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公路局静宁公路段,甘肃平凉 743400)
公路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在服务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主体性作用。近些年,在“五位一体”的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下,国内公路工程建设规模逐渐拓展,相伴随的是很多骨干公路将要步入至大修养护阶段,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地位相继被提升。加大养护措施及沿途环境问题处理,促进公路设施和生态环境两者和谐、长效发展进程,是当下公路日常养护实践中应不断探究的问题。文章以公路养护为论点,探究其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相促进的措施。
公路建设初期排水设施设计不完善,排水过程受阻、养护提质升级不到位,强降雨在公路路面聚集,很可能对公路周边水资源形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污染周边环境,降低居民饮水安全性。近年来,运输化学溶剂的车辆事故高发,事故造成运输介质运滴漏,因处治不当,可能沿路面排到公路两侧边沟,排到路外,进入其它河流或水库造成污染,或渗透到深层土内,污染地下水,降低地下水安全系数[1]。
空气污染是公路日常养护实践中最常见、严重的问题之一,主要始源于车辆行驶途中形成的扬尘、沥青热化处理时散发出的毒害气体。沥青是当下公路路面建设、养护阶段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沥青加热,沥青砼拌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气体,若不加以处理就直接排放至大气中,一方面会降低空气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对施工人员及周围居民身体健康形成不良影响。在养护施工实践中,引起扬尘现象的成因较多,比如各类集料运输过程中抛撒于路面的散落物,基层处治后还未进行油路铺筑而通车所产生的扬尘等。
大型机械设备是公路日常养护阶段的常用工具,为不影响交通,通常会选定在夜间开展养护活动,车辆运作期间难免形成噪声,若和居民区较近,则会对他们睡眠活动形成较明显的干扰。
公路养护阶段难免会出现挖、凿、刨等操作,对沿路植被形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诱导水土流失现象的形成及发展进程。在公路后期养护阶段,为缓解区域交通运输压力,经常会拓展地面,为节约工程造价,很多施工单位会就地取土,砍伐树木而后占用土地资源,大范围挖掘、取用公路两侧端石料,一旦植被生存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则纯天然的排水系统功能也遭受一定损伤,在多雨节气中,会诱发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
现阶段,国家相关部门虽然已认识到公路日常养护实践中加强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但是尚未颁发相关规章体制对施工单位的养护行为作出硬性规定,现行的公路养护规范、标准中针对环境保护问题模棱两可。这提示当下我国尚未形成完善化的公路绿化技术规范、标准要求。
现阶段,国内多数地区收取的公路管理费用基本投用在公路质量缺陷检查、维护环节上,基本上没有建立以公路养护阶段环境保护为基础的专项资金,环保机械设备设施的引进力度长期未见提升。经济条件是影响技术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地区公路日常养护阶段未能聘用专业人员,施工队伍素质及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尚未形成加强环境保护的主观意识,部分情况下为减缩养护工期、降低项目造价,可能会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以上问题长期滞留,造成二、三级公路养护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升,数次养护检修一方面耗时、耗力、耗材,另一方面也会加大对周边生态环境形成的污染,形成恶性循环[2]。
我国人口基数大,近些年车流量也与日俱增,公路沿岸聚集的居民数目也有不断增加趋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居民没有确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针对公路养护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配合度偏低,给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推进过程设置诸多阻碍。
