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博
(贵溪振业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江西 贵溪 335400)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创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社会发展趋势。第一,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满足现代化要求的创新管理模式主要是应用自动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的相关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管理,为企业竞争力提供科学支撑,能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第二,能为企业科学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创新管理力度对企业管理水平具有直接影响,与此同时建筑企业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企业整体建筑质量具有深远影响,是推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第三,创新模式还是实现建筑工程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由于建筑工程管理运作环节较为复杂,创新模式能将各种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确保管理模式的统一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力和义务,切实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1]。
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方式,实质就是加强信息化、科学化、技能化手段的应用,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建筑管理方式的精准程度,满足企业向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管理方式信息化在建筑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以此为基础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确保建筑施工中的各个关节能有序进行,从而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进一步将信息化的最新成果推广到实际应用中,同时还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促使信息化管理方式能有效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例如:2019年3月,我国杭州地标建筑——智慧之门项目工地深刻体验了建筑工程创新开展的管理方式,通过融入信息技术,提升了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从安全意识方面看,为了加强对工人的教育和技能演练,项目工地专门建设了VR安全体验馆,通过VR游戏真实性、互动性的特点,进一步将电焊机作业、塔基倾倒、火灾逃生等常见事故场景进一步展现,并总结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对工人具体施工具有一定警示作用。从安全管理方面看,为了对工人进行规范管理,在进出通道特设了“人脸识别”系统,对工人出勤次数、身份等重要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同时还利用AI安全识别技术,通过摄像头对安全帽上的标识进行识别,并在监控系统大屏幕上记录未戴安全帽的人员信息,并提出相应警告。
管理理念创新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首要要求,同时也是实现管理技术、方法、流程等方面创新的基础,因此必须将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相应转变,对建筑工程未来发展思路进行创新性构思,与此同时建筑企业还要满足员工的各方面需求,提升管理创新和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逐渐适应建筑行业的竞争环境。
例如:2018年延安新区建筑工程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对建筑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对正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和实际施工实现强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从原有的部分重点环节监管转变为全过程监督管理,以相应政策和思想作为指导依据,避免出现预算差距较大、资料残缺不全、人员意识不高等现象。在建筑项目开展过程中,由于员工总数为60名作用,但承担项目高达150个,为了克服人员困难不足、建筑质量下降等情况,建筑企业充分发挥出创新管理优势,转变传统的固有理念,将项目部分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外包”,在一定范围内对其进行规范,充分发挥出创新管理理念的实质性作用。
建筑工程管理组织创新是建筑企业的工作重点,组织创新的实质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对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织构造和搭建,有利于实现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在建筑工程创新管理组织过程中,由于人员是建筑企业的主要构建元素,因此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的管理措施,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相应的应变体系,并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以及制定科学高效的监督管理规则,通过有效手段明确部门职责,为管理组织创新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为构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还需在原有基础上将整体建筑工程根据性质、重难点、施工工艺和环节等进行划分,从而有效制定不同的建设计划、规范的标准,促使工程项目实现精细化管理,确保创新管理组织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与此同时,制定考核制度也是创新管理组织的重要体现,对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实现建筑工程全过程的有效监管,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推进建筑行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创新模式是满足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与建筑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同时还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