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2020-11-28 11:17:14
科技传播 2020年6期
关键词:主义传统媒体社交

邓 珂

1 新闻专业主义的源头和流传

19 世纪末,阿道夫·奥克斯入主《纽约时报》,并向社会提供严肃的社会新闻,成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源头。从中可以看出,从新闻专业主义这个理论诞生之时起,它就是与为大众提供信息不可分割的。新闻专业主义之所以刚刚诞生就受到受众和新闻专业从业者的热烈追捧,概因它既符合受众心中大众媒体的形象,又能够帮助媒体机构业减少内耗、扩宽受众市场、减少外部干预。

新闻专业主义简单来说就是社会媒体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以公正、全面为原则,向社会大众提供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规定了新闻相关从业者要以社会利益为第一原则,不是某一利益集团手中的“扩音喇叭”,而是社会的观察者,以科学、理性、客观的态度来报道事实,不掺杂个人的情感,更不会向政党、财团低头,为他们摇旗呐喊。

1.1 新闻专业主义在西方社会的发展

新闻专业主义虽然早在100 多年前就在西方社会诞生,但从其诞生以来,它就没有在西方社会真正的实现过。新闻媒体作为行业之间的“无冕之王”,一直都被其背后的政党或财团牢牢的握在手中,从来没有将其权柄遗落出去。尤其是在对外报道中,例如在伊拉克战争过后,《纽约时报》就用大量的版面来为自己之前在对伊拉克报道中曾经煽动美国国民支持对其发动战争而道歉,又或者在最近的香港事件中,可以看到不论是英国的BBC 还是美国的ABC,这些国际大型传媒集团,在他们的报道中,都没有做到其标榜的客观、公正,皆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

1.2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在20 世纪的9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新闻专业主义也随之流入中国。但是对于这个理论,学界与业界之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学界渴望凭借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架起一道防线,将外界的干预完全阻隔在这道防线之外。但是国内新闻行业的从业者,却对新闻专业主义是否能够在中国实行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中国的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肩上往往承载着宣传的职责。而宣传与单纯的传递信息是截然不同的,宣传有其目的性和倾向性,而这些是与新闻专业主义互相违背的。

所以,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存在一个可适用的范围,就像真理,也仅仅是在其范围之内才是真理一样,它并不是无限制的可以做到完全覆盖的。同时,国内的新闻媒体也承载着进行新闻报道,向社会受众传递信息的职责。只有专业的新闻机构面向社会大众传递的严肃新闻,才是新闻专业主义所应该适用的地方。而像八卦新闻,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则不在其使用范围之内。

2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行业壁垒被逐渐打破,各式各样的人和平台都纷纷涌入传媒行业。曾经由传统媒体行业所垄断的传播渠道被打破,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被稀释,我们进入了一个“万众皆媒”的时代。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对传统媒体的考问,专业的媒体是否应该继续存在,曾经所坚持的新闻专业主义是否继续坚持下去?

2.1 冲击之中愈发需要专业眼光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媒体,既是一个冲击,但同时它也能促进传统媒体行业的进步、升级。在曾经由传统媒体主导的大众传播体系下,传播渠道被传统媒体牢牢把持,拥有绝对的主导权,而现在,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人人都可以进行传播导致传播内容的扩大化,但这些海量信息的涌入,也使得传媒平台的专业性被无限拉低,这就需要专业的眼光来对这些信息进行审查、分辨,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来人们感兴趣的内容。传统媒体以往的辉煌不等同于专业性,要走出曾经的光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在自媒体时代脱颖而出,成为内容生产者的标杆。

2.2 社会化传播考验媒体内容的交互性

新媒体技术使得传播有原本的单向传播转向了更加具有交互性的互动传播,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传播,专业媒体也不得不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但是社交化的传播与过去的以传统媒体为核心的大众传播有所不同,社交化传播的传播内容要更具渗透力。内容是否具有社交价值,能否维系自身的社交形象都是媒体在生产内容时所应该要考虑的。因此,媒体在坚持专业主义的同时,也需要探索新道路,适应社交化传播。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媒体走向社交化传播的同时,有许多媒体只注重形式创新,抢占传播市场,而忽视了媒体是专业性。这些媒体,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因为其新颖的形式吸引受众的眼球。但这种本末倒置的经营方式,长久以往,必然会影响到媒体的影响力与公信力。这些都是媒体在走向社交化的道路上应该思考的问题。

