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初春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弱水河蜿蜒流淌,胡杨林倔强地伸展着枝杈上嫩绿的芽苞……在我国大西北的茫茫戈壁中,一座风骨峻峭的卫星发射塔架巍然矗立,仿佛正在诉说着往日峥嵘岁月。这里是“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地方”,新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场遗址。
中国人的航天梦,从这里开始。
时钟拨回到50 年前,1970 年4 月24 日21 时35 分,正是在这里,伴随着倒计时的口令声,酒泉卫星发射场操作员有力按下点火开关,发射塔架上的发动机猛然喷出了橘红色的火焰,划破了夜空。“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的托举下,直入苍穹。那一晚,无数中国人用收音机听到了《东方红》的乐曲声,浩淼宇宙中第一次响起中国声音。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东方红一号开创了中国空间事业的新纪元,奠定了50 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为此,我们要永远纪念“东方红一号”的伟大功绩。
我们今天纪念“东方红一号”的成功,是因为它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继第一枚导弹和第一颗原子弹相继取得成功后,“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圆满收官,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东方红一号”迈出的关键性步伐,铺就了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极大地拓展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我们今天纪念“东方红一号”的成功,是因为它开创了我国创新性国家的建设之路。“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初期,老一代航天人在既无样本可参照,又无完整资料可借鉴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勇于进取的精神,一路披荆斩棘,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一举打破了发达国家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从此,自主创新的基因灌注到航天发展的血脉当中。东方红一号的成功之路证明,只有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把核心技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有所作为并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我们今天纪念“东方红一号”的成功,是因为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民族精神。为了实现卫星上天,钱学森、任新民、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胸怀报国之志,不计名利,默默奉献,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我国航天事业,诠释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孕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伴随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两弹一星”精神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沉淀为特色鲜明的航天文化的内核,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逐梦征程任重道远。2016 年4 月,首个“中国航天日”设立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吹响了“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号角,中国航天由此站上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我们要完成的任务和续写的精彩有很多,同时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攻克的难关也有很多,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锚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一项一项地攻克难关,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才能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