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群喜,倪晔惠,申晨荣
(1.南京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03;2.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结构逐步完成了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2019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53.9%,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4%,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服务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服务出口总额不到350 亿美元,占世界服务出口的比重仅为2%。到2019 年,服务出口总额已达2 420 亿美元,占世界服务出口的比重上升到9%。长期以来,中国服务出口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制度红利、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率型增长,传统红利逐渐消失[1],以劳动力为基础的低附加值出口战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尤其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下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对中国采取保护主义政策[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对我国服务贸易和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发展内需经济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关注国内市场,建立基于内需的经济体系对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3]。那么,发展内需经济是否可以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是否会为我国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 现有研究表明“市场需求规模”对一国出口具有重要影响[4-5]。新贸易理论认为,在一个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现实世界中,一国国内需求市场的稳定和扩大可以促进本国的出口,形成本地市场效应。中国拥有规模庞大的内需市场,可以有效发挥“虹吸效应”,使得国外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人才技术等先进要素流入国内,从而实现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6]。因此,关注国内市场规模,探讨需求规模与服务出口的关系,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以下方面进行拓展:第一,研究角度层面,在现有文献对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内需驱动因素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并增加了对制度因素的考察;第二,实证分析层面,本文引入门槛模型以得到距离变量的阈值,进而分析在贸易距离的阈值前后,服务贸易出口随着市场需求规模的变化情况,使研究结论更具准确性与可靠性。
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分三支:第一支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影响服务出口的因素;第二支着重研究中国双边贸易的决定因素;第三支从母国市场效应的角度,考察国内需求因素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并比较了需求规模对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的不同影响。
就第一支文献而言,许多学者借助引力模型和扩展引力模型对问题进行了分析,但对影响服务出口的因素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基于行业分类,Walsh[7]对服务贸易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进出口国家间的通用语言和人均GDP 显著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Kimura 和Lee[8]通过构建引力模型对影响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因素以及每种因素的潜在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国的需求规模在服务贸易中的作用要大于商品贸易。但是,一些学者却得出相反的结论。例如,Lejour 和Verheijden[9]借助引力模型,分别对加拿大和欧盟之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商品贸易中市场需求规模在出口服务的国家中的作用大于进口服务的国家。同样,Lennon[10]对28 个经合组织国家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苏二豆和薛军[11]认为,相对人均收入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贸易开放度以及人力资本都对服务出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有关中国双边贸易决定因素的第二支文献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林玲和王炎[12]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双边贸易流动的重要因素是空间距离、GDP 和国土面积。张昱和唐志芳[13]总结了影响我国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本国需求规模、贸易伙伴国人口、需求规模、空间距离和贸易政策等。单文婷和杨捷[14]基于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国的GDP、人均GDP 和空间距离是影响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Cheng 等[15]采取贸易引力模型发现,自由贸易区合作对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国内学者利用引力模型研究服务贸易的文献相对较少,以王晔倩和林理升[16]为代表,他们利用引力模型对长三角和珠三角服务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
