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洁珠
当前,21 世纪最火的关键词莫过于“共享”。共享已经成为21 世纪人类的重要标签。共享经济的发展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打开了新的思路。小到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大到共享房屋、共享汽车、共享生产线等。共享的魅力正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人类的各个方面。共享的火并非因为这个词有多好,而在于人们更加关注事物本身的使用价值,不再以占有物质为基础。这一转变不但节约了社会的运营成本,也让更多的人以更低的经济代价和时间成本得到了更多的机会,也提升了自身效率。而今,高校图书馆也开始转变自身的运营思路,不再单纯的提供文献资源服务,转而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共享空间的建设向在校师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协作式学习服务,让他们能够以更加快速、高效的方式顺利地完成自身的科研和学习任务。
共享空间的出现刷新了人们对知识获取方式的认知,图书馆不再是单纯的对外借书,服务内涵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共享空间的概念来源于信息共享空间,它指的是利用多样的资源、先进的设备、高速互联的网络、人性化的多功能空间,并将图书管理人员的有效服务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易于用户学习和分享的服务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定位也发生了转变。共享空间已经逐渐成为了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升级方向。
国内的学习共享空间建设起步较晚。但是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许多院校已经开始普及学习共享空间建设,将学科服务和创新服务理念贯彻到其中。相比于大陆地区,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建设比较早,在20 世纪末就提出了相应的理念,推行相应的服务,鼓励图书馆和校内的其他单位进行合作建设。从国外的高校图书馆来看,许多图书馆利用的是现有的阅读空间,将它们改建为共享空间,例如美国的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建设就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的相关信息管理部门与学校相互合作完成共享空间的建设,信息管理部门负责提供硬件以及信息化服务。而图书馆则负责提供咨询服务以及相应的图书资源。他们对于学习共享空间的定位是一站式学术和信息交流中心。为读者提供相应的信息网络设备,同时提供软件上的服务,为读者提供研究帮助写作指导以及各种馆藏资源的查询以及借阅服务[1]。
在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必要性进行探究。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来看,传统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师生科研和学习的要求,图书馆进行共享空间建设具有一定的迫切性。然而共享空间的建设对国内大部分高校来说是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共享空间的概念在图书馆领域是广泛流传并有所耳闻,陌生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并未真正落实或者是仅仅从形式上进行模仿并未获得良好的口碑。那么共享空间应该如何建设呢,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进行探讨的内容。美国Donald Beagle 教授提出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是以数字化信息资源环境为背景、为信息供需双方设计的协同工作环境,可以为其所服务的群体提供更加灵活和丰富的知识学习交流机会。该教授还认为信息共享空间可以分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层面。由此可见,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当前处于实体共享空间建设阶段,而实体共享空间建设重要的标志就是以为用户提供学习场所和物资的中心[2]。
高校图书馆实体共享空间建设应急师生之所需。实体空间是为师生提供学习环境的必要基础,也是师生群体最迫切和最能直观感受到的。实体共享空间可以分为学习资源、学习场所、学习设备3个主要方面。
传统的纸质图书、期刊等依然高高校图书馆能为用户提供服务的重要资源,因此绝不能因为数字化资源建设成本相对低廉而忽视纸质阅读能为用户带来的良好体验,毕竟大多数优质学习资源依然在传统出版物上,短期内难以被替代。传统出版物在借阅过程中,往往存在有的图书利用率不高,而有的图书却不够的情况。高校图书馆在提供传统出版物作为学习资源为师生用户提供服务时,应该积极将师生的借阅数据作为参考,同时结合本校专业学科组成特点,合理参考同行对出版物的评价,通过学习资源推荐清单的方式为师生提供精准学习资源服务[3]。
面对面地交流讨论是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而传统高校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这种交流,大多以安静阅读或单纯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造成学习效果欠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学生自中学时代延续下来的较为传统的听课方式;而另一种则是当前很多高校只提供了教室、自习室、图书馆等,并没能专门提供学生进行研讨的场所,而校园外的咖啡馆并非每个学生能够承担。因此有必要为师生进行多人面的面交流、开展小组学习研讨提供特定的场所。从目前国内相关研讨场所建设来看,大多是提供1 至4 人的研讨空间,同时提供少量4 人以上的空间。同时,为了便于研讨交流,还会为不同的研讨小组提供不同硬件配置,如需要进行计算机演示讨论的会提供多屏投影功能。而用户需要借用研讨空间时,可以通过手机App 或Web 端提交在线申请,通过管理人员审批后即可在指定时间进入指定位置开展学习交流,避免空间的闲置浪费,也减轻用户排队挤占的情况。
实体共享空间应该能满足师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是方案策划时的办公环境需求,如计算机、投影仪、扫描仪、打印机、留言板、草稿纸等。高校图书馆在学习设备的采购前,应充分了解具体有哪些师生、因为什么原因、需要哪些工具,通过预登记和随机调研两种方式获取师生用户的需求信息,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设备采购方案,避免买而不用,用而未买的情况发生。
