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英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哈溪自然保护站,甘肃 武威 733206)
森林是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大、组成结构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节器和“地球之肺”,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抵御灾害、吸尘杀菌、改善气候、保护物种、固碳释氧等多种生态功能,是维护地球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森林病虫害是指对林木或竹材造成危害的病害和虫害的统称[1],又称“不冒烟的森林火灾”[2,3],已成为威胁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林产品的质量、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就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相背离[4]。如何有效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以及降低损失,这就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针对祁连山森林病虫害的特点和哈溪林区实际,研究和探讨病虫害可持续防治对策。
哈溪自然保护站地处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北部、祁连山东端,与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和青海省门源县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01′~102°51′、北纬37°16′~37°45′之间。林区海拔在2400~5300 m之间,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境内森林资源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为主,林分以青海云杉为建群树种,间有少量的祁连圆柏、红桦、山杨等,灌木树种以高山柳、杜鹃、锦鸡儿、金露梅、银露梅为主,活立木总蓄积量267.4万m3,森林覆盖率53.3%。
祁连山林区干旱、低温对森林健康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导致林木抗性降低,有害生物危害加重。经调查统计,哈溪林区发生危害的森林病虫害主要为云杉嫩梢类害虫和云杉叶锈病等种类。
2.2.1 病害类
经调查,病害以云杉叶锈病为主,大面积云杉纯林及高温高湿天气易于该病扩散蔓延,集中发生于6~9月份,病情发展缓慢,病菌冬孢子萌发担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云杉当年生针叶上侵染,呈现淡黄色段斑,病灶位有黄色或者暗褐色的突起,可分泌黄色蜜露,呈现细丝状。数天后针叶背面隆起长扁状锈孢子器,病情急剧上升,锈孢子器破裂释放锈孢子,此时病叶呈暗黄色而干枯脱落。
云杉叶锈病与降雨情况有明显关系,阴雨降温,晴、阴交替的天气,既有利于病菌冬孢子萌发,又有利于担孢子传播和侵染,同时新叶生长缓慢,感病期延长,导致病害较重。连续大雨天气,不利于病菌孢子传播和侵染,病害将减轻。
2.2.2 虫害类
虫害主要以云杉梢斑螟为主,常与云杉超小卷蛾、球果小尾小蜂混合发生。经调查,危害青海云杉嫩梢和针叶的虫害有79种,归属以下6目28科:其中同翅目(Homoptera)3科7种;半翅目(Hemiptera)7科16种;鞘翅目(Coleoptera)14科48种;膜翅目(Hymenoptera)2科6种;双翅目(Diptera)1科1种;蜱螨目(Arachnoidea)1科1种。危害青海云杉树干木质部的虫害有51种,归属以下2目6科:其中鞘翅目(Coleoptera)4科44种、膜翅目(Hymenoptera)2科7种;危害青海云杉韧皮部的蠹虫种类有5科36种;危害青海云杉枝条的虫害主要有14种;直接危害青海云杉种实的害虫有14种。
近几年,哈溪自然保护站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强,投资力度加大,人工造林面积也逐年增加,而人工造林多为树种单一的纯林,虽然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单一的人工林群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会有所下降,缺少林下植被,自我修复的能力也不足,这会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不稳定因素,进而给森林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提供可趁之机。因此,在造林前应该了解林区的地理情况,引进与林区相适应的树种,或者完善管理,均可以将病虫害的发生减到最低[5]。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哈溪自然保护站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深入开展监测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检疫人员缺乏,不能对病虫害进行准确、快速的检疫。开展森防工作的仪器和设备也不足,而哈溪自然保护站森防工作量大,分布区域广,一旦发生突发性的病虫害,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传播。
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会造成病虫害天敌的大量死亡与抗药性的增强,加大了森林病害虫的发生面积[6]。过去几十年,林木病虫害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导致病原菌和害虫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产生抗药性,病虫害的生命力和繁殖力逐渐增强,同时也杀伤了大量的天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弱化。不仅如此,林木病害、虫害的规模、频率和烈度也在不断扩大,其防治变得更加困难[7]。
21世纪以来,我国以“森林健康”为理论指导,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思路得到创新,拓宽了防治工作的视野,同时防治策略提高到以生态治理为主的战略层面[8]。现阶段,哈溪林区病虫害防控仍采取以往的人力防控,主要以机械喷雾防控为主,辅以生物技术防控、物理学防控,防治效果普遍不尽人意[9]。为了保护好祁连山东端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资源,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的概率,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技术,系统地协调好森林植物、病虫害和天敌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保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才能使病虫害防治由被动防治转为主动防治,实现森林病虫害可持续防治。
多年来,病虫害防治工作滞后,主要原因在于病虫监测工作点面脱节,不能及时、准确对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做出预报,并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需要将传统测报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如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相结合,形成面上与点上,空中与地面相协作的测报局面,做到实时掌握病虫害发生状况和增长趋势,从而提高监测的精度和准确率。同时,建立病虫害监测通信系统,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通过专门的林业通信网络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发展态势,从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病虫灾害扼杀在摇篮之中[10]。
根据每年测报数据整理、归档建立的病虫害数据库,制定当年监测计划及监测实施方案,并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任务落实到具体监测人员,对主要病虫害要按照发生规律,进行定点定时监测预报,正确的预估林区病虫害的发生时间段,并做好防治方案,力求将其扼杀在萌芽前期。
检疫工作就是阻止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国内林业有害生物的异地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外来有害生物,应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不断提高植物检疫手段和水平,减少危险性病虫害的传入[11]。同时,建立林业疫病溯源系统,提高对疫情的封锁能力,实现全程实时监控,防止疫情蔓延。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经济效益和防治效果,保持森林系统地生态平衡。在防治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农药使用的相关规定,积极推广应用微生物农药(BT乳剂等)、动物源农药(昆虫激素、天敌等)、植物源农药(烟碱、茴嵩素等)、矿物性农药(石硫合剂),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不断促进森林病虫害防治方式的转变,在充分体现生态学观点、经济学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森林病虫害可持续综合防治体系,并在生产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