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斌
苏州市苏城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苏州 215007
进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是我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措施,对于现阶段城市垃圾处理难度大的问题也可以起到良好的解决效果,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开展了垃圾分类的工作创新探索,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并没有获得良好的落实效果,对于垃圾分类制度推行的经济成本和可持续性研究力度不足,难以获得良好的垃圾分类推行效果[1]。
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强了对垃圾分类制度的推广力度,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有分析指导方案不明晰等情况,各个区域在进行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多是国家固定标准来进行,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的盲目性过大,部分地方多是采取国外一些地区的垃圾分类推行经验,并没有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也就难以获得良好的垃圾分类全面推广效果。此外,在目前的垃圾分类制度推行过程中还缺乏清晰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对于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的城镇居民、回收企业以及资源再生企业等责任主体也没有进行统筹考虑,对于现阶段垃圾分类推行中存在的问题也缺乏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我国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中多是由政府部门推动,目前还没有构建长效的驱动机制,并且缺乏激励手段和制度安排,也就导致了城镇居民跟企业主体参与到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欠缺。就世界范围进行分析,目前在废弃物管理过程中多是采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作为基本制度,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生产者并不需要进行回收处理责任的承担,对于废弃产品的回收权责也没有进行落实。此外就垃圾收费政策进行分析,我国目前在垃圾分类政策推广工作中,其垃圾桶设置、垃圾袋分发以及垃圾处理等费用多是由政府部门进行承担的,不仅对政府部门造成了较大的财政压力,还对后续城市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
只有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才能够保障垃圾分类推广工作的有序开展。现阶段我国还没有构建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多是在一些城市管理卫生条例中简单提起,目前还没有构建全面协调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此外现阶段的法律规范相对比较陈旧,对于垃圾分类领域也没有专门的管理政策,并且存在有严重的制度空白问题,导致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对于生活分类基本原则以及配套体系的具体要求无法满足。虽然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进行了垃圾分类推行试点,并且积极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法治建设工作,但是因为缺乏高层面的立法顶层设计,导致了垃圾分类法治工作在落实过程中存在有较多问题,法律实施效果也就难以达到预期标准。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对于垃圾分类推广工作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指导,但是目前依旧没有制定具体的垃圾分类推广方案跟分类标准,因此各地区还需要在结合自身区域差异与城市管理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推广政策的试点,另外采用“干湿二分法+有害废弃物”这一基本分类原则,对全国范围内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良好的指导。随后还可以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特点,进行垃圾分类政策的进一步细分。对于一些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以在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进行智能化技术的合理应用,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和处理手段,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效率。对于一些土地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而言,在垃圾分类制度推行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以及分拣中心等正规回收体系,做好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而在进行末端垃圾的处理过程中,则可以采用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处理方式[2]。
在进行居民主体责任强化过程中,我国政府部门可以结合污染者付费原则,进行生活垃圾计量收费制度的全面推行。因此我国可以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区域进行生活垃圾计量收费制度的推行,对其推广效果进行明确,随后逐渐将其应用到全国区域内,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居民垃圾排放量与缴纳垃圾费用的挂钩,这样也就能够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开展也能够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针对企业主体责任,还需要进行生产者责任延伸体系的构建,在借鉴欧美等成熟经验基础上,进行押金制体系的合理应用,以此来实现再生能源的规模化以及高效率分类回收。此外该体系还可以帮助各企业对自身的主体责任进行明确,对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为了确保垃圾分类制度的推行效果,还要做好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以及处理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对相应的法律权利进行明确,还要实现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为后续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随后还需要对现有的分类回收标准体系进行完善与优化,做好行业标准跟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规范化确定,实现我国垃圾分类的精细化管理[3]。
综上所述,垃圾分类制度是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必然发展趋势,其能够实现可回收资源的再次使用,还具备有非常高的经济效益跟生态效益。因此我国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大对垃圾分类制度的全面推广力度,对现有的推广模式进行优化与完善,借此来确保垃圾分类制度的推行和应用效果。本文主要就垃圾分类制度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优化建议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