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扶贫类电视新闻专题片如何讲好故事
——以江苏卫视“温暖多一度”系列为例

2020-11-28 14:09葛彦希
科技传播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专题片细节

葛彦希

电视新闻专题片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让新闻事件具有了一定的戏剧性与跌宕性,多层级、多角度的立体叙事让受众获得了审美上的极大满足。因此,与其将其看作是新闻,不如看作是具有新闻性的“故事”。既然是故事,想要深入人心,那么就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故事本身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也就是要有“好选题”;而是讲故事的人或讲故事的方式,也就是新闻记者以及新闻呈现形式要能为故事增光添彩,也就是要有“好讲述”。本文以2019年江苏卫视“温暖多一度”系列扶贫新闻专题片为例,细分“选题”“切入”“线索”“细节”“责任感”“创新”六方面,浅析此类电视新闻专题片该如何讲好故事。

1 好选题:发现有“故事性”的新闻

一个事件是否能成为新闻,主要看它是否能反应客观世界的变动,也要看它跟受众之间是否存在着关联。而新闻专题片作为一种具有故事性的软新闻,它与观众之间最大的联系则是情感方面的。能否把一个人物以及他的故事作为专题片来报道,除了要符合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之外,最主要就要看受访对象是否有记忆点,故事是否动人,够不够特别,能不能引起受众间广泛的情感共鸣。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取决于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达到什么样的传播效果。扶贫类的新闻专题片的报道目的就是扶贫,因此每个片子肯定都会以“贫困”为故事的基线,那么在同一个主题下,有“记忆点”和“特殊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它决定了这篇专题片能否从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这就是选题的话题性和创新性。例如《希望的“小耳朵”》这篇报道,7岁的小主人公朱雨婷是一名重度耳聋患者,父亲又是重度肝炎,两个“重度”就构成了一定“特殊性”;而小女孩也爱笑、性格乐观乖巧,在感性层面直击观众的情感“软肋”和“要害”,这又在特殊性之外为该人物增添了独特的记忆点。如果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去看,该主人公是符合观众的“期待视野”的。也就是说,观众以往的阅历和经验其实早就先入为主地在其脑海中构成一幅能够引起其恻隐之心的“人物画像”——报道的对象最好是苦难和坚强并存的。而这篇报道的主人公朱雨婷正是一个典型,“孩子”的身份也更好地渲染了故事的苦难色彩,突出了人物的坚强品质。

除了要有话题性和创新性之外,新闻专题片作为新闻的一种类型,选题也要遵循关注社会热点的原则,并且正向引导引导社会舆论和风气,发挥新闻特有的导向性作用。我们可以看到,2019年“温暖多一度”系列是江苏广电联合江苏省妇联、江苏省儿基会发起的,它所选取的受访对象都是女童。结合当今的舆论热点,在女权主义、平权主义觉醒的时代背景之下,对妇女、儿童的关注热度俨然呈现飞速上升的趋势。关注女童生活困境、呼吁社会对困难女童进行帮助,既积极顺应了社会舆论浪潮,又对该话题从呼吁转化为实际行动起到了正向的反作用,在无形之中向社会大众传递了好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如此一来,选题就符合了导向性、话题性、创新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做到了“独到”二字。

2 好讲述:彰显新闻的“故事性”

如果说好的选题是新闻专题片成功的一半,那么另一半就在后期的剪辑上。好的素材也要有与之匹配的好的编排和剪辑,使得碎片式的素材构建成完整的故事。成功的故事构建从最开始的切入,到中途的展开,再到最后的收尾,都会有一定的巧思,富有层次感,从而使得人物更立体饱满,内容更真挚动人,以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2.1 切入要吸睛

新闻专题片说到底还是新闻,不同于故事可以从头开始讲起,受时长限制的专题片需要有一个切入口,从某一点展开讲述。如果正确选择适合故事本身的切入点,不仅能够抓住重点,顺理成章地铺陈开去,还能够一下子抓住观众的眼球,调动起观众的情绪。

在“温暖多一度”系列专题片中,切入部分大多展现了受访对象的现状,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切入案例值得参考分析。

一是从日常生活的典型场景入手,这里的“典型场景”,既可以指对生活环境的一种交代,也可以指对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做的事的一种展现。在《善良老人让“野草”小姐妹有了家》这篇报道中,开头首先用几个空镜交代了受访者的家乡环境——一个看上去就比较落后的村子。接着镜头从室外转入室内,又交代了受访者具体的居住环境——光秃秃的四壁、两张桌子、一张床。总共5个镜头,配上同期声和画外音,一下就为这个故事奠定了“贫困”的基调。简陋的环境对观众产生了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他们此时已经被吸引,会不禁想知道住在这里的人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前文所提到的新闻专题片和观众之间的“情感关联”就此建立起来了。这种切入方式比较普通,但却是最常见的一种选择。放在扶贫宣传的语境之下,这种将贫困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方法确实能更直接地表现主题,引起受众的共鸣和恻隐,正确保险。

