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霞
济南市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近些年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建筑的外观形象与内在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推动建筑行业的整体进步,就需要随之革新建筑学中的设计与规划内容,通过设计模式的优化与改进,提升建筑物的整体效果。
建筑规划过程中,需要将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包括城市形象、经济发展状况等等。要依据城市战略目标,对功能区进行划分,如要分开建设工业区与商业区,分别布置于郊区与市中心等,以便避免商业区受到工业区的污染影响[1]。
促进经济建设是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因此建筑物设计过程中,也需要将经济性原则充分贯彻下去,对建设成本以及建筑物的建设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规划设计人员不能够对外观设计过度重视而严重浪费资源,也不能够对经济利益盲目追求而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建筑物需要与城市整体形象所匹配,因此就需要将美学原则贯彻于设计与规划过程中。特别是近些年来,人们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在重视建筑物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也要求不断优化与改善建筑物的整体外观。而通过美学原则的贯彻,可以促使建筑物的美观度得到提升[2]。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些使用者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感不强,导致建筑整体设计效果并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在进行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过程中,使用者如果有一定的想法,需要与设计方积极进行沟通,多表达自己的需求,避免建筑完成后导致工程的返工与拖延。使用者要明确建筑工作最为主要的便是对建筑整体进行的设计,在建筑设计任务书的拟定过程表明自己的需求。一般来说,在进行任务书的拟定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设计部分进行探讨,以保证建筑的顺利建立与完工。
建筑规划注重对建筑整体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而建筑设计更注重对设计的风格进行把握。一个建筑是否具备代表性主要是从其设计上来进行衡量的。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风格相似、设计雷同的建筑,这样一来建筑设计就都大同小异,没有凸显出个体的个性化来。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很多建筑风格都十分相似,这是当下城市建筑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所以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在与使用者沟通的基础上要凸显出建筑物的个性,使其别有新意[3]。
在进行建筑工程时,通常是以建筑规划工作为先,先对建筑进行整体的规划工作,对建筑进行大致的布局分配,形成合理布局,其次再对建筑进行设计。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设计人员对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概念相混淆了,他们认为两者内容大致相同。这就导致了在进行建筑规划或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规划与设计工作发生交叉,导致建筑整体规划与设计的混乱。
建筑设计师要明白建筑规划是基础,是居于建筑设计前的步骤,它不同于建筑设计。在进行建筑规划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明确建筑规划的作用,对建筑进行的规划要符合建筑物的未来使用途径,保障对建筑的规划能够让其长久的发挥作用。以学校建筑来说,学校主要是提供给学生上课、活动的地方,工作人员在对学校进行规划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一日生活进行了解,从而在对建筑进行合理规划。不能仅仅满足于当前的建筑需求,还要结合使用者的未来计划[4]。
尽管建筑规划需要在建筑设计前,但对于两者需要进行一定的结合、交叉使用。工作人员对两者的结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在建筑规划中渗透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渗透建筑规划,二是两者知识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在建筑设计中渗透建筑规划,需要工作人员对相应的建筑设计进行标准化衡量,设计不能过于偏于标准设计,需要考察建筑设计的整体情况。学校建筑在进行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学校建筑设计标准,从而对学校整体设计进行衡量把握。设计人员也要在学校规划的基础上实现学校设计与规划的结合,保证教学楼能够正常发挥其功能。
在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建筑规划与设计。学校环境与其他建筑规划不同,一些学校中需要借助一些树木来对学校环境进行优化,这是学校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设计师在对学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自然环境利用起来,如果树木较多可以为学校开辟一片绿化地带,设置休息的公园;如果环境中有地势低洼的部分,可以针对这样的地势搭建池塘。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自然环境下的学校环境建设,实现对学校自然环境的合理规划与设计,同时也不会过多的破坏掉原有的环境。所以设计者在进行环境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将自然环境考虑在内,实现环境与建筑的共生共存,保障建筑设计与规划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
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有些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方式用户体验并不好,一些商业型的建筑对人性化设计的要求很高。这也提醒着设计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规划过程中,要多多考虑建筑实际上的用途是否真正到位,是否真的能够最大程度的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便利。建筑规划、设计需要以人为准,以舒适、安全为主。这一点在学校规划设计中更要如此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为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要对建筑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与协调,既要保证建筑设计与功能性要求所符合,又要与城市规划主题所统一。既要考虑建筑的经济效益,又要贯彻环境保护理念,平衡建设与生态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