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构建探究

2020-11-28 13:17段丽坤张红磊谢凤瑞蔡雁冰
绿色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临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段丽坤,张红磊,谢凤瑞,蔡雁冰

(1.临沧市林业科技教育管理站,云南 临沧 677000;2.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 临沧 677000;3.临沧市国有林场管理站,云南 临沧 677000)

1 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9年,该保护区不仅重点保护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还保护以黑长臂猿(滇西亚种)、印支虎、绿孔雀、长蕊木兰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整个保护区总面积89504 hm2,森林覆盖率高达89.0%。

保护区内地质构造复杂,运动影响也比较独特,气候上具有“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的特点,年均温差小,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属于南亚热带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存在多种山地垂直带类型。保护区全年太阳辐射量约为5200~5700 MJ/m2,年日照时数1631~2486.5 h,年平均气温在16.5~20.0 ℃,无霜期平均为290 d,平均年降水量为900~1350 mm。保护区内河流分布众多,水资源丰富,对于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意义重大。

保护区内已采集和记录到的哺乳动物111种、鸟类396种、两栖爬行类92种。列入国内外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76种。保护区内有野生种子植物1051种,隶属于428属及136个科。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属,4种;被子植物134科,425属,1047种。植被类型包括山顶苔藓矮林、季风常绿阔叶林、高山草甸、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2 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的构建

2.1 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性

第一,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检测,能够及时了解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及其保护效果。第二,为自然保护核心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技术支撑,据此作出科学保护决策,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三,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够使保护、教育、生态旅游以及社区发展等功能实现协调发展。第四,通过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开展,能够实现参与式保护区管理,获取监测对象的实时数据,进行汇总与处理后,再通过图件与图表的形式直接展现给社会及公众,让他们积极投入到自然保护中去,更加贴近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此外监测取得的成果能够指导政府作出科学决策[1]。

2.2 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原则

生物多样性检测属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其仅是积累情报信息的过程,并无管理属性。通过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够定期掌握监测对象的动态资料,据此制定相应的自然资源保护方法,并采取保护管理行动。同时,提高对环境因素的重视程度,所获取的环境因素能够为各地环境变化提供实时信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过程中,应当把握如下原则:第一,认真分析保护与发展需要,对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科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解决;第二,不仅要加强对保护区建设、管理及发展等综合性课题的研究,还要针对保护区内珍稀物种、社区以及栖息地等开展专题监测研究。第三,不仅要着眼于保护工作实际问题的解决,还要在相关技术与理论上寻求突破。第四,立足于保护区实际,进行长期监测计划的制定,并严格按照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实施[5]。

2.3 生物多样性监测目标

实施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目标是掌握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状况,发现关键物种、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和生态过程变化的内在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原因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物多样性变动状况作出有效预测,为实现自然保护区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规范化管理,避免受到外来干扰威胁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相关发展决策的做出提供数据支持。促进保护区人员监测水平的提升,构建科研监测体系,使保护区内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得到有效推进,进而实现科学化管理[4]。

2.4 生物多样性监测需注意的问题

自然的演变过程既缓慢,又漫长,所以,仅靠短期调查与监测工作根本无法掌握其内部的复杂关系,唯有通过长期定位跟踪监测,才能将他们的内部及其复杂变化关系进行揭示。自然保护区监测工作必须长期坚持,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实施。第一,做好长期坚持准备,只有加强监测对象现在与过去信息的对比,才能使监测的意义得到充分体现。第二,在选择监测对象时,要做到全面考虑。规程中罗列的监测项目主要包括6类,但不是所有类别都需要做,保护区应立足于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作出合理选择,确保地区特点突出,全面掌握保护区内的各种资源、种植被类型、野生动物、外来植物、监测样地以及监测样带等。在项目刚刚投入执行时,应当留有余地,在获得经验之后再不断进行扩大。第三,保证监测数据满足可比性的要求,严格按规程要求加强监测指标与方法的执行,不轻易做出更改,使之保持一致。相关单位也不需要制定记录表格,严格按照规程要求确定样地、样点、样带的面积与长度。在首次进行样地、样线的调查时,还要邀请生态学、动植物分类学专家参与进去,使本底资产调查更加准确完整,监测时间一旦确定,就要每年如期开展,要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不定期地为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要保证监测人员的稳定性,加强对人员偏差与调查偏差的控制,监测工作要与巡护相互结合,但要组织巡护人员参加监测技术培训。第四,加强监测成果展示。依托GIS技术,完成生态本底图的制作与更新,进而实现对保护地的科学管理。要及时更新生态本底图的监测与巡护数据,吸引公众踊跃参与进去,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社会影响。此外,在分布图上,要确保各个监测样方、样带以及样地位置标明清楚,还要运用相关图例对检测对象的变化进行充分反应[2]。

2.5 落实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应不断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有效完善,贯彻执行好立法监督工作,认真分析保护区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不断完善森林自然保护区防火工作,逐渐增强林火管理意识,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提供安全性保障。规范旅游与科学考察,将对保护区资源造成的破坏降至最低。做好湿地和水域的保护与管理规划,确保相关责任得以明确,并进行统一规划,避免对水质、生态环境以及气候等造成严重污染。全面贯彻法治教育理念,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动植物多样性提供有效保护措施。对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管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过程中经验进行有效借鉴,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使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管理更加高效,并制定相关建设与发展规划[3]。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价

3.1 生态效益

一是涵养水源。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林下枯枝落叶与活地被物,能够起到阻挡和吸收降水的作用,茂密的丛林以及植物根系能够起到固定雨水的作用,让整个山体形成天然水库。土壤内水分的渗透作用能够对水体污染物进行过滤与净化,能够发挥蓄水、减洪、涵养水土的作用。二是制氧与气候调节功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其远远超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这表明保护区是一个天然的氧气加工厂,使得保护区周边环境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同时,森林中的树木及花草能够有效吸附烟尘,降低噪音,促使树叶分泌出一些挥发性物质,如醚、乙醇、醛酮等,能够起到杀菌或抵挡紫外线的能力,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三是维持生物多样性。这是由于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就会减少,当森林植被得以恢复时,生物多样性就会随之增加。所以,要提高生物多样性,就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就是说,对本自然保护区进行有效建设与管理,就是对生物物种和群落进行有效保护,能使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促进生态演替。

3.2 社会效益

一方面,推动周边社区经济增长。在临沧澜江省级保护区周围,主要有5个县(区),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周边居民对保护区具有多大的依赖性。当地政府也要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建设,并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协调,确保保护区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利用科学技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保护区建设,实现保护区和社区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能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人类生活提供宝贵的生物资源。强化森林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使公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吸引游人与科考者前来参观和考察,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3 经济效益

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很大的潜在经济价值,通过建立保护区,为区内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提供了有效保护,让其种群数量尽快获得恢复与发展,使得资源储备更加充足。不断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所产生的效益将体现于森林的涵养水源、碳氧平衡、防病抗灾等能力。落实保护区建设工作,能够使保护区周围农业拥有持续稳定的灌溉水源,还能调节小气候环境,经济效益显著[6]。

4 结语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场所,管理工作十分复杂,管理工作好坏与水平高低,都必须通过数据来体现,而这些数据都需要依靠长期监测,因此,就需要加快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获取足够的监测数据,为保护区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使保护区管理更加有效,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临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6月25日全国铁路调图 云南临沧与丽江间首次开行动车
百年铁路,今朝梦圆 大理至临沧铁路建成通车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临沧市:建设红茶之都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