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长县生态空间治理基本思路

2020-11-28 13:17郝芷仪
绿色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空间生态

郝芷仪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 西安 710082)

1 问题提出

由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组成的三大空间是一棵大树的3个部分,也是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体。自然生态空间,简称“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国土空间。生态空间,包括需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海洋、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河流、湖泊、荒地等。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一起,构成完整的国土空间。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9月20日,陕西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研究陕西省贯彻落实措施。省委书记胡和平提出: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动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保护和发展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延长县东邻黄河,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重点县之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重不足,乡村振兴有待提高、生态富民压力巨大,如何破解生态空间治理难题,提升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能力,走出一条符合延长县实际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县委县政府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一目标,统筹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安全六大体系建设,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使广大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

2 生态空间治理的必要性

2.1 共建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需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延长县生态空间治理是共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家赋予延长生态空间治理的新使命,对全面提升延长生态空间高质量配置,加速县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是改革与创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是人才。乡村是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空间治理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和促进作用。

2.3 推动生态富民强县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长期以来,历届延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生态富民强县放在首位,紧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深刻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不断厚植绿色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研究谋划发挥区域功能和发展生态富民强县产业上。生态空间治理工程的实施,将多元化、全方位推动延长生态富民强县跨上新台阶。

2.4 保护“母亲河”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延河横穿延长县东西,是延安儿女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指出“要讲好黄河故事,建设好黄河两岸绿色生态屏障”、“黄河保护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延长县生态空间治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护“母亲河”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是确保黄河岁岁安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延长智慧”和“延长方案”。

3 生态空间治理情况

3.1 生态空间修复成效显著

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并重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县累计实施完成退耕还林面积89.9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2.7 km2,“三北”一、二、三、四期共完成营造林27.2万亩,天保一期、二期工程人工造林5万亩,飞播造林8万亩,封山育林6.87万亩。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为延长县大地实现由黄到绿根本性改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2 生态环境改善持续进行

通过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完成公路和水岸绿化300余km、人工松柏林绿化33.6万亩;结合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和“三化一片林”建设,完成延长县城、张家滩和黑家堡两个重点镇、罗子山等5个非重点镇、刘家河等7个社区、王良寺等67个美丽乡村绿化。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3.3 生态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陆续开发的牡丹台、翠屏山、狗头山、马头关黄河大峡谷等以自然景观资源为主的森林公园,为县域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基础。

4 生态空间分析

4.1 生态治理不平衡,增绿空间大

森林覆盖率较低,蓄积量小。延长县森林覆盖率33.87%,处于全省较低水平,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总体来看,位于南部的关子口林场、郑庄镇、黑家堡镇森林覆盖率高,七里村街办、张家滩镇、交口镇、雷赤镇、安沟镇、柏树岭林场、罗子山镇森林覆盖率高较低,黄河、延河沿岸等区域还有较大面积裸白山地需要绿化。森林分布总趋势是西南部整体好于东北部。全县宜林地面积86255.02 hm2,占林地面积的44.47%。加上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灌木林地改造,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60%以上。

4.2 森林群落单一,资源质量不高

一是林分结构单一。从林木种群结构来看,落叶阔叶树种多,常绿树种少;从群落结构来看,人工纯林多而混交林少,单层林多而复层林少,同龄林多而异龄林少,群落结构不合理,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功能的充分和持续发挥。二是林草退化问题突出。树种单一、初植密度过大,林地生产力及林地土壤肥力降低,导致林草生理机能下降,林草退化、老化,长势衰弱甚至干枯死亡,“小老头”林、疏林、矮草地越来越多。三是生态富民能力不强。林地产出率低,林产品供给能力弱,以核桃、花椒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产业链不完整,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

4.3 林草发展空间广,实施难度大

全县宜林地面积86255.02 hm2,可用于林业发展。但这些地块主要分布于黄河、延河及其支流两岸,坡度陡、土层薄、立地条件特别差,生态修复、造林绿化难度极大,投资成本特别高,是生态恢复的“硬骨头”。同时,受气候影响大,近年来造林失败面积大、成活率低,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造林成本。

4.4 产业科技含量低,生态富民能力弱

林地产出率低,林产品供给能力弱,以核桃、花椒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不高;单一林树种面偏大,如苹果、核桃,出现“谷贱伤农”现象,其他药材、花卉等种植比例偏小;龙头企业发展滞后,缺乏大企业的带动和引领,缺乏拳头产品和“响当当”的品牌效应;产业链不完整、市场不活,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一产业大、二、三产业弱,林业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低,对流域区精准脱贫贡献不高。森林旅游资源受区位条件限制,多而散、同质化普遍,优质旅游产品不足,为社会提供生态服务和生态文化产品的能力不足、效益不高。

