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南京 210042)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中成长性最好、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1]。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虽然起步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逐步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正成为国家的新兴支柱产业。
与其他行业相比,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周期长等特点,生物医药技术成果从研发阶段到生产上市需要经过技术研发、中试、规模化生产以及一系列临床试验和审批过程,大多需要8~10年的过程[2]。生物医药产业化过程不仅时间漫长,而且涉及多个行业。生物医药产品技术的研发阶段主要以高校或科研院所为主,他们是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主体,也是整个产业化的前提;技术研发成功之后开始进行小试或中试,这个时候往往有企业开始介入;临床阶段的试验主要通过医疗机构来完成;最后的成果落地与产业化则以企业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和销售等一系列经济活动。
生物医药产业化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转移与普通的技术转移转化相比,专业性更高,受到的影响因素更高。生物医药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将有效连接基础研究、实验室和市场的各个阶段,对推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医药产业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和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江苏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资源优化、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和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支持生物医药的创新发展,已形成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快速进步和企业迅速成长的良好局面。2019年,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5.7%,化学药制剂、医疗器械等子行业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现有超亿元大品种药物300余个,数量居全国第一。新药创制能力领跑全国,2019年获批创新药5个,数量居全国首位;企业竞争力不断攀升,6家企业入选“2019年中国创新力医药企业20强”,数量居各省区首位,恒瑞医药排名第1位;13家企业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其中,扬子江药业蝉联榜首。11家园区入选“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50强,入选数量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围绕药物筛选、动物实验、药效药理、药物代谢、制剂工艺、安全性评价和临床试验等关键环节,江苏省已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企业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24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设施平台,成为推进医药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
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讲,生物医药产业对科技成果及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201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集中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苏发[2018]18号)、《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8]73号)、《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18]144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服务等关键环节,突出全链条布局,为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掌舵引航。2019年,江苏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75.59亿元,其中生物医药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88.46亿元,同比增长38.09%,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江苏省通过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重点研发项目支持等方式,推动了一批生物医药项目落地转化。但是在后期的产业化运营过程中,由于生物医药领域专业性强、生命周期长、风险高,普通的研发人员难以胜任成果转化和商业化运营任务,从一般企业招募的经营人员对生物医药专业技术把握不够准确,导致了很多研发项目推进缓慢,因此对于专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需求显得愈发迫切。
调研发现,江苏省的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产业园区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单位从事着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相关工作,对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服务有着很大的需求。而江苏的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仍然缺乏专业化的运作能力,特别是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数量稀少,专注生物医药领域的服务机构更是凤毛麟角,且大多未经过系统培训,在总量和结构性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同时,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关注和扶持较少,尚未形成成熟的培育机制。
从技术专业从业人员来看,高端技术经纪人才极为缺乏。一个优秀的技术经纪人,既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懂国际规则、具有较高经营才能,绝不是仅仅靠办几个培训班就可以解决的。江苏省技术经纪人目前主要来自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科技镇长团、创新创业导师等群体,以兼职为主,尚未形成科学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缺环掉链”现象明显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造成技术成果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针对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进一步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大力推进生物医药领域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3],加强对各子行业发展的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和构建生物医药技术转移新模式,着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提质增效。
要紧扣生物医药产业链,突出临床需求引领,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加快已建平台的资源整合、共享使用和水平提升,培育一批区域性创新平台和开放实验室。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加强“校企联盟”“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多种合作平台建设,加快企业研发机构的规划建设,探索建立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共享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模式,突破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短板,实现产业链水平整体跃升。
鼓励和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部门提高专业能力,整合资源自建或联合社会化服务机构共建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鼓励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相关高校建设专业化的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建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绩效考评工作体系,进一步引导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市场化运行,完善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落实技术转移机构激励政策,鼓励创办各类技术转移机构,推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成为专业的实体服务机构。鼓励地方政府和园区以政策吸引、经费扶持和人才招引等方式引入生物医药等专业领域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和国际技术转移机构,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资产评估、技术评价等专业服务,打造技术转移服务品牌。
加快江苏省技术转移(常州大学)研究院建设,开展技术转移学历教育,打造国内专业化、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试验田”;推动有条件的高校设置专职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创新型岗位,培养生物医药等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建立技术经纪人的认证培养机制,畅通职称晋升通道,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金融、会管理的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