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红燕
高校特色档案资源建设是学校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了当前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档案资源和文化的需求和期待,是高校“双一流”建设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作为高校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的核心,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生动实践。高校档案部门作为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有力的推动者,要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构建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收集整理系统,有效打造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服务利用模式,切实承担起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基本功能和重要职责。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丰富优化高校档案系统,提升学校形象和影响力,助力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地域文化发展和推进国际文化传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高校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能丰富馆藏内容,而且还可以优化馆藏结构,更好地满足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以及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有效推动档案资源的增值服务。山东大学实施文化引领战略,致力于建设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学,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则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通过加强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建设,展示学校办学成果,不仅能服务学校改革发展实践,而且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学校形象。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山东大学大力推进人文社科全面振兴,先后承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世界儒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学术活动,正在推进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十三经注疏项目”等,阶段性成果受到海内外关注[1]。
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是在高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传承学校的办学理念,极大丰富着学校文化内涵,是高校独有的“文化记忆”。深度挖掘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打造特色档案文化精品,并将特色档案文化精品转化为精彩的档案文化产品,顺应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和形势要求,能有效服务并助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
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了高校的地方特色,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地域特色文化的功能得以发挥,打响了地域文化品牌”[2]。地处齐鲁之邦和孔孟之乡的山东大学,承担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更为迫切、也更为实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由山东大学编纂完成的《山东文献集成》正体现了山东大学对传承和弘扬齐鲁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承载着文化传承创新重大使命的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在海外的宣传、展示和分享,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国际文化传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要实现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首要的就是要解决好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问题。高校特色档案在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签署发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管理细则,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作为高校特色档案资源的核心部分,其收集整理迫切需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实现档案资源收集整理的系统性建构。
“作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只站在档案管理者的角度工作,更应要站在档案文化传承者的高度开展工作。”[3]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它需要学校和各部门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注重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顶层设计,把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纳入高校档案管理系统,逐步形成特色档案资源库。同时,高校档案管理者“需要将传统的管理理念转变为现代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将每一份档案看做信息,以信息管理的角度进行档案管理建设”[4],改单一的档案利用方式为全方位、深层次的档案信息服务。“知识管理是档案现代管理模式的核心,也必将成为新时代档案工作的新生长点。”[5]高校档案信息管理将更加注重主动管理、知识管理,帮助用户从档案信息中获取更多更好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和社会不同用户对档案信息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山东大学不断加强校园文化顶层设计,积极凝练优秀文化成果,在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评选中屡获佳绩。山东大学“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开展至今,将经史子集四部汉籍并一切有重要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的资源全部纳入工作范围,并通过建立全球汉籍资源数据库,实现同一平台索引下的全球汉籍合璧。
深化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整合,是高校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是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深度挖掘并有效收集整理的最重要途径。以山东大学为例,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深度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重大人文社科项目(工程)档案: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中华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工程、儒学重大基础研究工程等。
2)重大活动或会议档案: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等。
3)重要或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成果档案: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传统节日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国际文化节、文化名人纪念展、大家讲坛、尼山国学大讲堂、臧克家日、范曾日、艺术节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中形成的成果档案。
4)依托重要或特色文化载体或基地,如尼山学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暨中华文化体验馆、中华美德教育学院、文学生活馆、山大文化网等产生的文化档案。
5)校园雕塑和标志性建筑:“先师孔子”雕像、历史系“八大教授”群雕,冯沅君、陆侃如、蒋维崧、成仿吾、华岗、闻一多、臧克家等校园雕像,大成、稷下广场,青岛校友文化广场等。
6)教学科研成果档案、荣誉档案、知名校友档案、专题展览或宣传档案、图片档案、历史档案、口述档案等。以上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深度挖掘,要以数字档案馆建设为支撑,建立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总目录,分类著录,编制索引,建立数据库,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建设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档案资源支撑。
