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图书出版编辑全媒体融合思维转变探讨

2020-11-28 11:17:14王春娟
科技传播 2020年6期
关键词:科技图书出版社数字

王春娟

1 认清形势

1.1 媒体融合是未来出版行业发展的趋势

2014 年8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019 年,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推动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因此出版行业要认清未来融合是大势所趋,整合现有出版资源,利用新兴媒体和网络平台,坚持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努力提高出版竞争力和影响力,快速占领行业出版制高点。

1.2 编辑“互联网+”出版思维转变是出版市场快速发展的动力

中国自1994 年4 月20 日正式与互联网“全功能连接”以来,已经成为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由于互联网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带来了信息的数字化及网络化,从而给传统的出版业带来了深刻影响和挑战。科技图书的传统编辑模式、出版模式和传播模式,以及编辑工作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通过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可以实现更及时、更有效、更广泛的知识传播;可以实现文字内容与多媒体形式相结合的出版形式;能够对已有信息资源碎片化,利用数据库进行再分析与再整合,实现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可以实现知识信息的快捷查阅,科技图书的网络营销推广,专业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传播,等等。因此科技图书编辑迫切需要转变出版理念,将数字化、全媒体化的“互联网+”思维适时融入到项目的选题策划和出版业务中,推动出版企业最终实现内容传播专业化、市场推广国际化、营销宣传网络化。

2 因势而谋

2.1 树立编辑加快数字出版的责任意识

目前出版社中仍有部分科技图书编辑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集中在传统出版上,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科技出版社编辑往往拥有稳定的作者群,这些作者固化于原有的写作模式,往往没有与新媒体融合的创作思路;二是科技出版社具有专业性,同时在相应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行业垄断性,受市场冲击较小,因此科技图书编辑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作方式仍围绕纸质稿件,做传统的重复性工作,创新动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及国家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实施建设,出版单位对融合发展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纷纷围绕“融合出版”进行规划布局,借助新技术、新形态和新媒介,在内容、产品、品牌、模式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随着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跨越传统、网络及无线通信平台的全媒体出版方式日渐升温。这就要求编辑树立全媒体互联网+出版思维,以及推动数字出版的责任意识,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满足读者的任何阅读需求。

2.2 构建编辑与作者的长效合作机制

在内容为王的互联网时代,优质作者是出版社至关重要的内容资源,因此编辑要注重保持与作者良好、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优质出版物的内容来源。

无论采用哪种媒体表现形式出版,内容版权的获取是进行数字出版活动的前提。目前很多出版社加快数字出版转型,一是着重于对现有图书进行转化加工,形成适合不同需求的PDF/EPUB/MOBI/XML等格式的电子书;二是着重于整合现有存量资源,加强专业资源库、数据库建设,满足不同用户的学习、查询需求,或者定制销售。因此为了实现数字产品的销售,编辑在与作者签署出版合同应注重获得作品的数字出版相关权利。例如我国规模较大的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数字图书资源提供商——超星公司,就以曾经的版权纠纷为鉴,与多名专家学者签署了关于电子书、慕课视频等一揽子的永久授权合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出版界习惯于功利性地抢夺资源时,提出了“从经营作品向经营作家转变”的经营理念,以诚恳的态度和诚信的服务与国内大批优秀作家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与作者建立了死心塌地、相濡以沫的合作关系,通过知名作家作品的全球版权经营,提高了其出版社的知名度和国际化。

2.3 创新编辑为读者的出版服务方式

创新产品表现形式,实现“一种内容多项开发、一种产品多种销售”,即图书内容可以采用传统文字印刷、手机阅读、网络出版等方式展现,适合不同读者的阅读喜好;同类产品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的联合销售,拓展发行渠道,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购买模式。

创新服务内容,以POD 方式实现纸质图书的按需出版印刷,提供专业内容的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对内容深度加工,以多媒体方式创作新型电子书,以生动、灵活、直观地传达知识信息。传统编辑需要从“媒体编辑”向“内容编辑”转变,无论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加工,还是语义化的加工,都要真正为读者提供定制化服务,在内容上实现“碎片化”,这才是未来读者所需要的阅读模式。

2.4 寻求编辑与技术服务商、网络运营商的协作

寻求数字出版技术支持,做好数字出版人才储备,避免数字出版技术人才缺乏导致数字出版进度滞后,成为数字出版转型的瓶颈。如果资金实力尚可,可以出资委托成熟的技术服务商研发适合自己的App 手机终端阅览器和网络数字出版平台。

加强与网络运营商合作。对于网络资源运营商,在互助合作、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要争取处于主动地位,占据内容版权的主导地位。对于网络营销商,扩大产品在网络平台的宣传力度,实现共赢发展。

3 谋定后动

3.1 坚守编辑的专业素养

科技图书编辑,是以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为己任,要坚守编辑的基本原则及基本素养。例如对于我们电力科技图书编辑来说,除了要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扎实的编辑理论知识外,还应对电力行业的现状、特点、技术发展情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电力行业的资源认识清楚,与电力行业的专家良好沟通交流。

3.2 学习互联网专业技术知识

媒体融合趋势促使编辑应对数字出版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编辑在做选题和加工内容的时候,要为多种发布做好准备,只要读者需要,可以以任何渠道、任何方式(如微信扫描、数据库查询等)向他提供内容;可以提供知识在线教学服务,与纸质教材互动提升增值服务,如Person 集团以纸质教材为主,提供多种产品组合;可以提供在线数据库服务,向用户提供搜索和下载功能,如人民军医出版社手术视频数据库、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数字水利出版平台等;可以提供融入动画、视频的电子书、手机书服务;还可以按需出版、按需印刷,提供个性化的POD 服务。

3.3 增强互联网出版版权意识

“互联网+”出版具有广泛、开放、高效的特点,科技图书编辑应具备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主动学习与互联网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保证出版版权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版权纠纷。争取与作者签署长效的数字出版相关版权,确保出版社获得版权和传播版权的确定性和正当性。在制作数据库销售时,应当着重审查合作协议。

3.4 形成与作者、读者良好的互动

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具备敏锐的信息洞察能力和过硬的语言功底包括外语能力,与作者更好地合作和交流,以便能获得其更多更好作品的版权;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微博、论坛等互联网在线交流工具,及时了解作者、读者需求,搭建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在作者和出版商之间做一个合格的中间人;利用互联网网站平台,快速、实时、全面地展示新品种,吸引更多的读者和作者,从而提升出版品牌影响力。

猜你喜欢
科技图书出版社数字
内卷
科教新报(2024年4期)2024-03-17 09:48:21
我等待……
读者(2021年5期)2021-02-05 02:52:39
信息时代背景下科技图书出版的改进与转型
科技传播(2020年3期)2020-11-29 16:58:44
培养提升科技图书编辑创新意识的策略
环球首映(2020年5期)2020-01-17 15:41:23
科技图书编辑必须具备的审稿能力
新闻传播(2018年11期)2018-08-29 08:15:30
浅谈科技图书中的五类常见错误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43
答数字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华人经济(2017年6期)2017-08-18 04:10:14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石油工业出版社
全国新书目(2014年7期)2014-09-19 20: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