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平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LING Haip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angzhou City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510925, China)
2020 年1 月12 日世界卫生组织把新冠病毒命名为2019-nCoV,2020 年2 月11 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把它命名为SARSCoV-2。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主席约翰·齐布尔说,是根据基因测序等方面的分类学研究提出这个名称,“这一名称与SARS 疾病之间没有关联”。我国呼吸病专家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 冠状病毒是同一类,但不是同一种。
各项数据表明,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欧洲企业对未来一年的信心已经跌到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 年一季度数据显示,GDP 增长为-6.8%,新冠疫情笼罩按下的暂停键对经济负面影响在宏观数据上真实的呈现出来。根据麦肯锡公司一项预测,今年欧元区GDP 将下降10.6%,直到2024 年底才有可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1.1.1 国内”战疫”情况
自我国暴发新冠疫情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采取了封城、隔离、减少人员流动等积极有效措施,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诚,共同抗击疫情,全国各地的广大医务工作者逆行湖北,积极救治感染患者,到目前为止基本控制住了新冠疫情,已到了外防输入、内防聚集的防控阶段,取得新冠疫情战役的胜利。
1.1.2 国外防控情况
2020 年3 月11 日世界卫生组织(WHO) 官宣新型冠状病毒进入全球大流行状态后,欧洲出现了暴发的态势,成为世界疫情的新中心。欧美多国防控策略除了封城和社区管控之外,其他所有措施和我国的抗疫策略基本一致。
欧洲大陆在疫情笼罩下英国政府一度提出了“群体免疫”的防控策略,与此同时得到部分欧美国家效仿。欧、美国家在疫情初期由于缺乏防控意识和积极的防控措施,医疗防护用品准备不足、供应链中断,致使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达到目前失控状况。截止2020 年4 月28 日,全美新冠确诊病例突破百万例,成为全球疫情的重灾区,且有快速发展趋势。
“垂直短链”指合并两个以上在产业链中处于不同层次的业务,是一种提高或降低公司对于其投入和产出分配控制水平的方法,其价值创造主要来自于上、下游的活动,而不是水平活动。在纵向市场的深度垂直最有可能化解核心企业对行业的控制力,从而在纵向市场形成一种良性的生态和平台。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的诸多电商平台,采用的就是通过业务整合,用平台代替所有中间环节。
从国际商业发展来看,“垂直短链”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战略动因可以看到其特征,在19 世纪时期,公司运用“垂直短链”以扩大经营规模。到了20 世纪中叶,“垂直短链”的用途主要体现为稳定关键生产原料的供给。“垂直短链”的收益来自于组织更有能力的控制投入、成本、质量和控制这些投入的物流时效等。
主要是国内各省、各城市实施的包括限制开工、限制流动的政策影响。这些政策力度是空前的,从防疫角度看也是明智的。显而易见,这些政策打破了省际间、城市间的供应链、物流链,对产品生产、消费产生了实实在在的负面效应。以湖北省为例,其汽车制造、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计算机通讯和电子设备五大产业上下游关联十分明显,在疫情期间除部分企业特批外,大量企业处于停产状态。而湖北又处于九省通衢之地,湖北锁省,对人流、物流、消费流的南来北往,东西贯通造成严重的阻塞。
还有一个现状就是,在此次疫情中,相比于大型企业供应链受阻,不少中小企业更是损失严重,疫情带来的资金压力使得有些风险承受能力差的企业遭受了致命冲击。尤其在劳动密集性高的行业,疫情导致的用工紧缺使得企业的人力成本急剧上升,即便随着疫情好转各地企业逐步复工,企业可以通过加班弥补部分产能,但物流受阻、订单取消、原材料成本增加等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从长远看,此次疫情必然会对国内“水平长链”型布局产生深度影响。
这种情况在国际上同样存在,全球受疫情影响的隔离阻断,给全球制造业中的跨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巨大冲击,停工停产导致链上企业产品订单没有了,即便未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其原有的零部件供货也会因为物流中断等原因而断供。面对一片狼藉的全球共享的开放“水平长链”,哪怕是最忠实的“水平分工”专家,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全球化的开放“水平长链”在这次疫情中表现出的脆弱性。
通过疫情已经感受到了全球化开放的“水平长链”抗风险能力的脆弱,不管是发达国家把产成品和半成品、零部件、原材料的加工制造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通过资本和技术获取高额利润,形成的国家与国家之间产业分工;还是跨国公司以水平分工理论把产业链中一些产成品和半成品的加工外包给加工质量好、效率高、成本低的其它地区企业,构成的全球化的产业链分工,一样经受着疫情的超强超长冲击。
在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他率先系统阐述了全球化开放“水平长链”。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产业链上各类企业完全不分国家和地区,只是根据自身优势进行水平分工显得十分合理。但是,实际上产业链条环节过多、物流距离过长,明显推高物流成本、运输时间长,同时增加整个“水平长链”断裂的风险。尤其是此番疫情笼罩下、自然灾害叠加、国际社会纷争动荡等引发全球性危机,已经打破了紧绷的全球“水平长链”的平衡,信息阻断、物流停滞,让原来不同国际地域协同生产的优势瞬间成为劣势短板。
疫情危机后,是不是该反思全球制造业这种生态十分脆弱的“水平长链”呢?同时看到当前有些发达国家大搞国家优先战略,形成地区狭隘的自我独立、搞自主循环的封闭制造等,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不是风平浪静的,全球性大范围的“水平长链”有其不安全、不科学的因素。
2020 年1 月31 日意大利政府便宣布进入为期6 个月的紧急状态,这是在首都罗马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做出的,2020年3 月9 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封城禁令。
2020 年3 月14 日西班牙由此成为继意大利后欧洲第二个“封国”的国家。
2020 年3 月15 日,捷克政府深夜“封国”,禁止非必要的人员自由流动,民众居家隔离。
2020 年3 月17 日中午开始,法国全境“封国”,做出“我们正处于战争状态”表述。