5 基本思路

5.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以生态空间治理为重点,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根本,以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森林抚育、培育富民特色产业,着力构筑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和健全的支撑保障体系,完善好、发展好、创新好体制机制,全面推动生态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延长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5.2 基本原则

(1)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加强现有林管护,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人工促进自然竞争、人工辅助自然恢复为主,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空间。

(2)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稳步推进。统筹生态本底、资源禀赋,乔灌结合、针阔结合、常落结合、封造改并举,扩大生态空间,在重点治理地区优先取得突破,建设区域性生态体系;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妥善处理治理与发展、整体与重点、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科学稳步推进,形成生态空间治理新格局。

(3)坚持突出民生,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由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高质量构筑生态空间。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打造优势富民产业,推进生态空间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齐头并进,全社会共享生态红利和绿色福利。

(4)坚持政府主导,创新政策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释放政策红利,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产权模式、多元化投入和建管模式,推进具有经济属性的资源资产通过市场手段高效配置,培育生态空间治理新动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生态空间治理长效机制。

5.3 行动措施

根据延长县自然特征和国土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湿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分布特点进行生态空间治理总体布局。延长县生态空间治理的行动措施是:东治(治理)、西扩(扩绿)、南育(保育)、北调(调整)、中修(修复)。

(1)东治。延长县东部为黄河沿岸,南北长44 km。该区域涉及罗子山、雷赤两镇,土地总面积51095 hm2,土层薄,坡度陡、立地条件差,生态修复难度大。主攻方向是生态治理。对土石山地采用人工造林,营造侧柏、油松、刺槐防护林;对坡度较缓的阳坡、半阳坡营造花椒、核桃等经济林,构筑东部黄河沿岸绿色生态屏障。

(2)西扩。延长县西部与延安市宝塔区接壤,该区域涉及黑家堡、郑庄两镇,土地总面积面积23596 hm2。宜林地面积大,绿化树种以刺槐为主,树种单一、绿量不足。主攻方向是扩大森林面积,增加常绿树种种植面积。对宜林荒山荒地种植侧柏、油松生态林或干杂果经济林;对郁闭度较低的刺槐林、山桃山杏林补植侧柏、油松等常绿树种;对村镇、工矿区等节点种植侧柏、雪松、女贞、玉兰、紫薇等风景林;对区域内的山地苹果低产园进行改造,为把延长县建设成延安的后花园增绿添景。

(3)南育。延长县南部是该县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也是延长县天然林主要分布区和侧柏林主要分布区。该区域涉及七里村、安沟、张家滩、雷赤4个镇(街道)以及关子口林场、柏树岭林场,土地总面积62804 hm2。林地面积占全县林地面积的50.7%。关子口林场、柏树岭林场均分布于延长县南部。主攻方向是保护和培育现有森林资源,提高林地质量。对郁闭度在0.6以上的中幼龄林进行森林抚育;对郁闭度在0.2以下疏林地和灌木林进行封山育林;对宜林地种植生态林或干杂果经济林,构筑延长县南部生态安全屏障。

(4)北调。延长县北部与延川县接壤,该区域涉及黑家堡、七里村、交口、张家滩4个镇(街道),土地总面积62946 hm2。是全县集体林集中分布区,有林地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49.3%。主要林分以刺槐林、山桃林、山杏林,侧柏林、油松林面积较小。主攻方向是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对郁闭度在0.4以下的刺槐林、山桃林、山杏林补植侧柏或油松,使其形成针阔混交林;对郁闭度在0.6以上的刺槐林进行森林抚育;对郁闭度在0.4~0.5的山桃林、山杏林进行嫁接;对宜林荒山荒地种植侧柏、油松生态林或种植花椒、核桃经济林;对区域内的山地苹果低产园进行改造,构筑延长县北部生态安全屏障。

(5)中修。延河横贯延长县东西,把延长县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延长县延河流域也就是延长县中部,该区域涉及黑家堡、郑庄、七里村、张家滩、雷赤、罗子山6个镇(街道),土地总面积36360 hm2。交通方便,人口稠密,自然条件相对较好,是延长县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主攻方向是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对村镇、工矿区周边的直观坡面视立地条件种植生态林或风景林;对入黄河道路、入黄河流两侧及直观坡面积种植高质量生态林、风景林或干杂果经济林;对延河等湿地进行保护和恢复;对村镇、道路节点等进行绿化美化,构筑延长县中部生态廊道。

6 结语

通过生态空间治理,使延长县基本达到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健全的支撑保障体系。实现林业生态大突破、林业产业大发展、生态文化大繁荣,基本建成山青坡绿、自然和谐、生态优美的生态强县。

猜你喜欢
空间生态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创享空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创享空间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美景源自美好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