首先,针对土壤侵蚀的问题。养护阶段施工单位应自觉实施防溢油方法,严格依照相关规范要求合理规划溢油槽,保证溢油回收工作效率,且严禁施工队出现对公路沿岸喷洒杀草剂等行为,全面贯彻落实生态养护理念,力争所有加油操作在砼表面上完成[3]。
其次,做好车辆清洗工作的指挥、调度工作,一律要求前往周边配置废水处理设施的洗车场所内进行。
再者,杜绝乱排放污水与随意丢弃建筑垃圾的情况,针对试验阶段废气的化学试剂,要做到统一回收处置。沥青等物料使用阶段应加强防护,以防在雨水冲刷作用下渗流到其他位置,针对用过的沥青桶,要派遣专业快速回收并安放指定场所。
最后,在养护实践中,若发现公路桥梁坐落在易被侵蚀和洪水干扰的区段,则可以规划在旱季完成养护施工任务,并在适当部位建成排水沟。针对往返运送物料的车辆,均要采用帆布等进行覆盖,这是防控扬尘污染的最基础措施之一;施工单位要配置洒水车,立足于养护施工路段具体状况,规定每天洒水养护次数≥2次,尽量不在或少在夜间施工,减轻噪音污染。科学设定各种拌和站、料场的地址,尽量是其和居民区及学校等人员聚集的场所持有较长距离[4]。
首先,各级交通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公路日常养护规划、设计、施工及养管全过程,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有效调控、治理公路项目养护队环境形成的不良影响。在整个系统内定期组织环保宣教活动,引导各施工单位自觉确立交通环保意识,秉持可持续发展参与各项建设任务。严格落实相关政策规定,针对那些违背保护环境、文化等法律的单位,在经济上做出惩罚。并增强公路环保的资金投入力度,组织技术人员参与专题攻关,循序渐进,提升公路环保施工技术水平。
其次,建设健全公路养护实践中的人员管理机制。在养护作业正式开展前期,通过组织培训活动整体提升养护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结合工况有针对性的改造养护车辆。针对路面修复释怀燃烧修补材料而形成的气体,一定要历经标准的处理工序后方可排放至外界环境中,严禁出现露天燃烧物料的行为。运输物料过程中,驾驶员要以最严谨态度操控车辆运作状态,减少颠簸情况,将碎石与砼掉失在路面上的数量降至最低[5]。
再次,加大路面上形成情况的监管力度。针对尾气排放量超标或装载毒害化学品的车辆,要对其实施限行措施。拟定促进公路工程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规章,在养护施工全程,始终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安放于首位,任何决策实施前均要判断其对生态环境质量、人体生命健康形成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做出整改措施。
最后,全面落实日常监督机制,力争将事故发生的风险降至最低。在公路养护施工设计阶段,综合考虑多项因素,预测可能出现的事故类型,事前拟定应急预案,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及时解除突发情况,保证公路养护工作能按计划持续推进。
防风固沙、减少扬尘及水土流失量是绿色植物的基本功能,其还有优化空气环境皮质、减噪等作用,加大绿色植被的栽种力度,提升覆盖率,能为很多野生动物创造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运作过程的平衡性。这也预示着在公路日常养护实践中,栽种植绿色植被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施工单位可以积极与地方政府机关间形成合力,针对车流量偏大的区段两旁栽种耐寒、耐旱、成活率较高的植株。针对公路养护阶段新栽种的植株,可能树体上存有数目较多的伤痕,自身抵抗能力偏弱,增加了被病虫害侵袭的风险,故而要求施工单位加强有害生物的防控措施,以从根本上确保植株将自身绿化、美化、环保等多项功能发挥出来。针对栽种好的树种,建议使用草绳缠绕树体至1.0-1.2的高度,联合使用固定架加以支撑,以防其在大风作用下而出现斜倒的情况[6]。
一是加大材料的循环利用力度,比如将废旧路面材料循环用于公路养护进程中,常见的有沥青路面再生、超薄罩面、泡沫沥青、温拌沥青技术等[7]。
二是合理应用快速养护技术,主要是利用能够迅速形成较大千古的的物料、减缩封锁交通养生的时间长度。比如将沥青大碎石(LSPM)材料用于公路路面大修补进程中,和传统半刚性材料相比较,其养生时间明显缩短,可以使整个工期减缩>80%。
三是加大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应用。常见的有含砂雾封层、碎石封层、纤维及稀浆封层等技术。
现如今,国内交通系统快速发展,公路养护是公路运营阶段的重要环节之一,该项工作运作阶段滋生出的环境保护问题也逐渐得到社会群体的关注,业内很多人员也积极探究有自傲的防控措施。在公路养护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加大环保力度,始终秉持“环保优先”的施工理念,加大管理措施的落实力度、积极尝试应用新型养护技术、合理栽种绿色植被等,促进公路工程和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进程,为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