除以上四国的“全面封锁”外,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2020 年3 月16 日宣布,欧盟将禁止“非必要”的旅行者进入欧盟区域,以应对疫情发展。该禁令是暂时性的,有效期30 天,如果需要还将延长。
美国虽然没有封国,但也于2020 年3 月13 日就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除了国家层面的紧急状态,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乌克兰的部分地区也有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情况。
2020 年3 月28 日我国开始实施了“中国入境限制”:即暂停外国人持目前有效来华证件和居留许可证入境;暂停外国人持APEC 商务旅行卡入境;暂停口岸签证、24/72/144 小时过境免签、海南入境免签、上海游轮免签等。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32 国抗疫进入紧急状态,覆盖了全球主要的经济体。疫情带来的全球各国封城、封国,阻断人流物流,阻断交通运输,已经对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其后果不仅可能全面超过2008 年的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超过1929 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后果。特别是一些国家对我国实行了针对性“闭关”政策,使得我国国际贸易受挫。
能够实现“垂直短链”的产业和区域未来将会暴发更大的发展潜力。“垂直短链”需要便利的交通以降低物流成本、人员协同成本,所以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形成“垂直短链”的基本条件。“垂直短链”建立对人文需要也非常重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素质的社会环境,更有助于实现“垂直短链”。
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创新成本、税收成本等,一旦形成了“垂直短链”,成本优势会更明显。在“垂直短链”刚刚开始的时候,还是需要各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以降低成本。需要系统地思考既有产业链的特点、其它“垂直短链”的分布等信息,从而充分发挥优势,尽可能的创造“垂直短链”型的产业链、价值链。我国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和已经成型的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基本已经具备了这些因素,可以围绕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布局相关产业“垂直短链”。
3.2.1 抗疫一线医疗产业快速填补井喷需求
我国疫情暴发时,正值春节假期,医用防护服和口罩等各类医疗物资紧缺,各地各部门迅速组织企业复工达产、增产扩能,调动各方资源保障供给,以“垂直短链”物流方式送达武汉;同时从国外订购物资补充国内防疫需求。如今海外疫情愈演愈烈,各类医疗物资也短缺严重。面对疫情的突然暴发,基于医疗器械产品的国际分工不同,在“垂直短链”效应掌控下,可以更快地应对医疗物资紧缺情况,企业的跨界生产成本也更低,能够快速转型生产医疗物资。
疫情中国内“垂直短链”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拥有完善的工业供应链体系和物流体系,疫情初期物资紧缺,是因为大多数工厂已经放假,疫情又导致工人返岗困难与物流运输不畅,随着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各行各业的支援,医疗物资供应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在抗疫过程中确保国内需求。在国内需求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目前很多医疗器械企业已开始接通特殊通道供应出口,为海外防疫做出贡献。
通过科技开发,医疗器械品类对进口产品的替代率超过90%,而且随着构建“垂直短链”推进形成新的门类替代。从供需情况看,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隔离面罩、眼罩、测温仪的产能,已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这些都是在国家加强产业链的协调,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精准对接国内外需求,严格指导企业执行相关标准等打造“垂直短链”的行动下实现的,为国内外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
3.2.2 疫情期间电商快速响应消费需求
2020 年1 月下旬起,京东全力投入到全国抗击疫情战役中。京东发挥其供应链和物流领域积累的领先优势,积极响应来自全国因居家隔离剧增的线上购物需求。其高保障的“垂直短链”与物流优势源自独创的仓配一体模式和平台高效运营。京东持续协助配送各地驰援湖北的物资,以确保当地医院供给。其通过构建独特的京东模式,通过“全链”的通路网络智能数据驱动实现高效运营,使得和其它电商平台在疫情背景下有效运转的对比优势突出。他们持续保障居家隔离消费者生活必须品供给,同时与公共机构合作为配送应急物资提供支持。
那些物流链、产业链较短的大部分低端品产业,每个相关生产企业的市场覆盖面较小,可以按照全球化市场需求的自然分布,这样布局的自由度很高、更能激活市场。但在国家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及国家支柱产业等重点产业中,必须形成从研发、设计到物流、金融等产业配套的“垂直短链”,这样能大大提高这些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由于“垂直短链”市场规模巨大,可以增加在全球产业中的话语权。从而掌控有效避免关键技术、关键时期被卡脖子所带来的战略风险。
同时,传统制造业经历着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窗口期,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及互联网+战略的前期铺垫,给原有的产业链、价值链重塑奠定了基础,可以有效构建新的“垂直短链”。只要这样的“垂直短链”价值空间足够大,可以考虑选择在这一产业上布局。
随着2019 年9 月20 日工信部发布了“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拥有如此完善的工业体系的时代,更应该自信地打造“垂直短链”。
2020 年3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考察时强调:要未雨绸缪,关注境外疫情形势,在坚持不懈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应对和化解各国为抗击疫情采取的各项限制性措施对货物航运带来的影响,促进我国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这一论述就是对建设全球一体化的“垂直短链”的具体指示。如何抓住全球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机,拓展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以及在疫情结束后如何实现供应链的可靠程度,构建有效的“垂直短链”是一个重要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