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杨峰
(杭州银艺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1253)
园林植物按照其形态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各种植物以其大自然赋予的特性,迎合空间进行生长,创造其特有的植物景观。凭借其生态学特性,园林植物具有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可以成为一个天然的氧吧,这是别的物种所不可替代的。
因植物所特有的生物学特性,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换,呈现的景观效果也在不断变换,并且这种变化随着时间和季节改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与可观性。植物形象与形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随着季节的变换,所呈现的季相也不相同。这些形态的改变,呈现出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
人类通过植物的自然属性来感受大自然之美,植物这一软性材料则可与建筑、山石小品等硬性材料融合起来,将更好地景观效果展现于人类的视野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对大自然的憧憬。
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种类越丰富,病虫害危害越低。园林规划设计采取单一化园林设计,会造成植物受侵染严重,进而对园林景观造成破坏。单一化植物配置,会使得园林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变薄弱,一旦受到病虫害侵扰,就会给植物生长造成巨大影响。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为了追求园林美观,呈现出更高的园林景观,提高景观美感,部分园林规划社会会盲目选择外来树种。从短期效果分析,其能够显著改善园林多样性,提高视觉效果,但是从长期发展分析,外来树种是否能够适应当地土壤环境、发育条件和生态环境,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引进外来树种前期需要大量资金,后续养护费用相对巨大。
1)季相性原则。园林的景观设计中需要保证“四季有景”。需要综合考虑时间、环境、植物种类等因素,如引用不同花期的植物种类,色彩的搭配,观花与观叶植物之间搭配等。在增加观花观叶植物以及植物色彩搭配的应用比例的同时,保证景观层次感以及视觉美感;2)实用性原则。植物景观的配置一大作用便在于功能性,景观的实用性可以将园林与人充分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园林构成要素的作用。在园林植物配置时要考虑初植时的大小、成熟时的大小,做长久的景观规划;3)文化性原则。物配置的文化性属性取决于植物的自然美感与自古以来被赋予的特殊的文化内涵,中国园林讲究文化情感与意境含蕴,美好的景物在吸引人们注意的同时可以促使人们联想产生一种独特的意向和感情。
美感是园林建设的核心,园林的设计与施工目标,便是为了体现植物之美,体现自然之美。园林中植物的高低搭配、色彩搭配、位置搭配,都是决定着园林场景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实际开展园林绿化设计时,必须要充分重视植物色彩与类别的多样性,增加场景的层次。但是不可因只考虑多样性而导致植物色彩规划产生冲突感,要结合统一性理念,确保不同颜色的植物呈现出渐进的层次感。除此之外,季节、植物本身的生理特征也决定着其色彩的变化。枫树便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其色彩会随着季节产生多种变化,很大程度丰富了园内景观,但考虑到其色彩随季节的变化,必须要在其周遭种植能够衬托其渐变色彩的植物。
在实际上对于设计层次的提升,还有许多要点需要思考。为提升整体规划质量,必须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去提升植物层次规划的合理性。对于植物景观搭配,应尽可能避免产生过于明确的冲突,使人感到感官上的不适应,而是应营造出更加柔和、平静的氛围,让人们体会到舒适和愉悦的美感。要与园林风格相符合,同时也要与自然规律相符。例如考虑到高低的结合,应当依照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相结合的阶梯场景,使得植物群落的层次更加明确,物种上的丰富也会提升植物场景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如同以上所述,对于植物叶色、花色的配合,也必须要合理规划,保证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
有少数观赏植物的确有一定的毒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慎用有毒植物。在儿童活动区域,由于儿童具有活泼好奇的天性,为避免儿童误食,园林植物不可以选择有毒、带刺、散发难闻气味和易感染病虫害的植物。
城市道路的环境条件一般比较差,如土壤板结、电缆管线影响、烟尘和有毒气体危害严重等,因此行道树首先得具有较强的抗性适应这个特殊的环境。一般选择抗病虫害、花果无毒、无臭味的园林树种作为行道树,确保行人和车辆安全。其次,根据交通状况、道路性质和车型确定合适的定干高度,起到对行人、车辆、临建建筑的遮阳作用。
园林植物配置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工程对园林的美化与人文有重要影响,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时要注重遵循植物配置原则,选择合理的手法进行配置,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推崇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