二是从具有特殊意义的场面入手。这样的场景可能不再是日常生活里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但它一定能够体现出受访者或是这个故事的特殊,也要让观众从一开始就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特殊。例如《希望的“小耳朵”》的开头切入,是记者捕捉到的重度耳聋的小女孩朱雨婷对着手机学唱《蜗牛与黄鹂鸟》的场景,清脆的歌曲和耳聋女孩吃力的跟唱形成对比,原本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变得艰难,原本一个温馨的场景变得酸楚,这就呈现出了一种特殊意义。这样的切入方式比第一种更加抓人,利用了观众好奇心理,有了好奇就有观看下去的动力,才有可能随着报道的深入将情感转化为同情、悲悯等,实现先前设想的传播效果。但这种切入也对记者有更高的考验,从众多的素材中筛选出具有特殊意义的桥段,要求新闻记者保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通过对受访者的观察,对新闻专题内容的体会,深入地挖掘、捕捉比较敏感且重要的,适合体现主题的信息点。

2.2 线索要清晰

电视传播不同于网络传播,由于缺乏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电视传播只有做到叙事节奏明快、动态感强,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而一则新闻专题片的时长往往又比普通的短讯、消息等新闻更长,因此在进行专题片的故事叙事时,更要注意叙述逻辑的清晰。如果故事结构过于复杂,线索太多,会给人拖泥带水、云里雾里的混乱的感觉。在后期制作时,新闻记者首先就要在浏览完大量的素材后确定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确定一条清晰的故事线索,进而实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故事讲述,让观众迅速且较为全面地了解故事的核心内容。其次是要注意表现好故事的矛盾冲突和波澜起伏,在起承转合中凸显人物性格、完整故事结构。

不难发现,以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形式讲述的新闻故事基本上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因此,新闻记者往往都会选择先呈现目前的、当下的状态,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切入”部分,不管选择的是哪种切入方式,开头所讲述的都是受访对象的现状。紧接着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以一种类似于“倒金字塔”的结构进行讲述。新闻专题片的大致结构与戏剧有一定的相似性,先呈现整体情节,然后特写冲突与发展,再呈现转折与高潮,最后以结局收尾。放到扶贫类专题片的具体语境下,就是先用特写呈现贫困的现状,再叙述导致贫困的原因和贫困导致的结果,结尾做一些情绪上的加强和情感上的升华,这里可以有较强的艺术构思和加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希望的“小耳朵”》这条片子为例,开头切入部分呈现完小雨婷的耳聋现状之后,视角就转向雨婷的母亲,借母亲之口道出耳聋的原因,以及家庭的贫困对主人公的影响——给雨婷买的助听器是最差的品种,现在也没有能力再进行更换。这就是对原因、结果和需求的阐释。最后用母女二人逐字教学发音、在桥边听芦苇的沙沙声的画面作结,画面动人且有美感,从文本上来看,这是一种具有一定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尾。整条线索捋下来非常清晰。

如果将新闻专题片看作是“可视化文本”,那么其文本内容的信息涵盖程度和重要程度往往随着叙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而所引发的观众共鸣却随着线索的不断展开而积累,可看性也不断增强,最终到达感性的巅峰,这样才能够顺势呼吁观众伸出援助之手,起到扶贫类新闻在情感上的“导向”作用。

2.3 细节要动人精炼

《写作技巧辞典》中提到,在叙事文学中,“细节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征的细枝末节,它是文学作品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的刻画对于塑造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推动情节的发展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说法在新闻领域同样适用。应用“细节”叙事的手法可以有效地突出新闻内容真实性,帮助观众了解新闻环境的构成和新闻事件发生的基本要素,以此建立新闻信息的传播基础。

而对于电视新闻专题片而言,细节的展现对片子成败则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新闻专题片的细节一般包含三个方面,即画面细节、解说(文字)细节和同期声细节。这些细节使专题片的故事更加立体,人物更加生动,情绪更加饱满。在进行新闻的“故事化”时,新闻记者要善于捕捉那些动人的瞬间和细节,用细节去“填充”故事,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的“小耳朵”》中,朱雨婷的母亲教她发“sang”这个音时,镜头给了母亲一个脸部特写,她嘴型夸张,就是为了给聋女作出最佳示范,再加上数十次的重复,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厌其烦的伟大慈母形象;《善良老人让“野草”小姐妹有了家》中,一辈子不爱吃鱼的奶奶,为了“野草”小姐妹认真地烧制红烧鱼,她专注的神情、熟练的手法以及一句简单的“我不吃,都给姊妹俩吃”都彰显了对小姐妹的关心爱护;抑或是捡火石的爷爷皴裂苍老的双手,它们都是非常动人的细节。它们或许只出现在在一个画面中,用一个特写带过,或许只是同期声和后期配音里一句简单的话语,但观众透过这些细节,以小见大,能够看到一个性格更加鲜明饱满的人,和一个更加厚重的、有血有肉的人间故事。

