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SR系统方法论的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以《物流工程》课程为例

2020-11-28 12:26杨月锋侯秀英刘娜翠潘静静丁和水
物流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双语教学效果物流

杨月锋,侯秀英,刘娜翠,潘静静,丁和水

(福建农林大学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0 引言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运用外语(通常指英语)进行非语言类专业学科的课堂教学,以达到学科专业知识获取和外语学习的双重目的[1]。它是一种以外语为手段,以讲授专业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相较于传统学科教学,由于双语教学需要使用50%左右或以上(具体比例视各校情况而定)的外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之一,因此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教和学的难度都有所增加,教师在教学组织和运行以及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巩固等方面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保证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自200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双语课程陆续在各大高校的相应专业开设[2],至今已有近20年。这期间,双语教学开展及其相关的研究工作经历了起步阶段(2002~2006)、上升阶段(2007~2013)和平稳阶段(2014~2018),逐渐回归到了目前的理性发展阶段。在双语热潮褪去后,冷静思考和积极探索如何有效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不仅能获取学科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同步提升学生自身的外语水平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双语课的学习兴趣,让双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是当前双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以往有关双语教学效果的文献研究中,多是从教师水平、学生素质、教材选择、教学环境等方面[3-5]对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泛泛而谈,所提对策建议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拟运用WSR系统方法论,多角度、全方位对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归类,并以福建农林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物流工程》(双语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为例,结合该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及其效果,给出双语教学效果的提升策略,从而为后续双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1 WSR系统方法论及双语教学效果衡量

WSR系统方法论是由我国著名系统科学专家顾基发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在英国Hull大学共同提出的一种带有传统思辨特征的分析工具[6],其中W指“物理”(Wuli),即物质运动的机理,通常要用自然科学知识回答“物”是什么;S指“事理”(Shili),即做事的道理,通常要用运筹学与管理科学知识回答“怎样去做”;R指“人理”(Renli),即做人的道理,通常要用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回答“应当或最好怎样做”[7]。三要素之间呈现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双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一定教学条件下开展的双向互动过程,因其课堂语言的非单一性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学生对双语授课内容的理解、吸收和消化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决定了双语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并非易事。因此,双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教学效果的实现包含了物、事、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双语教学,运用WSR系统方法论研究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考虑到双语教学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本文基于学生视角,侧重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从学生的专业知识获取(Professional Knowledge)、语言能力提升(Language Competence)和学习兴趣培养(Learning Interest)三方面对双语教学效果进行衡量。双语教学中,专业知识获取是学生的首要学习目标和任务,在此过程中,伴随着语言能力的提升,实现双语教学的双重目的。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从长远来看,学习兴趣培养至关重要,是所有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

结合双语教学过程开展的前(Before)、中(During)、后(After)各环节,本文给出了双语教学效果提升的WSR分析图(图1)。

2 WSR视角下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剖析

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教学制度和条件的客观保障,还需要有授课教师和学生的主观配合。从教学开始前的教材内容选取,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运用,再到教学结束后的课程考核评价,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许多方面。WSR视角下,将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众多因素进行细化和梳理,划分为“物理”因素、“事理”因素和“人理”因素三大类。

2.1 W—“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意味着能使双语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客观条件和物质保障,通常在教学开始前由学校和教师提前准备和协调完成,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文件规范、教学平台工具等。教学管理制度是对双语授课的基本要求进行明确规定,比如承担双语教学的师资、外语原版教材的选用、课堂外语讲授的比例等;教学设施设备是现代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场所等硬件资源,比如多媒体教室、数字化语音教室、麦克风及扩音设备等;教学文件规范是对教学过程和授课质量进行管控,比如授课大纲、教案讲稿及课件、教学板书设计、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计划表等;教学平台工具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比如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手机APP、相关学习软件等。做到“知物理”,即知道双语教学中的“物”是什么,才能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为双语教学过程服务。

2.2 S—“事理”因素。“事理”因素意味着在已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有序和高效地开展双语教学,通常在教学过程中由授课教师主导完成,主要包括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手段运用、课堂活动组织、课程考核方式等。教学进度安排由教师在统筹本课程所有授课内容后做出,且在后续教学工作中执行,比如授课的重难点及章节学时等,必要时可进行调整;教学手段运用是教师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视频音频学习等,使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实现有效传递,并易于学生吸收和掌握;课堂活动组织是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管理,比如学生分组、开展讨论、随机提问、文献汇报、作业反馈等,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带领和团队合作实现课堂的高效学习;课程考核方式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的检验,一般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过程考核以平时作业为主,考察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质量,期末考核以笔试和口试为主,同步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外语水平。做到“明事理”,即明确在双语教学中“怎样去做”,才能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质量完成双语教学。

2.3 R—“人理”因素。“人理”因素意味着在双语教学中维持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与互动,使教与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后由授课教师和学生配合完成,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态度及责任感、学生学习态度及表现、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等。教师教学态度及责任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的最基本要求,积极的教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了榜样,也对学生进行严格自我要求产生了积极引导作用;学生学习态度及表现来自于学生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双重影响,是对课程喜欢程度的直接体现,如回答问题是否主动、完成作业是否积极等;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反映在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态的了解、与学生课上课下的沟通、对学生个性的理解和尊重、对学生情感诉求的关注等方面,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平等包容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做到“通人理”,即通晓双语教学中“应当或最好怎样做”,才能共同构建和谐的双语课堂。