在合作、共享理念引导下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去,站在学校工作的全局统筹档案管理,积极探索学校内部档案资源整合方式,强化校内各单位之间的联合数据共享,实现协同发展。以山东大学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为例,档案馆应主动加强与学校文化委员会(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图书馆、博物馆的联系和交流,加强与学校教务、科研、离退休工作处及文学院、儒学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重点院系的协同合作,加强与学校宣传部门工作的深入融合,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实现广泛收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目的。比如,人文学科人物档案的收集整理,档案馆和校史研究机构应该联合校报、电视台、校园网以及人事、科研、校友工作部门和文学院、儒学高等研究院等重点学院,整合各方资源,集合文字、图片、声像等多种表达方式,持续建设学校人文社科优秀人才精英数据库,拓展深化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信息资源,发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服务效益。除了校内合作,高校档案部门还可以加强与社会有关科研和文化部门的合作与资源开放共享,通过资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合作编研等方式,开创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合作、互惠、共享、开放的新局面。
健全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是规范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收集整理系统的构建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制度规范。高校档案部门要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增强广大师生特色档案管理意识入手,制定完善特色档案收集制度,明确高校特色档案的收集范围、收集要求、收集方式和整理规范。针对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分析探讨哪些档案资源需要日常收集,哪些重点收集;哪些抢救性征集,哪些数字化加工处理;哪些筛选整合,哪些社会和个人征集;收集渠道有哪些,学院和部门归档要求是什么等等,都应该从制度建设入手,做出具体细致的规定。山东大学早在合校之初便制定了《山东大学人物类档案工作规范》,对人物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归档范围的确定、立卷归档流程、档案的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2012 年6 月1 日起执行的《山东大学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对山东大学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保管和利用工作进行了规范。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系列制度不断地修订完善。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的实施,有效保证了学校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有法可依,有据可行,对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提升档案工作人员职业素养,是提升高校档案管理水平,促进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收集整理系统建构的重要保证。高校档案部门要通过举办报告会、培训班、业务研讨、学术沙龙、研修交流、调研考察等,不断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实现档案工作人员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1)提升政治素养。加强政治思想、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教育,注重政治理论和档案法律法规学习,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
2)提升业务素养。引进档案专业人员,提高档案队伍的专业性,使其不仅具备档案业务知识和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够把握业务发展动态,促进业务创新。
3)提升信息素养。尽早培养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实现档案工作人员信息服务、资源管理、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创造性地开展档案工作,以适应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4)提升文化素养。强化高校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的文化意识,不断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建立档案文化研发团队。
5)提升学术素养。提升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学术研究层次,使其能够结合学科背景总结服务经验,指导业务发展,实现学术产出能力明显增强,推动档案馆从服务型向研究服务型转变。
服务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以及社会提供档案信息利用和服务。探索并有效打造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服务利用模式,为档案利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呈现出服务时效性强、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方式主动化、服务手段现代化等特点,迫切需要对档案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和系统开发。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数据库建设,能够科学有效整合学校各系统、各单位和各部门各自分散的档案数据资源,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多功能的、全面统一的数据库,实现跨域、跨时间的传递和传播,真正实现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和价值充分发挥。
1)加强馆藏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数字化加工,加强电子文件档案归档接收和保管利用,及时将数据进行预处理:使用数据清洗、集成、变换等方法,将残缺、重复、含噪声和不相关的数据进行剔除,以便后期进一步进行数据加工[6]。
2)通过档案信息管理平台,采用大数据融合技术,将预处理过的资源数据集中导入到一个大型分布式存储集群或数据库中,使之形成智能化、全息式的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大数据资源库模块。
3)对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大数据源进行有机整合和专业加工,将数据可视化并依托于“一站式档案资源门户平台”构建,通过开发完善信息检索系统等,实现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和文化知识服务,努力将高校档案部门建设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集聚地和历史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基地。
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编研体现了重要的知识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是档案工作者利用服务的重要手段。
1)科学规划和管理。高校档案部门要树立“大编研”理念,增强编研主动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做好组织和策划,确定主题或专题方向,研究创造出系列高水平档案编研成果,真正提升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价值,做到服务现在,面向未来。
2)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是开展好档案编研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注重对馆藏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整理和研究,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比如,可以认真清理和保护名师实物、名师故居、标志性的建筑等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可编制专题的建筑档案历史说明及其图册汇编[7]。
3)配合重大活动推出专题档案。对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重大活动或事件进行汇编专辑存放,如,在重要的纪念日、名人诞辰时进行回忆文集的编写。“在对专题档案开展系统编研和深入开发的基础上,举办专题展览、参与拍摄电视专题片等形式,多档案信息进行多层次开发,都是扩大档案编研工作成果的有效途径。”[8]