第三支文献研究进展较快,内容也更加丰富。Krugman[4]认为,世界产品的生产符合规模报酬递增规律,并且产品交易存在着贸易成本,一个国家需求规模的扩大可以促进出口的增加,从而使该国成为该商品的净出口国。我国也有学者对本土市场效应进行了研究,例如,邱斌和尹威[17]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28 个子行业的出口,结果表明,国内需求规模的扩大对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出口存在本土市场效应[18]。张鹏辉和李若兰[19]使用中国与25 个OECD 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数据来检验中国制造业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出口存在明显本土市场效应,但是需求规模对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因行业特征而异。在服务贸易方面,阚大学和吕连菊[20]利用1992—2011 年中国与31个国家的双边服务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中国服务贸易中是否也存在本土市场效应,结果表明,需求规模和相对需求结构对中国服务出口具有促进作用。然而,一些学者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涂远芬[21]对2000—2011 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服务贸易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服务贸易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本土市场效应,但国内需求规模仍是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关键因素。
总的来说,现有的文献虽然在积极尝试,但仍有不足之处:一方面,一国的需求规模是其对外贸易的重要驱动力,但关于服务贸易的研究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目前的文献很少考虑贸易伙伴之间的动态相关性。
综上所述,对扩大内需与服务贸易出口的关系进行批判性研究,需要克服以下两个障碍:一是需要强调内需驱动因素的作用;二是试图从实证上度量贸易伙伴之间的动态相关性。首先,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在现有关于服务贸易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梳理了影响服务贸易出口的相关因素,并着重研究内需驱动因素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其次,从经验方法出发,根据服务贸易出口的区域特征,本文在面板回归后,选取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距离系数作为临界变量,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动态相关性。
经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发现,影响服务业出口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分为需求、供给和技术创新三大方面。卢云卿等[22]将这三个方面置于同一体系中,通过构建三维影响因素模型,系统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长机制。其中,从需求侧描述了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包括影响服务总需求的因素;从供给侧描述了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包括影响服务增长的因素,如服务相关设备状况、教育投资水平等;从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层面描述了影响服务发展的因素,包括行政监管变化、民营化水平和科技水平等。
关于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需求、供给和创新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最为直接。根据索洛模型的结论,在稳定状态下,科学技术是推动人均生活水平提高的源泉。因此,科技水平的进步可以通过推动需求水平的提高和要素生产能力的提高来间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而供给要素则会在要素市场上产生大量的服务产品供给,产品数量和种类的变化会推动服务业的发展。综上所述,服务需求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发展程度尤为重要。只要服务的有效需求能够增加,需求维度的变化就会对服务出口的增长产生拉动作用。
由于消费者对服务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高于农产品等商品的价格弹性,所以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者会对服务产品的需求量有较大的增加,形成规模经济,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国内学者在研究影响服务贸易的因素时也往往认为需求能够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如樊文静[23]从生产性服务需求的角度对服务贸易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工业增加值、最终消费率等因素会带动现代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24-25]。因此,本文假设需求因素的变化与服务贸易出口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即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服务出口的竞争力随着一国国内需求的增加而增加。
引力模型对服务贸易的描述优于货物贸易,本文将基于Bergstrand[26]的研究方法,从国家的需求规模、距离、制度和一些特征性因素如共同边界、共同语言、同一一体化组织成员等方面来考察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27]。基于此,构建引力模型的基本方程(1):
其中,Mij表示双边贸易量,Yi表示本国的市场需求规模,Yj表示贸易国的市场需求规模,Yw表示整个世界的市场需求规模,disij表示两国之间的距离,Uij表示影响两国双边贸易量的其他因素。
对标准的引力模型进行拓展的过程中,一般可以通过增设解释变量的形式来实现。考虑到领土不毗连且没有共同官方语言的贸易国之间的服务贸易成本可能很高,而且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服务贸易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本文引入边界、语言以及一体化组织成员的虚拟变量。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方程(1)进行对数变换,得到方程(2):
其中,Xijt代表t时服务贸易出口的价值。comborij用于表示两个贸易国是否有共同的边界。comlangij用于表示两个贸易国是否有相同的官方语言。本文用OECD、APEC、NAFTA表示两国是否同属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Nunn[28]研究发现,司法制度完善的国家可以保证企业更好地履行合同,从而增加贸易量,除此之外,制度对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将产生复杂的调节作用。因此,本文在方程(2)的基础上加入制度因素及其与市场需求的交互项,得到方程(3):
为了进一步探讨市场需求规模对双边服务贸易出口的非线性阈值特征,本文将采用Hansen[29]提出的阈值回归模型理论进行研究,见方程(4):
其中,i为区域,t为年份,qit为阈值变量,γ为未知阈值,当qit≤γ时,xit的系数为β'1;当qit >γ时,xit的系数为β'2。eit~iid(0,δ2) 为随机扰动项,I(·) 为指标函数。根据Hansen[29]的面板数据临界值回归理论,如果给定了回归模型中的临界值γ,则可以估计模型的参数,得到模型中的系数估计值,从而得到模型的残差平方S1(γ),并且回归中给定的γ越接近真实的临界值水平,则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b应该越小。因此,可以通过依次给出模型的候选临界值γ来观察模型残差的变化,其中与模型残差最小处相对应的候选临界值γ就是我们所等待的真实临界值,即