虚拟空间是可以被用户利用的数字资源和软件工具的学习环境。用户可以借助计算机高速检索功能和信息网络高效传播的特点快速获取自身所需知识。当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成为虚拟共享空间建设的雏形,但要实现虚拟共享空间还需要更多的资源内容建设、更多用户的参与,更加人性化的知识管理服务体验。虚拟共享空间建设应该注重师生用户的具体需求,从用户的角度考虑数字资源和软件服务的构建,从实际角度出发为他们提供更加高效、全时、可移动的虚拟空间服务[4]。
知识空间(Knowledge Commons),是由人们同构长期学习,不断累积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不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还可以数字化的学习资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创新观点等存储在个人计算机里。高校的计算机软件为人们提供了更为高效、易于管理的知识管理,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的将自身习得的知识内容转化为易于保存、体积容量小、便于网络传播的形式[5]。市面上也存在大量针对个人的知识内容编辑、信息管理、信息检索工具,都为个人的知识空间共享提供了便利。在校师生都应该在科研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构建自身的知识空间,并让这种知识空间能够易于分享,从而让更多师生在知识空间共享之中更加快速发现并吸收他人的学习成果。
学习空间(Learning Commons),是能够为师生分别提供教学和学习服务的数字化环境,平台主要分为3 个方面。
第一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平台。首先,高校教师应该是线上学习空间资源建设的主力军,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便是借助合理的外部信息资源教授学生知识,而线上学习空间的构建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让教师能够将课堂不能完全涵盖的知识内容也能通过教学平台实现传授。学生也能够在教学平台中获得更加完整的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将该教学平台的运营维护、业务指导、功能服务升级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
第二是为学生学习交流提供交互更为丰富的平台。学而不思,很快就会忘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学习交流大多停留在课前和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将知识学习的交流过程记录下来,而线上的每一次学习交流都可以留下痕迹,而这个学习交流的过程也可以作为后续学习用户的重要参考,从而避免年年都有新同学为同一个问题苦恼发愁,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
第三是能够为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需技术支持保障。线上的学习空间能够有效避免物理学习空间的限制,尽管高校图书馆往往有专门负责技术的管理人员,但若想承担起整个校园虚拟共享空间建设任务实际上困难重重,不只是技术水平问题,还有专业人员数量不够,精力不足都会产生限制。目前较为合理的方式是积极引入第三方商业机构支持或者建立高校虚拟贡献空间共建联盟,这样能够再满足在校用户的同时,即使与时代发展接轨,避免闭门造车的情况出现。
共享空间建立完成,空间的运营工作也不可忽视。运营工作要求共享空间的相关负责人员既能够从整体出发给出科学有效的长远发展计划,同时还能够熟练掌握各个方面的应用规范,能够在出现问题时给予用户有效的指导。由于高校图书馆传统业务占据了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精力,因此合 理地引入学生以勤工俭学或者志愿者的方式加入共享空间的运营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极大降低图书馆全职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也为学生极为难得的锻炼机会。
丰富的数字化内容和易于使用的软件环境将是共享空间建设中尤为重要的基础。当前,高校图书馆在物理共享空间建设方面往往由于物理空间受限、经费预算有限等各种原因,很难在实体空间建设方面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体共享空间的建设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反观虚拟空间的建设,无论是建设成本、建设速度、易用程度,还是用户覆盖率都是最值得去探索和尝试的。因此,共享空间的建设应重视数字资源和软件环境的建设。
共享空间的建设离不开图书馆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努力,因此提高图书馆员自身的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转变传统文献借阅服务的思维,应积极了解本校学科建设特点,了解在校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难题,积极为其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在共享空间的运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使得共享空间能够建设得更好,就需要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积极收集读者对于学习共享空间的反馈与评价,并据此制定合理的整改方案,不断优化服务水平。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科研、管理人才的重要机构,共享空间的建设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填鸭式的教育弊端。高校学生能够在共享空间浓郁的学习氛围,舒适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互动,高效的知识管理中,养成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由此才能让广大的学子能够在毕业后依然能够保持学习的热情,通过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己,为国家发展建设作出更大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