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春生
在新一轮信息革命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从传统的纸质媒介转变为移动互联网”[1],传统媒体受到技术冲击,引起一系列深层次变动,不断推动着融媒体深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3]。高校融媒体建设是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重要环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系统部署、加速推进。聚焦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高校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增进统筹协调,着力把高校思想文化资源转化为融合传播优势,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流学科建设与宣传思想工作、媒体深度融合与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性深度共融,增强高校融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聚合打造新时代高校治理新平台。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最早是为培养专门人才而出现,大学职责的内涵虽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但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一基本功能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世界高等教育史也是一部人才培养的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4]。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融媒体建设不仅是高校根据时代发展对宣传媒介进行的变革,并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现阶段内涵上的新丰富、形式上的新创造。因此,建设高校融媒体要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在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下,多样化的媒介传播形态与体系化的媒体营运方式互相叠加,对高校师生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途径更加多元,得到信息的速度更加快捷;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结构,基于媒体融合影响带来的跨界思维、平等性诉求、新异性期待也更加突出。媒体融合发展得越深入,高校就越要直视高校师生的特点和期待,越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域,越要以“师生在哪、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做到哪”的使命感,来认识高校建设融媒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融媒体是高校因应时代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拓展和新阵地,建设出发点是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因而坚定高校师生理想信念,擦亮高校“底色”,是高校融媒体建设的灵魂和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推进的纲领和旗帜。当下高校融媒体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首要的就是要借助先进媒介技术手段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更好地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之成为当代中国高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立足高校师生的思想特点、接受心理、行为方式,以形式丰富多样的融产品和师生喜闻乐见的践思感悟,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普及,促进线上与线下思想引领的共通相融,促进师生从内心深处生发对我们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热爱。
融媒体时代,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离不开媒体、信息和网络。媒介素养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高校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也不能离开对媒介素养的重视和提升。立足教育教化定位,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发挥高校融媒体中心在提升师生媒介素养的积极作用。建设媒介素养课程体系,把握正确导向,成立课程组,有计划有层次推进教学大纲、媒体素养现状调查、媒介素养教材撰写等,通过遴选特色案例、实地调研、实践演练等方式,发挥课堂主渠道,从点到面全线覆盖,全面提升师生媒介素养。高校融媒体建设裨益于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对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加强融媒体中心实践基地的建设,深化各实验室共建共享机制,联合培育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底色、有国际眼光、有跨学科全媒体融合技能的全媒体人才,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每一所世界名校都有自身独特的大学文化,并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世界各种文明交流融汇、传承发展的文化高地,高校已经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学科成就、科技创新。同时高校作为社会思潮交锋碰撞的前沿阵地,只要坚持价值内涵,就能把科技文化学科优势转化为理性认识和坚定意志,就必然会影响和主导整个社会思潮的发展和变化,带领整个社会深入思考、推动实践统一行动。因此,高校融媒体建设过程中,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融汇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与服务社会发展,凝炼价值主线,强化价值传播。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当下中国高校的共同追求。建设高校融媒体,应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契机。在学科上,充分发挥新闻学科支撑融媒体建设发展的基础作用,同时整合各高校各自优势学科,把一流学科力量、先进技术力量一并注入融媒体建设之中,凭借高校在人文、科学、技术方面的积累与造诣,充实提升内涵品味。在队伍上,打破实践和理论的藩篱,联动业务人员、教学人员、实验人员、科研人员,组建跨学科跨部门的融媒体工作团队,实现内容上和技术上互融共促。同时,立足高校对外国际合作交流的优势,以融媒体接地气、多样态的传播矩阵,写好文明交流交融的时代文章,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积极促进内宣与外宣的共通相融。
一直以来高校就以服务所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等教育强调提出“四个服务”的明确要求,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高校融媒体要因应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顶天立地”的运营方针,充分发挥高校文化服务、价值传播优势。一方面,有效组织引导专业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件、热点事件,加强深度分析,形成有思想、有深度的舆情分析,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央大政方针决策部署等提供有益参考。另一方面,立足高校区位特点、学科特色和文化特质,依托融媒体中心,搭建起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国家战略与高校师生、社会大众之间的教育桥梁,以系列融媒体产品普及科学知识,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凝聚中国力量,使“科学”和“文化”携手并进、“媒体”和“课堂”融为一体、“小清新”和“主旋律”融会贯通,建设好服务型教育融媒体。
融媒体的建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也并非只是硬件系统的构建。高校在建设融媒体的过程中,既要坚持设备更新、生产迭代,也要促进思维转型、治理改革,统筹协调内容建设、技术支撑、管理创新,加速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生产迭代、管理手段共融互通,深化融媒体的运营,进而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技术支撑上,通过整合技术力量,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基于统一调度指挥线索获取、选题指派、采编联动、融合生产、融合发布、融合运营的全过程,依托大数据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搭建中央厨房与媒体矩阵、多屏展现等技术平台和渠道系统,构建媒体数据资源库,健全完善融媒体平台建设。探索与智能创作辅助系统、可视化技术以及虚拟主播等前沿技术的结合,促进“人机融合”,提升技术应用效率。内容生产上,顺应信息技术发展及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加强移动传播平台建设,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和师生接收信息的便捷性。坚持价值导向,注重平台联动,以项目组方式推进精品制作,打造思想价值高、“叫好又叫座”的融媒体产品。坚持全效传播,改变图文声像各媒体形式的区隔,积极运用音频、新闻直播技术,推出图文、H5、短视频、动漫、游戏等形式多样的系列原创产品。坚持用户思维,以受众反馈的真实数据倒逼内容生产的升级改进。
通过技术应用和内容迭代,融媒体已经具备了互联互通的前提和基础,但并不意味着自动实现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功能。融媒体发挥作用的关键,不在于各部分技术系统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于各部分的“相融”,即“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从根本而言,高校要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变化与挑战,还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和方式,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转变“缝缝补补”“边缘突破”的模式,自上而下一体推进、促进整体突破,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改变原有的业务分割,再造采编流程,重构组织结构,建立统一的内容生产资源分发机制和内容审核发布机制。以“一盘棋”意识抓好体制机制改革,布局落实全校融媒体发展与制度建设。以“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同时,还要坚持深化合作,进一步与主流媒体增强策划、增强培训,紧扣时政热点和媒体需求,围绕良好高等教育形象构建校媒合作新机制。
在推进融媒体自身生产迭代的同时,高校还要把融媒体建设和高校中心工作贯通起来,充分发挥融媒体建设在治校办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鉴于互联网已经是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言论表达渠道,开发优化融媒体的互动沟通功能,使之成为高校师生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有效渠道,畅通高校与师生之间的沟通,打通高校治理的堵点难点。建立健全负面舆情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对热点相关舆论的敏感度,增强对舆情风险的研判能力,进而调整工作方略部署并采取风险防范与处置措施,不断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增强依法治校意识,强化主体责任,牢牢树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意识,坚持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维护师生利益,协调各方关系,理顺思想情绪,及时化解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疏导各种矛盾冲突,凝聚全校师生智慧和力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高校融媒体在建设中立足高校自身、高校与社会、高校与国家治理,着重突出 “立足教育、依靠教育、服务教育”理念,坚持围绕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等教育优势服务融媒体建设,以融媒体建设服务高等教育治理、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促进高校融媒体建设的战略意蕴逐步实现,为构筑新时代全媒体传播体系夯实高校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高校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