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本文首先根据阈值变量lndisij的大小对样本进行升序排序,使得到的阈值有意义,排序时忽略了qit最大的1%的样本和最小的1%的样本,只用中间98%的样本作为阈值的候选范围。为了提高阈值估计的准确性,我们采用Hansen 在阈值回归中使用的“网络探索”方法,依次给出阈值回归中的候选阈值。首先,以0.002 5 为网格化水平,对候选阈值的范围进行网格化;其次,将网格化后得到的所有网格化点作为候选阈值,然后分别对各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相应模型的平方残差S1(γ),选取各模型的平方残差最小的候选阈值作为回归估计的真实阈值。
在估计出阈值回归的参数后,我们对阈值效应进行相关性检验。主要有两个检验:一是阈值效应的显著性检验,二是阈值估计的真实性检验。首先,我们对该模型进行阈值效应的显著性检验,即检验回归结果中β1与β2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将约束条件β1=β2施加到与既定阈值对应的回归模型中,并对其进行Wald 检验。如果Wald 统计量的置信概率小于0.05,则拒绝原假设,在β1与β2显著性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认为阈值效应显著;如果Wald 统计量的置信概率大于0.05,则接受原假设,在β1与β2不显著的情况下,认为阈值效应不显著。然后,我们对临界值估计的真实性进行检验,即所得到的临界值是否等于其真实值,原假设为H0:γ=γ0。Hansen 建议用最大似然估计值来检验临界值,并得到相应的似然比统计量:
根据上述分析过程,本文研究的临界变量为lndisij,临界回归模型设置为:
由于OECD 数据库中只有23 个OECD 国家与中国的双边服务贸易数据,因此本文采用2000—2018 年中国与23 个OECD 国家以及23 个OECD 国家之间的双边服务贸易样本数据,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 统计数据库、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等。此外,距离变量的数据主要来自于www.timeanddate.com 网站。制度变量的数据来自于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全球经济自由化指数数据库。
被解释变量为双边服务出口,Xij表示i国对j国的服务出口,数据来自OECD 统计数据库。本文在引入公有制模型时,对Xij进行对数处理。
主要解释变量包括:市场需求规模(Y),本文用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该国的市场需求规模,包括该国及其贸易伙伴的GDP和全球的GDP,分别表示为Yi、Yj、Yw。出口方经济规模越大,潜在出口能力越大,双边贸易流量越大;进口方经济规模越大,潜在进口能力越大,双边贸易流量越大。距离变量(disij),由于运输成本是制约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越远,贸易的运输成本越高,那么双边贸易量就会越小。本文用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距离变量。为了减少异质性的影响,将上述变量带入计量模型时,对其进行对数处理。制度变量(spri),本文采用法律制度和产权的数据来衡量制度因素。该数据用于描述一个国家司法体系的完整性,包括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法院的公正性、财产权保护程度、军事对法治和政治的干预程度、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合同的合法性、对不动产转移的监管限制、警察的可靠性和犯罪的经济成本等方面的评价,最大值为10。进口国自身的体制机制设计越合理,越有利于营造健康的进口环境,减少人为的寻租壁垒,弱化非关税壁垒,增加进口。
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共同边界性(comborij)、共同语言(comlangij)和共同贸易区(OECD、APEC、NAFTA)。具体来说,共同边界性用于表示两个贸易伙伴国是否有共同边界,共同边界可以降低服务贸易成本,增加双边服务贸易额,是服务贸易的助推器;共同语言用于表示从事双边服务贸易的两个国家是否使用相同的官方语言,共同语言反映了双方文化基础的差异,拥有共同语言可以使双方的文化认同感更强,降低贸易成本,增加双边贸易量;共同贸易区考察加入同一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否能促进双边服务贸易的发展,共同贸易区的建立为贸易双方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条件,从而增加了协议国之间的贸易流量。
本文使用软件STATA 14.0 进行逐步回归,表1 中第(1)~(5)列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型估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入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各方程进行可行性估计,可以看出,第(1)~(5)列中的R2随着变量数量的连续加入而逐渐变大,说明加入变量数量越多,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越好。相对于OLS 而言,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能够提高估计效率,因此,本文将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见第(6)列。六列结果均通过Wald 检验,表明方程回归的效果总体上是良好的。通过比较第(5)列和第(6)列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两列回归结果基本相同,说明第(5)列的回归结果是稳健的。因此,后文的实证分析将以第(5)列的回归结果为基础。
表1 简单面板实证回归结果
根据表1 的实证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是推动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发展的动力所在。具体来说,一国的市场需求规模每增加1%,其服务贸易出口额就会大幅增加0.788%,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产业集聚的方式,内需驱动战略可以拉动服务贸易出口。此外,贸易伙伴国市场需求规模越大,越能够促进本国服务贸易发展。贸易伙伴国的市场规模每增加1%,其服务出口价值就会增加0.958%。虽然实证结果表明,全球市场需求规模每增加1%,国内服务贸易出口值就会减少0.058%,但参数估计并不显著,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全球市场需求规模的增加会抑制国内服务贸易出口。
(2)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距离与一国服务出口额呈负相关。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每增加1%,其服务出口价值就会下降0.842%。相对于非邻国关系,基于共同边界的两个国家能够促进服务出口增加0.095%。因此,在空间上相近且边界相邻的国家之间,即具有区域化特征的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更有可能发生。使用相同官方语言的国家,服务出口量可以提高0.690%。
(3)完善的司法体系能够为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具体而言,制度指数每提高1%,一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0.130%。这表明,良好的司法体系可以通过保障合同的有效执行来帮助促进服务出口。正如Nunn[28]所总结的那样,对于服务贸易的发展来说,合同的有效执行是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有形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