“细节”叙事具有着信息传播的突显性特点,突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新闻故事整体的情感张力,给观众以良好的画面感受、信息感受和审美体验,烘托了新闻氛围,为刻板的新闻增添了“灵气”,为新闻专题片创造了留给观众回味的空间和余地。细节刻画丰富饱满的新闻报道比宏观叙事更具张力和吸引力,因此,它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过度使用“细节”叙事手法,将造成新闻时长的不可控、新闻画面的混乱以及新闻信息的冗杂,难以形成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观众也不能准确地、完整地获取信息,故事将会显得拖沓、主旨不明。因此,也不可对“细节”叙事手法过度使用。据调查显示,电视新闻专题片中“细节性画面”与“可看性画面”(主要用以提供新闻环境和新闻要素)的比例控制在4%~6%为最佳①。

2.4 责任感要强

作为新闻从业者,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特别是在“后真相”的时代背景之下,“反转”新闻、失实新闻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大众对新闻的信任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就要求每个新闻从业者明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以保持新闻客观真实的基本原则,实现做新闻的初心追求。

扶贫专题片,说到底是为了扶贫,新闻扶贫就是利用电视台在大众之间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利用大众传播的广泛性来更好地帮助贫困对象解决难题。新闻人此时的职责在于诉诸全社会帮扶受访对象,因此取得大众信任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电视台作为传统媒体,其传播力和公信力还是比较稳固的,然而要想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起社会各界积极的、长期的关注,除了要做到真实、客观、及时、精彩的报道外,对于扶贫类的新闻来说,还应要做到跟踪报道、回访报道等,这不仅是对扶贫对象负责,也是对社会大众负责,对新闻本身负责。同时,这也是对故事完整性的一种构建和尊重,就像是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的“番外”一样,适当的追加报道能够呈现出更加立体且满足大众期待的新闻作品。

“温暖多一度”系列在这方面的做法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还是以《希望的“小耳朵》这条专题片为例,2019年1月20日,其在江苏卫视《新闻眼》栏目封面首次报道;1月22日追踪报道社会反响和善款筹集情况;1月30日再次追踪报道善款筹集情况;2月22日追踪报道主人公朱雨婷已成功换上新的助听器。据悉,在新一轮“温暖多一度”系列专题片的筹备过程中,对朱雨婷的回访报道已经被提上日程。这一系列的追踪、回访报道形成了一个新闻报道的紧密“闭环”,它们不仅让整个新闻事件更加完整,更是对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的最好体现。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受访者来说,他们不仅仅只是获取新闻素材的来源,更是被新闻记者们牵挂在心、被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弱势群体,持续的报道不仅为他们带来更多物质上的帮助,也给他们的心灵送去温暖的慰藉。对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来说,他们捐助了善款,提供了帮助,渴望看到受帮扶对象状况的改善,更有权利获悉其用途和去向,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交代。对于新闻报道者来说,这是他们的工作和义务,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职业道德的体现。而对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来说,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提高自身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途径,也为今后再开展类似的新闻报道和公益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 要有创新意识

在媒体融合趋势不断增强的新时期,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任何一种形式的新闻要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脱颖而出获得关注,就必须要做到“创新”二字,新闻专题片当然也不例外。

创新的要求并不单单针对于某一特殊环节,而是应该贯穿于专题片制作的全程。前期的选题策划和文本撰写,前面已经提到要有新视角,挖掘新的记忆点;后期的制作、呈现,也要融合新的思想,开拓发展新的形式。例如,配乐是电视新闻专题片后期制作中的关键环节,不同音乐渲染不同的氛围,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如今的音乐也在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平时多注意听,多留心记录适合作为新闻配乐的音乐。有的后期制作人员为了配乐与片子的契合度,甚至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此外,后期特效的艺术加工作用也十分强大,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突出细节,给予观众独特的观感。过去的飘字等特效总是喜欢花哨、夸张,这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而现在观众对于这些特效也有了相应的要求,强调简洁、时尚,且要与专题片的主题有一致性,用网络语言来说就是“不违和”,这也要求新闻工作者们多看多记录,创新特效形式,防止出现“时代感”过于强烈的情况,反而为片子的呈现减分。

当然,在技术形式快速更迭、多元化的现在,我们甚至可以在播报方式上进行创新。“温暖多一度”系列专题片的播放平台《新闻眼》栏目,就启用了3D动画融合播报的形式,主播口播的同时,观众所收看到的电视画面上也会出现相应的3D动画,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是媒体融合的一种新兴产物。它的出现时间并不长,但是足够吸引观众注意,也便于更加广泛的观众群体对新闻内容的观看和理解,对于讲好新闻故事来说,它实实在在地起到了一定的外在帮助,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和选择。

新闻人的责任和使命就是为大众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而扶贫类的新闻专题片背后所提供的则是一种双向的信息,它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向社会发出信息和呼求,同时又把社会的积极反馈和帮助带给那些贫困的受访对象们,新闻人此时起到的就是一个“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因此,为了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也为了向社会更多更好地传递“正能量”和核心价值观,新闻从业者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精进,以创新的意识和专业的方法呈现这些特殊的新闻事件,以真挚的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讲好这些令人动容的人间故事。

注释

①贺雅兴.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制作中的“细节”叙事[J].中国有线电视,2019(12):1389-1390.

猜你喜欢
专题片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奇妙的细节
细节取胜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如何做好人物专题片的策划工作
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的细节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