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青州市建筑业发展服务中心,山东 潍坊 262500)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和建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已成为建筑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使用装配式建筑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还能够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目标是相一致的,为此装配式建筑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我国目前对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方面研究较多,但与之对应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严重滞后,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应用。
利用装配式建筑结构可以对构建进行提前制作,取代原有的混凝土搅拌、浇筑等环节,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人员的使用,还能够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减少垃圾的产生,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使用提前预制构建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材料损耗。此外,使用传统的建筑模式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渗漏或者开裂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人员因素、管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威胁,而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是符合标准的产品,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目前,装配式建筑还只是将部分建筑部件由现场移入工厂进行加工制造,部件类型主要包括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建筑构件等,装配率越高的建筑,其部件的数量和造价所占比例越大,对项目质量、进度、成本和安全等主要目标的实现也会产生更大影响。装配式建筑全面普及尚需时日,部件生产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还待发展,各企业的信誉、技术质量、研发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良莠不齐,构件的标准化程度还较低,部件生产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现象较为普遍,使得生产企业相关信息缺失,部件价格市场信息严重失真,已对项目整体管理目标的实现形成潜在重大风险。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控制重心在施工现场,而装配式建筑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内容已转入工厂流水线组织生产,管理范围的扩大对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件原材料和生产质量的好坏,制造进度与现场施工进展是否匹配,构件出厂运输与现场吊装能力的协调,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使项目管理工作失去有效控制。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参建方数量更多,各方需要协调沟通的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协同共享的数据量很多,继续采用传统的点对点方式进行项目管理,无法满足装配式建筑生产模式下信息量巨大、动态变化快的要求。装配式建筑往往会在部件生产车间和项目施工现场同时组织生产,任何对构件的设计变更和施工进度的修改需要同步进行调整,传统项目管理方式很难做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创新的思维,仍然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没有对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进行及时的更新,因此严重影响了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顺利发展。作为工程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流程,以及在施工环节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措施,将自身的责任落实到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对于施工现场的违规操作行为及时制止,防止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顺利开展,提高工程管理效果。
要想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整个施工过程、材料采购以及财政收支等方面的内容,都要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装配式建筑工程进行全方位数字化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管平台,对项目的不同环节设置不同的管理方式,可以及时发现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效果。
因为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非常系统性的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项目管理时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也应该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果,确保真正实现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管理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创新,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新型的技术管理模式,加强各个参与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升级转型不断深入,建筑行业的工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建筑项目的装配化率将会更高,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整体化和模块化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使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真正成为可能。在这场影响深远的行业革命中,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模式,适应新的建造方式,才能推动装配式建筑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