(4)对于不同国家而言,加入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其产生影响的程度和方向是不同的。实证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家同时加入欧盟或亚太经合组织,其双边服务出口将分别增加0.761%和0.488%,而NAFTA 的系数为显著负值,即同为NAFTA 成员的两个国家的服务出口将减少2.594%。大量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致认为,不同国家间的双边贸易存在着边界效应,但影响程度不同。本文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双边服务贸易中,存在着边界效应。
考虑到出口国的法治水平会影响到该国的贸易出口量,本节利用市场需求规模和法治水平的乘数项来考察法治水平在回归分析中的影响。具体结果见表2,其中第(1)~(5)列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入解释变量进行回归,而第(6)列采用三阶最小二乘法估计,作为第(1)~(5)列对应模型的稳健性检验,六列均通过Wald 检验,说明方程的总体回归效果良好。
结果表明,市场需求的扩大能够显著促进贸易出口,进一步考虑国内法治水平的影响,发现无论纳入控制变量的大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法治水平与市场需求规模之间的交互系数始终为正,表明一国的司法完善程度对内需扩大与贸易出口的关系具有正向的缓和作用。司法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国内市场实现良好运行,减少了不良企业对市场的恶意操纵,使国内市场的良性竞争,使生产链上的企业能够抓住机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质量,进而拉动内需,最终有助于服务出口。另外,第(6)列和第(7)列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第(6)列是稳健的,在其他变量方面,贸易国之间的距离增加会抑制一国服务贸易出口,而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资格会对一国服务贸易出口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
表2 法制水平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内需的扩大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假设,内需规模对服务贸易出口的贡献度可能会随着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距离系数而变化。下面将对相关数据进行面板阈值回归,通过选择距离系数作为阈值变量,检验国内需求驱动因素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是否存在阈值效应。
为了确定阈值模型的类型,首先确定阈值的数量,即分别对单阈值、双阈值和三阈值的假设进行检验。表3 给出了三种假设下的F值、Bootstrap 样本模拟得到的P值和不同水平下的临界值。可以得出结论,单阈值效应模型在5%的水平上显著,双阈值效应模型在1%的水平上显著,三阈值效应模型不显著,因此接下来分别采用单阈值模型和双阈值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表3 门槛效应Bootstrap 检验
1.单一门槛效应下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阈值效应检验,本文首先考察了单阈值效应模型的具体临界值及其置信区间。从表3 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单阈值为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似然率LR 的临界值为1.773。表4 给出了单阈值模型估计的临界值和置信区间,当阈值为9.179 时,似然比为0;当估计值在[8.747,9.677]的区间内时,似然比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的阈值,因此估计的阈值为2.057 是真实可靠的。
表4 单一门槛模型回归结果
具体的临界值经实证推导后,可以将临界值代回原公式,并对单阈值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估计。从表4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临界值为9.179,虽然临界值前后的系数均为正,但当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距离小于9.179时,内需规模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较大,系数为0.716,而当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距离大于9.179 时,内需规模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较小,影响系数仅为0.405。这表明,随着两国距离的不断拉大,内需规模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较弱,因此应关注与周边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虽然单阈值模型很好地表征了国内市场需求随着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距离变化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动态影响,但根据表3 的结果,双阈值模型的拟合度较好,为了更深入地分析这个问题,接下来将进一步测算双阈值模型下贸易伙伴国之间距离的阈值效应。
2.双门槛效应下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双阈值效应检验,得出模型的具体临界值及其置信区间。从表3 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似然率LR 的临界值为-4.3e+03。表5 进一步给出了双阈值模型估计的临界值和置信区间,当第一阈值为6.596 时,似然率为0,估计的置信区间只有在6.596 这个点上,似然率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阈值,所以第一阈值为6.596 是真实可信的;当第二个临界值为7.638 时,估计的置信区间也只有在7.638 这一点上,似然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小于临界值,因此,临界值为5%是有效的、可信的。
在实证得出具体的阈值后,本文进一步将阈值回归到原方程中,估计双阈值模型的参数,双阈值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双门槛模型回归结果