4)编研形式多样化。编研可以以项目、成果共享的形式,建立共享资料库或研究基地。编研载体可以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呈现。山东大学编辑出版有《战士学者校长——华岗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战士学者诗人——臧克家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等纸质出版物,制作有饶宗颐、衣林氏家族、登州文会馆等专题片,同时建立有名人档案、专题展览、照片等声像数据库和文件汇编、媒体下载等专题数据库。编研载体的多样化,实现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传播方式多样化和提供利用便利化。
“品牌档案塑造品牌文化”[9],要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优势,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精品。
1)档案编研品牌化。品质铸造品牌,品牌创造价值。档案编研要在品牌意识引导下,以“品牌”“精品”的编研模式,不断推出精品成果,打造档案编研独特品牌。山东大学打造的山大名人文化品牌通过名人展览把名人研究和校史研究成果有效地展示出来,编辑出版了《战士学者校长——华岗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战士学者诗人——臧克家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等书稿,弘扬了学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2)档案学术精品化。要积极铸造人文社科学术档案精品,鼓励产出精品力作。山东大学特别注重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山东文献集成》《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的编纂出版,《杜甫全集校注》《百年易学菁华集成》《两汉全书》等重大成果的产生,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儒学重大基础研究工程等文化精品工程的实施产生的系列学术精品成果等,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了贡献。
3)档案品牌产品化。档案品牌可以延伸扩大,形成系列档案文化产品,实现有效传播和利用。高校可以对学校名人档案、老建筑照片、校园风景等进行深度挖掘,抓住校庆、重要活动或纪念日等开发“学校记忆”系列档案文化产品。如,山大名人文化品牌,围绕名人展览,可以研究开发图书、光盘、卡片、专题片、宣传册等不同形式的文化产品,集中彰显档案品牌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4)档案精品开放化。档案精品开放化是指档案精品要面向校园、服务地方、走向世界,即是指面向校内广大师生开放,得到及时地应用,有效服务学校工作;主动融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地方人民日益增长的档案文化需求;通过打造系列文化精品工程,依托学校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学术文化品牌活动等平台,将产生的精品成果与世界共享,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做出贡献。
建立主题或专题展馆进行陈列展示,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发挥作用的最佳途径。这些特色档案以实物、图片、图表,配以声光电手段展示,再采用专业解说词对参观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讲解宣传,能够起到显著成效。如,山东大学建立臧克家先生纪念馆,长期收藏展出山东大学杰出校友臧克家先生遗物,作为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爱校教育的基地和课堂。山东大学档案馆按照臧克家先生遗物捐赠物品的目录,派专人分类整理、登记造册、拍照、复制、存档:臧克家先生获赠的名人、学者字画;臧克家先生生前用过的家具,手迹、手稿,穿戴过的衣物、鞋帽,工作、生活用品,臧克家先生获得国际诗人笔会终身成就奖等奖牌、荣誉证书,臧克家先生部分著作、主编的书及传记、评论集;臧克家先生生前读过的书籍、报刊,臧克家先生参加各类活动的聘书、请柬等。再比如,荣誉档案的陈列展示。高校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获得的省、部级以上的获奖文件、奖状、证书、奖杯、奖牌等,由学校档案馆统一作为文书、实物档案进行归档陈列展示,同时拍成照片以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等多种载体展现:“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十佳示范项目、全国特色展示项目,全球孔子学院先进集体和个人荣誉等,“孔子文化奖”、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汤用彤学术奖”等等,都可以统一由学校档案馆收集整理统一以实物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形式进行陈列展示,激发广大师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定期将体现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电子、影像、图片等通过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微博、微信、微课堂等进行宣传展示,扩宽档案服务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1)依托高校网络平台,打造档案网上展厅。如山大文化网设有“山大故事”和“文脉”栏目,“文脉”下设“山大名人”“文化书屋”“文化展馆”等,“文化书屋”包罗“历史”“文集”“人物”“故事”等内容;山大新闻网设有“校史一页”和“校史上的今天”栏目;学校档案馆网站“专题展览”栏目内容则涵盖《纪念老舍先生照片展》《纪念华岗诞辰100 周年》等山大名人展览。
2)联合学校电视台定期制作电视专题片或系列电视档案文化节目。以山东大学为例,学校档案馆可以联合校广播电台,积极参与《百微山大》(“山东大学百部微视频工程”)制作,一起深入挖掘大学校园鲜活素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呈现新时代大学的温度,讲好“中国·山东故事”。
3)利用微传播打造指尖上的档案文化。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传播即时性强,传播广泛,能有效提高档案传播效果。编研成果的系列连载、档案纪录片、专题展览等,都可以通过微传播来扩大影响力。“山东大学档案与校史”微信平台,设有“档案服务”“网上校史”和“山大记忆”三大板块,“山大记忆”正在积极建设中。
4)微课、慕课展示。通过开设传统文化和校史文化专题讲座、公共选修课等,对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进行软开发、动画和漫画设计、电视制作,让其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如,山东大学尼山学堂于2018 年9 月在爱课程网推出全国首个“古典文学微专业”,校内外想学习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线注册选课学习;山东大学全力建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德育美育课程“国学经典系列慕课”于2019 年9 月入选全国领先985 高校名牌专业系列课程。
档案宣传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管理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开展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宣传,是有效打造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服务利用模式的应有之义。
1)重视档案宣传,注重宣传策划。要引起学校领导对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工作的重视,把其纳入学校整体宣传体系,注重顶层设计,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精心策划好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主题或专题宣传。
2)加强宣传合作,拓展宣传手段。要注重加强与宣传部门合作,积极利用学校宣传栏、校报、广播电视、新闻网等进行全方位展示;通过网上档案馆,借助微博、微信,主动研究并定期开展主题或专题性宣传;充分利用国际档案日、知识竞赛、培训讲座、专题展览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
3)档案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参与档案宣传。档案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重要的宣传活动,通过将策划制作的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录影片或相关的影像、图片专辑等优秀成果等在活动现场展示并循环播放的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利用档案提供服务空间,让广大师生和校友充分享受学校档案部门提供的文化服务,从而开展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宣传。
4)建立档案宣传工作长效机制。高校档案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应该纳入档案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进行长远规划,同时从制度上加以规定和规范,建立起一整套全面系统的档案宣传工作机制。
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要使命的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档案工作者应该更多地从文化资源管理者、文化服务提供者和文化档案宣传者的角度,积极探索高校内部资源整合利用方式,真正实现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从收集、整理到服务利用的良性循环,切实承担起高校文化传承创新重要使命,同时为建立和完善高校特色档案资源建设规范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