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雪红,马慧静
(青海省国有林场总站, 青海 西宁 810008)
青海省黄南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九曲黄河第一湾。自治州辖4县34个乡镇,南高北低的地理地势环境形成了自治州南牧北农的经济格局。全州总面积1.89万km2,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牧民人口占85.39%,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1.36%。
全州林业用地面积772.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27.66%,其中有林地88.65万亩;灌木林地395.7万亩;疏林地7.0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8.3万亩;灌丛地215.85万亩;无林地0.3万亩,苗圃地0.255万亩。活立木蓄积478.25万m3,森林覆盖率8.38%。全州共有12个国有林场。其中麦秀林场为全省18个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之一,泽库、河南两县划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范围。全州现有的森林资源既是农牧业的主要绿色屏障,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对增加隆务河、泽曲河流域及黄河水量、涵养水源、水土保持起着重要作用[1]。从2000年开始先后在四县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初步得到改善。
黄南州防沙治沙重点区位于泽库县,该县位于黄南州南部,地理位置在东径100°34′~102°08′,北纬34°45′~35°32′之间,东与甘肃省夏河县毗邻、西靠同德县、北接贵南县、东北与同仁县相连,南部与河南县接壤,东西最长处142 km,南北最宽处85 km,全县土地总面积998.78万亩,其中草场总面积978.7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8%,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928.23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4.94%。全县辖5乡3镇1场,64村,336个牧业社。
据青海省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资料,全县沙化土地面积达34万亩,其中流动沙地1.76万亩,半固定沙化土地1.24万亩,固定沙化土地31万亩,主要分布在和日乡、王家乡和宁秀乡。并且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风沙危害使县境内各大小黄河支流泥沙含量增加,给该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每年春季和冬季流沙不断掩埋路面,经常发生流沙堵道、阻车等现象。
黄南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把加快防沙治沙促进林业生态建设作为发展州域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防沙治沙法》,出台了《黄南州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了《黄南州处理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黄南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全面实行禁止滥开垦、滥放牧、滥采挖等“三禁”制度。定期对防沙治沙工作专题研究部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防沙治沙工作纳入对各县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级政府一把手为防沙治沙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强化责任管理。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定期深入基层督促指导。每年冬春造林季节,各级党政领导身体力行,把绿化点办在沿隆务河流域,带头参加义务植树,积极履行植树义务。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把防沙治沙工作作为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的主要内容来部署,州人大、州政协高度关注,要求林业部门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防沙治沙现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沙化治理步伐。
黄南州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中、国家对青海实行藏区政策的调研中积极将泽库县沙化治理项目作为主要内容进行了多次反复的汇报,在国家领导和省领导来黄南州调研时,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到现场汇报沙化的严重性,积极争取防沙治沙项目资金,争取得到国家和省的重视和支持。林草部门在努力申请林业口防沙治沙项目的同时,多次向省三江办汇报,争取纳入三江源生态治理内容,并协调省林草局将黄南州泽库县纳入了全省防沙治沙重点县规划之中。
黄南州泽库县被纳入了全省防沙治沙范围后,全面落实各项目标责任,在无项目资金的情况下,对沙区适应的树种、造林模式进行了试点造林。种植了青杨、高山柳、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锦鸡儿、沙棘、叉子圆柏等7种树种,且各树种生长良好,成活率在90%以上。同时,为积极争取防沙治沙项目,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了投资2624.76万元的《泽库县防沙治沙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
从2000年开始黄南州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项目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2]。
在每年的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宣传日,州县林草局制定了宣传活动方案,并结合黄南州实际每年在黄南州州府所在地隆务地区及各县县府所在地进行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宣传活动。在宣传活动中,以图片展览、播放有关藏、汉两语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科技录音及发放宣传材料、现场讲解等方式,向过往群众宣传、讲解防沙治沙、荒漠化防治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方面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经验和做法;在防沙治沙工作中涌现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先进事迹;植树造林在防沙治沙及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的严峻形势。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三江源”生态保护与治理等工程所采取的办法及取得的成效[3]。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对《防沙治沙法》及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深刻认识,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为了加快黄南州生态建设和全州沙化治理步伐,州县人大代表每年将生态建设做为人大提案提交人大理会,主要以沙化治理、林牧矛盾、三防体系、库区治理等内容为主。州县林业部门积极向人大、政协汇报生态建设情况,得到的州县人大、政协的重视,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州的生态建设、防沙治沙情况进行1~2次的督促检查。并通过多次汇报,省人大、省政协的领导多次就生态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指导和检查,促进了黄南州的生态建设工作。
州县林业和草原部门针对泽库县沙化严重的实际,在沙区实行了封沙禁牧,采取了封沙育林和封沙育草措施,累计进行了封沙育林0.2万亩、封山育林27.2万亩,禁止各种毁坏生态的项目在沙区实施,减少了沙区的人畜活动,使沙区内的林草植被、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防沙治沙工作实施难度大,只有加强组织领导,把工程项目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才能确保防沙治沙工作的顺利实施。
实施好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必须要从州到县、县到乡层层签订责任书,责任到人,目标明确,才能有力推动防沙治沙工作。
认识是实践的先导,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防沙治沙工作工程的认识,才能使群众积极投身于工程建设之中。
严把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作业设计关,严格审核各县防沙治沙工作生态建设的作业设计和方案,深入现场调查核实,做到作业设计既符合工程的总体要求,又适宜建设区的实际情况。在防沙治沙建设中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才能为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4]。
为了督促防沙治沙工作进度,强调工作的超前性,防止虚报瞒报,州监察部门提前介入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林草部门主动掌握信息和动态,及时反馈,针对各县防沙治沙工程实施情况,州政府多次发督办通知,主管州长,州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多次召集各县政府主管领导和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查找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制定有效措施,才能确保工程质量。
防沙治沙的核心是造林种草、设置沙障,恢复扩大植被覆盖,这均属于国家基本建设的范畴,本应以国家投资为主,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虽被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实际没有项目支持和项目资金投入,造成建设任务硬约束同投资支撑软约束之间的矛盾[5]。再加之泽库县沙化区未能列入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和天然林保护区,无项目资金投入,州、县财政拮据,无地方资金投入,致使防沙治沙项目的资金严重缺乏,工作难以实施。
泽库县林业环保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人,其中:林场专业技术人员7人,县林业站专业技术人员3人。由于人员编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少,而防沙治沙工作主要实施单位在县林业站,给防沙治沙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没有专门针对防沙治沙制定具体的防沙治沙细则。
泽库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干旱少雨,水分蒸发大,冷热剧变,易发大风,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造林、种草难度成倍加大,常因干旱、多风影响苗木成活,需多次补植补种才能恢复植被,再因林业本身生产周期长,造林营林经济效益极低,而政策方面又没有实质上的优惠,大多数干部群众认为防沙治沙工作群众无力投入,财政无力支持,短期又不出政绩,对于治理工作缺乏热情。
由于泽库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牧业,牧民生活主要依赖森林、草原资源,导致过度放牧。使治理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对工程建设造成严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