3 《物流工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

3.1 课程简介。《物流工程》(双语课)是学校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核心课,也是该专业唯一的一门双语课,共36学时,2.0学分。该课程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内容涉及到采购管理、运输决策、仓储布局、库存控制等方面[8]。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汇集了经济、管理、计算机、信息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通常运用系统工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布局、设计、管理和控制,进行最优方案的选择决策。该课程开设在大二下学期,其先修课程有现代物流学、物流数据库技术等,后续课程包括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仿真等,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2 课程实施过程。《物流工程》(双语课)的授课对象是2017级物流工程专业的59名学生,开课时间是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授课教师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且有着物流专业英语和双语课程的多年授课经验,同时还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副教授职称。

3.2.1 教学开始前。授课教师根据《福建农林大学双语教学管理办法》(闽农林大教【2016】56号)(以下简称《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物流工程》(双语课)的课前准备工作。《办法》要求双语课首选外文原版教材,若无合适,则可参照编写外文讲义。由于本课程在外文原版教材的选用上存在较大困难,且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外语水平相对有限,授课教师在经过慎重考虑后,根据外文教材的部分适合章节,编写了可供学生课堂使用的讲义资料,科学准确且简明易懂。除了提前准备好必备的教学文件外,授课教师对于每节课的授课内容、重点难点、思考题目等都做了详细规划。同时,教师也已提前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文件以及要阅读的外文文献和教学参考书目等资料上传至师生共用的教学网络平台,供学生提前查阅和了解该课程的相关要求及授课进度,并准备好相关学习材料。此外,《物流工程》(双语课)安排在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进行,配备有便携式扩音话筒和无线翻页激光笔,方便教师走动授课。

3.2.2 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在第一节课时将《物流工程》(双语课)的课程学习目标、授课内容安排及课程考核方式等相关要求明确告知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如回答问题情况,并通过与学生课下交流以及学生作业提交情况和完成质量,来判断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相应的教学内容。若多数学生未掌握,则适当调整授课节奏,或加强课后辅导,以保证学科专业知识不被落下。按照《办法》规定,《物流工程》(双语课)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使用了50%以上的外语,且采用了全英文PPT授课,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考虑到个别学生可能会因为外语水平障碍而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师在一开始就先按照学生的外语水平(即大学英语期末成绩和是否通过四、六级考试)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分组,5~6人为一组,且每组均包含有高、中、低三种不同程度英语水平的学生,共同完成课堂讨论和小组作业,以进行组内帮扶。课堂上教师多以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小组成员自愿或教师指派的方式,挑选一名学生就本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陈述,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发言。小组作业还包括案例研究和文献汇报,即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篇英文案例分析或英文文献研读,并以PPT形式在课堂上展示,达到分享与交流的目的。对于课后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并进行反馈,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在课堂上,授课教师除了会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还会特别留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或反应,比如在提问或发言时,鼓励和引导但绝不强迫学生必须用英语回答,以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对双语课的学习兴趣。此外,课堂上还会适时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外语短视频或音频,起到了“磨耳朵”和“调节剂”的作用。

3.2.3 教学结束后。除了平时的课堂参与和作业考查外,期末考核包括口语考试和闭卷笔试,会在教学活动全部结束后进行。《物流工程》(双语课)的口试和笔试均由个人独立完成,所有参与课程学习和想要取得学分的同学都须参加。口试全程用英语进行,首先由每位同学在3分钟内完成一个物流工程相关话题(可自选)的阐述,并给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然后由授课教师提出1~2个问题,学生现场作答。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整体表现进行客观评分,作为口试成绩。笔试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和地点进行,卷面采取全英文的形式,包含有翻译题、阅读理解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要求学生在2小时内完成,且英文作答比例在60%以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公平阅卷,卷面成绩即为笔试成绩。《物流工程》(双语课)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与讨论、案例或文献汇报表现和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中口试和笔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10%和60%。采取这一考核形式已经事先征求了同学们的意见,并得到了多数同学的赞成和支持,认为既有考虑到平时的学习态度和过程表现,又综合考察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果,同时也彰显了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在双语教学中的不同地位,做到了轻重有别,有的放矢。

在口语考试中还遇到了这样的现象:个别学生极其胆小,对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非常不自信,上台后无比紧张,在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后进行了多次尝试,仍无法完成口语考试。对此,允许该学生课后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通过录视频的形式,按口试规则和要求自主完成口试部分,并将口试视频发给教师审核评分。这在不影响课程考核的情况下适当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减少了不必要的师生矛盾和冲突。

3.3 课程效果评价。通过《物流工程》(双语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取了该课程目标要求的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物流专业相关外文文献的研读能力和使用外语进行简单学术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这将有助于培养和维持学生参与双语课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尽快融入到双语教学中。

3.3.1 专业知识获取。对学生的期末笔试成绩进行分析,其中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和中等(70~79分)的学生分别有5人、19人和18人,成绩在中上水平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70%以上,班级平均分为74.36分。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课程内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比较理想,不仅能够读懂英文题目和进行英文答题,而且较好地掌握了课程所要求

猜你喜欢
双语教学效果物流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