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讲好中国故事”之策略

2020-11-28 23:32:33毛祎骏吴一舟
科技传播 2020年5期
关键词:机构服务文化

陶 琳,毛祎骏,吴一舟

让世界读懂中国、理解中国,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在建设和谐社会,“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队伍”也已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100 个重大工程及项目之一。因此,由政府财政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建设一支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队伍,承担起弘扬中国文化、阐明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

1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现状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由公共部门所提供,其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向其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农村文化礼堂等[1]。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8 月19 日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来,这一要求也引起了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重视。如在2015 年北京地区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馆长潘力就宣读了以“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倡议书[2];又如国家图书馆通过举办珍贵古籍特展来讲好中国故事[3];再如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讲好中国故事,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自信[4]等等。但就总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参与度并不高,有的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有的参与形式与手段单一,工作难以自主开展。总之,目前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至多只起到“敲边鼓”的作用,基本停留在被动应付政府部门要求的强制性任务层面。

2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讲好中国故事”绝不仅是国家对外宣传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政府主导的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共同参与的全民事业[5],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理应积极响应与参与,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2.1 “讲好中国故事”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功能相适应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主要生产者与提供者,其最本质的功能就是满足人民的精神文明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毋庸置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大多蕴藏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播的功能。同时,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场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又具有交流平台的功能。通过举办丰富多彩、题材多样的跨地区、跨国界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能有效促进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对话与沟通[6]。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的良好形象,是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相适应的。

2.2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讲好中国故事”的可用资源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文化意识的不断提升,在中央财政的带动和引导下,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全国文化事业费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十三五”期间,依据历年的文化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16 年是770.69 亿元,2017 年是855.80 亿元,2018 年是928.33 亿元。全国各地区大力改扩建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凭借丰富的馆藏资源、先进的场馆设备、专业的人才队伍、广泛的社会化合作以及可资利用的数字化、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大有可为。

2.3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有效推进全民参与“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地依靠政府之外的力量,尤其需要更多地调动全体人民的自主能动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全体人民,人民是文化的享有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在人民群众中传播并推广“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可以让人民群众成为“中国故事”的主角,甚至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让“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从而唤起全民参与的意识。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将“讲好中国故事”纳入自身的工作内容,既可以形成大文化部门各相关单位组织共同关注、协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又有利于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从而有效地推进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讲好中国故事”事业的建设。

3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有关部门与社会的有识之士都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效果上仍然与预期有着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存在着亲民不够、地气不足的问题。因此,从“中国故事”的选材、讲述形式、传播渠道以及群众队伍建设等方面来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都还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3.1 扩大“中国故事”的选材资源

所谓中国故事,就是有着中国特征的故事。无论是历经千百年沉淀的中国经典学说和伦理典籍,还是反映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正能量故事,都是目前各地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所关注的重点。而事实上,“中国故事”的内容范畴并不止于此。除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已有的文物、文献、艺术品等馆藏物质文化资源,流传于民间的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戏曲以及充满浓郁中国色彩的风俗、礼仪、节庆和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能为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丰富的选材资源。

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蔚为大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宝库。近年来,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努力下,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凝结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品格和美德。更重要的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俗、有趣、多元,最具中国特色,显示着中国人民独特的审美理想和高超的创造能力。相较于那些经典学说和伦理典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精神更容易被当代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人民所接受和理解。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中国当代的文化创造注入灵魂和活力,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资源[7]。

然而,当代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式微。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扎根在民间,存活于民俗风情之中,真正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在民众。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挖掘、整理“非遗”资源。通过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来充分展现中国人的哲思和智慧,让国际社会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中国。

3.2 运用多种形式讲述“中国故事”

所有的文化产品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在讲故事,而故事的讲述方式、手段以及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乏好故事的素材,但如果缺乏生动的“讲故事”能力,往往就会使得故事流于概念化,并最终陷入空洞说教的泥淖。“中国故事”如果在当代中国百姓中都得不到很好的传播,更奢谈让世界人民来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了。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立足于“传统中国”,可以通过系统地梳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散布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活起来,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在此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强调中国特色,注重体现本土文化,接地气。与新闻报道、信息资讯等“硬新闻”相比,那些来自民间的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讨论,显然更具有交流效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借助中国特有的传说、故事、戏曲、风俗、礼仪、节庆和民间工艺等表达方式和承载主体,轻松地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具象、鲜活、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

2)要强调与时俱进,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吐故纳新。一个民族不能轻视自己的传统,但也不能囿于传统、沉湎于传统。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可以继承“传统中国”的某些价值观念与美学风格,但也要融入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8]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一方面可以为优秀传统注入新的内容,古为今用,另一方面可以创新内涵要素和表现形式,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时代精神融为一体,书写出具有现实性的中国好故事。

3)要强调艺术加工,注重打造精品,进行品牌化运作。如果故事讲得不好,就很难传播出去,更遑论积累传承了。“讲好中国故事”不能建立在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上,而是需要精工细作,突出精品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重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精品,努力造就名人、名品、名作、名剧,以形成自己有价值的品牌,使这些“中国故事”能真正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同。

3.3 通过多种渠道传播“中国故事”

故事是一种文化形态,讲述是一个传播过程。好故事还要借助好的传播渠道,才能无障碍地得到有效传播,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接受。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为“中国故事”搭建更广阔的讲述平台。

1)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政府主导的,因此可以依靠政府的力量,联合社会各界,争取他们的参与支持。特别是与出版社、作协、文联、演艺团体、报社、广播电视台等泛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可以改变以往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弱、散、小的局面,形成合力,以“集团军”的方式来共同传播“中国故事”。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发、生产经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生活用品、美食点心、工艺美术等文创衍生产品,充分利用传统中国文化元素,增加“中国故事”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效果,于无声处展开“中国故事”的传播。

2)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紧密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握好主旋律,把传播“中国故事”与宣传国家政策相结合。通过合理利用现有的文物保护场所、文化礼堂、文化街景等资源,结合文化走亲、民俗节庆等活动,甚至把乡村社区的管理和便民服务一起融入。同时建立“中国故事”的展示传播中心,并通过其辐射,在学校、社区和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选点,主动出击,全面渗透,立体宣传,进一步面向社会扩大“中国故事”的传播范围。

3)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借力现代技术传媒,拓宽“中国故事”的传播途径。随着现代技术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汇集的主要平台,在确定信息主题、把握受众情绪、即时互动交流等方面都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自媒体和全媒体,更是为故事的多重表达和多样解读提供了可能[9]。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大多本身已具备拥有大量用户的网站、微博、微信甚至App,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并发挥互联网在文化实践和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用多元的、富于时代感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故事”。

3.4 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群众队伍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主动担当。而要将“中国故事”真正讲好,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发挥自身专业人才队伍优势的同时,还可以在人民群众中挖掘热情高、能力强的人才,组建成“讲好中国故事”的群众队伍,用民众对民众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联合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形成社会参与机制,解决专业人才的后继问题,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群众队伍。另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还可以争取政府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对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性补贴,突出重点,形成良好示范效应,从而推动“讲好中国故事”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一支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群众队伍,用发现的眼光深度挖掘“好故事”素材,以多元的讲述形式,通过新的传播手段和途径,赋予“中国故事”生动的形象和鲜活的生命力,既能让人民群众、让国际社会更易接受、更有兴趣、更能理解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坚定文化自信,也能极大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身的公众影响力和存续价值。

猜你喜欢
机构服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谁远谁近?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