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红,水 梅,纪海莹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157000)
WU Yanhong, SHUI Mei, JI Haiying (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Mudanjiang 157000, China)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积极回应时代呼唤的创新、发展和升华。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1],正处于历史性的战略转型期,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校物流专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质量物流人才的使命,必须顺应国家教育总体改革的趋势和产业发展需求迅速做出调整,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需求的创新创业型物流专业人才。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等人在其论著《创新者的基因》[2]中提出,创新者具备五种发现技能,其中联系性思维属于认知技能,发问、观察、交际、实验等属于行为技能。该研究表明,人形成创新想法需要大脑的认知功能和行为功能的相互促进。若要形成创新想法的能力,就必须训练自己的联系性思维能力,需要频繁地运用行为技能。反过来,行为技能又能促进认知技能的发挥。也就是说,创新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并不只是先天因素。
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于2016 年发布了《欧盟创业能力框架》[3],将创业的定义为:“创业就是你对机会和想法有所行动,并将这样的行动转化到他人的价值中”。该框架的观念模型将创业能力分为想法与机会、资源、行动三个能力领域,想法主要指创新创意。可以看出,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已普遍纳入本科必修基础课程模块,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使学生掌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依靠创新创业基础课程。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频繁地运用发问、观察、交际、实验等行为技能,进而激发联系性思维,产生新想法,同时还保证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创业能力。
近来年我国物流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大多数院校的物流专业是建设不久的新兴专业,任课教师主要由其它专业的教师转入,对物流行业的实践经验缺乏,造成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难以以生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加之物流专业课程本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导致了学生对于物流专业的学习兴趣偏低。再者,学生普遍对未来的发展目标较为模糊,对社会上物流企业了解较少,通常仅认为物流就是传统的快递、仓储运营形式,物流岗位也仅限于仓库保管员、调度员、送货员等体力劳动者,因此对行业发展的整体预期较低。带有不当言论的新闻报导,如“上学不努力、长大干快递”和“上学无用论”观点被少数学生接受,对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
物流专业教育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设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现场教学”,在实地、实情、实景互动中,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视角与创新的学习思路,改变“重教学、轻导引”的传统教学模式,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科学建设,提升专业教育成效。
近年来,物流行业在互联网经济、大数据、智能化与自动化基础技术的深度突破和广泛场景化运用的经济形势下不断创新发展,这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4]明确提出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做为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专业教育过程中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对直接且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全民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正逐步形成。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企业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重要意义。高校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要成立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牵头负责,由教务、科研、设备、财务、产业、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参与的校级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本科生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从课程建设、学生选课、考试、成果认定、学分认定、灵活学籍管理等方面给予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要组织建设与创新教育有关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选修课程,以及与创业训练有关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选修课程。
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挖掘和充实物流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物流专业学生的主要兴趣点集中于行业动态、知名企业案例、行业热点和难点、先进物流技术应用等方面[5]。物流行业动态信息包括物流行业新闻、物流政策法规、物流园区建设、物流布局等,物流职业信息包括物流就业状况、物流工作岗位、物流职业发展前景;物流企业的典型案例,既包括成功的知名企业物流运作经验,也包括曾经失败的物流企业教训,更涉及一般制造、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业务案例;由于物流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跟踪物流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应急物流、绿色物流、物流金融、智慧物流、危险品物流等,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联网、云概念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专业求知欲,思考新技术所带来的行业变革。
在上述教学内容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值得注意的是,物流作业场景随时在变化,从生产知识的角度,教师普遍落后于一些专业研究机构,如研究三方合同物流的罗戈网,以及研究公路运营的运联研究院。因此,教师的职责应该有所改变:筛选和准确的链接产业知识,从而传递给学生。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建设。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导师,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
通过聚合高校、企业、行业学会等资源,为物流专业的大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实践教学活动深度融合,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活动才不会脱离实际,能够有效运用在专业实践之中。
借力物流学科专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全国逆向物流设计大赛、物流机器人应用大赛、全国供应链大赛等,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物流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平台,为院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一座培养、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桥梁,建立向社会群众宣传普及物流知识的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思辨能力、策划能力、动手能力。
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以及好的资源和平台支持,使得很多优秀创新项目无法落地实施。在此背景下,中国物流学会联合日日顺物流共同发起“日日顺物流创客训练营”项目,作为国内首个大学生创业平台,以激发创新思维,激励创业行动,激活创客梦想为宗旨,以居家生活大件物流相关的“痛点”为出发点,围绕“增强终端用户体验”、“提升运营效率及质量”、“创新物流商业模式”三大方向设置若干创业课题,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共划分为企业侦查、院校练兵、创客亮剑、学会集训和重点孵化五大营地,层层递进,将基地实践、专业理论、专家辅导等环节进行了深度融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通过层层课题答辩选拔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口语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日日顺物流创客训练营”项目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创业指导或者大学生训练营,而是化身为一个开放的物流行业创新创业领域的闭环生态,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梦想实现的孵化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核心就在于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潜力激发出来,在此基础之上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6]。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其次,改革物流专业教育,在物流专业课程中挖掘和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仅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保证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最后,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可以说,脱离物流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就如同是离开水源的鱼、离开土壤的树木,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为此,积极主动地寻求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效推动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