2.3 信息茧房挑战媒体传播的穿透性

当个体的社交对象成为信息源,社交网络成为信息过滤网,用户的个性化信息获取用一种低成本方式得以实现。但社交网络也会将一些信息阻隔在外,为信息茧房埋下伏笔。多元交织的关系网络中,也暗藏每个人的社会“圈子”,网络中的圈子也会强化信息的同质性。

信息茧房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人们自己心里选择而造成的。但是对于社会媒体的传播而言,这也是一种障碍。所以,传播信息是否具有穿透信息茧房的能力成为衡量一家媒体传播技巧、传播内容、传播实力的标准,这对任何媒体而言都是一个未曾经历过的全新考验。

2.4 “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客观事实的陈述,往往不及诉诸情感和煽动信仰更容易影响民意”,这是牛津词典在2016 年收录“后真相”这个词时对其做出的解释。新媒体的崛起,使得越来越多的信息是通过社交App 进行传播,一个个社交App 构成了新媒体时代的社交网络。但是,多数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公众并没有专业的传播素养,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地对信息进行筛选,往往是根据自身的情感倾向、价值取向进行传播;其次,因为网络传播内容多为碎片化的传播内容,这使得受众往往不能根据这些零星内容来对事实有个准确的认知,这些都使得“后真相”问题在社交网络时代诞生并成为人们质疑新闻专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内容需要时间调查结果,并逐层上报审批,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是一个经得起任何考验的事实真相。而在新媒体时代,发达的社交媒体削弱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作用,使得真相逐渐挖掘的过程是与传播同时进行的,人们对于真相的获知过程如同盲人摸象,直到最后才能汇集一切线索,得到正确答案,而公众的情感早已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转中消磨殆尽,对于媒体专业性的质疑声也日益高涨。

尽管从哲学层面看,真相似乎有着多面性,但从媒体角度来说,准确描述和判断一些基本事实,仍是必须的。在对事实的挖掘中,媒体仍是主要的力量。媒体仍然需要到达现场、探求真相的能力,穿越迷雾、核查事实的能力,透过表象、直达深层的解读能力。

反转新闻的不断涌现,说明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真相”时代,但某种意义上也推动了公众对于事实和真相的挖掘。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公众所知道的“真相”只是媒体想让公众知道的“真相”,受众只能选择接受和服从。今天从社会各界质询出的“真相”相比之前,会更贴近事实内容的深层。从某种意义而言,“后真相”推动了公众对事实真相的追寻。

3 重塑新闻专业主义,引领未来发展

在当下的中国,传统媒体失去了曾经的光环,其公信力受到公众的质疑,而有偿新闻、媒介审判的出现,也使得新闻专业主义被人们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新闻行业的声誉使得传媒市场进入严冬,而传媒市场的严冬导致出产的新闻内容质量糟糕,最后使新闻行业的声音每况日下。面对这种周而复始的泥潭,就必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坚持新闻从业者的这一伦理才能拯救新闻,将其从泥潭中带出。

3.1 新闻从业者:继续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支撑整个新闻行业的行业信念,是每一个新闻专业从业者都需要遵守的原则。新媒体的崛起,并不代表着新闻专业主义走下了神坛,相反,任何一个想要走向专业化的新媒体平台都需要新闻专业主义来保持其继续生存下去的养分。

但是专业的传统媒体仍是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主力军,新闻从业人员作为新闻专业主义最忠实的拥簇,将会成为新闻行业的专业性标杆,积极推动新闻专业主义的普及和实践。

3.2 个人:媒介素养成为个人“必修课”

针对新媒体时代公众成为新的传播主体,社交平台成为新的传播渠道,有部分学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不仅仅只是新闻从业人员需要遵守,而是所有想要参与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社会公众都需要遵守和执行。

而最基础的就是提高公众个人的媒介素养,尽量以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参与新闻传播活动,同时在传播新闻内容时努力做到全面,将新闻故事完整的带给公众,避免碎片化传播。

3.3 传播平台:严守法律与道德的约束

传播平台在现在的传播模式框架下,扮演者愈发举足轻重的角色。平台在制定算法推送规则时,都应该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以公正、全面为原则。平台规模越大,其能撬动的社会影响力也会愈大,一个合格的传播平台,越要牢牢遵守法律与媒介伦理道德的约束,以公众利益为第一原则。

猜你喜欢
主义传统媒体社交
社交之城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新写意主义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社交距离
第一财经(2020年4期)2020-04-14 04:38:56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近光灯主义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3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4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