营商环境、优质教育等。

4.3发展特色经济,缩短石家庄市区与县区间的经济差距

人才集聚效应与地区的发达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来说,人才集聚主要在经济发达的省份或城市,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人才较为分散。作为省会城市,石家庄的人才集聚环境的综合水平最高,但经济环境评分排在第3。石家庄下辖的市区及13个县(市),不同的地区资源、优势产业不同,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缩短石家庄市区和县市之间的经济差距,有利于石家庄整体区域的人才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强,潘华静.河北省区域人才竞争力比较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2):92-95.

[2]倪鹏飞,岳晓燕.中国科技人才竞争力地域差异性研究[J].江淮论坛,2010(01):20-24.

[3]施源德.高校人才培养的环境效应及建设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10):87-90.

作者简介:

孙倩(1986-  ),女,汉族,河北新乐人,讲师,经济学硕士,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培训中心,研究方向:金融研究、产业经济;

刘志杰(1985-  ),男,汉族,河北藁城人,讲师,管理学硕士,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培训中心,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猜你喜欢
环境效应
武器装备典型故障和环境效应统计分析
成渝城市群热环境效应与植被覆盖度关系研究
第二届“地面雷达复杂电磁环境效应研究”培训研讨班通知
农村消费的流通环境效应:基于海南、江苏等四个省市的农村调查数据
河流廊道景观的热环境效应分析
石家庄市地表水源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变与水环境效应研究
共形FDTD网格剖分方法及其在舰船电磁环境效应仿真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矿山环境效应遥感研究
城市的风环境效应与通风改善的规划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