从表5 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市场需求的系数在双阈值划分的三段中均为正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随着两国距离的不断拉大,其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中,当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距离lndisij低于第一临界值6.596 时,国内市场需求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较大,弹性系数为0.999;当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距离在两个临界值之间时,即6.596≤lndisij<7.638 时,国内市场需求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弹性系数为0.916;当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距离达到第二个临界值,即lndisij≥7.638 时,国内市场需求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最小,弹性系数为0.808。从上述实证结果中,我们进一步证实,服务贸易出口确实存在显著的区域特征。
表6 展示了基于表4 和表5 的实证结果,贸易双方的距离差对贸易出口的市场内需的区间效应显著。然后本文根据距离阈值将样本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二、三阈值区间,再次进行回归分析,其中第(1)、(3)、(5)列为不加入控制变量的估计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控制法治水平得到第(2)、(4)、(6)列。
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在三个子面板中均显示出显著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对贸易出口的影响确实存在着双重门槛,这也印证了上述门槛回归分析的结论,并且随着系数值的逐渐下降,在第一、二、三区间的子面板中,系数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说明贸易距离也是影响全球贸易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扩大内需战略的背景下,国内驱动的贸易出口不能忽视贸易距离因素。
表6 基于不同距离分样本考察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贸易强国的战略目标,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贸易强国目标的主要驱动力,应充分认识“服务因素”在建设贸易强国中核心地位与关键作用,缩短与世界贸易强国的差距。平衡好内需与服务进口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推进服务贸易发展,也顺应了中国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时代背景。扩大内需是否有利于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本文从国内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利用2000—2018年中国与23 个OECD 国家的双边服务贸易数据,在引力模型基础上,构建内需和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的面板回归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并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内需和服务贸易发展之间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普通面板模型的预评估,发现服务贸易出口规模高度依赖于供求双方的经济规模,因此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可以推动双边服务业进出口额的增加;此外,地理距离仍构成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阻碍因素,而共同边界、共同语言、同一一体化组织成员等因素能够促进服务贸易出口。
第二,制度因素对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有着正向调节作用,并且通过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发现市场需求规模与法治水平之间的交互系数始终为正,并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了该模型稳健性较好。
第三,双门槛回归结果表明,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在双阈值划分的三段中,国内市场需求的系数均为正值,不同的距离门槛区间内,内需驱动的回归系数不同,随着两国距离的增加,内需驱动对服务贸易出口影响越来越小。
第一,充分利用我国国内市场和潜在内需优势,促进服务出口的发展,与此同时重视跨区域的空间关联以及语言学习和国际推广等因素的影响。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政府应以内需驱动战略为政策导向,通过产业集聚来拉动服务贸易出口。为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政府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改善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模式,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第二,改善制度环境,为服务贸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了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应采取措施改善制度环境,减少不良企业对市场的恶意操纵,促进国内市场的良性竞争,使生产链上的企业能够抓住机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质量,进而拉动内需,最终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
第三,选择合适对外贸易对象,改善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现状。我国应充分利用地缘经济的地理临近性、制度易通性以及文化相似性优势,并结合相应的优势利用途径,开拓服务贸易的目标市场。应注意双边贸易国家间地理距离的差异性,选择相邻国家作为贸易伙伴,缩短国家之间的交通运输距离。这一研究结果,有利于节约双边贸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服务进口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继续发挥邻国效应中的互补作用并避免其向挤出竞争方向转变,实现各国间的利益共享,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健康发展。
第四,重视跨区域的空间关联,逐步实现贸易开放的利益共享。对于我国而言,应把握好与周边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机会。作为我国加入的第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APEC 给我国带来了多方面的经济和政治收益,展望未来,我国应对APEC 的角色和功能进行新的定位,使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今后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第一,在区域经济体的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考察增强中国外向型经济竞争力的途径。第二,从增加值角度出发,比较东亚区域服务贸易分工地位,为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治理提供驱动力。第三,拓展分析视角,从贸易逆差角度,考察内需对服务贸易逆差的影响效应,为政府调整和优化国家内需战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