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保护与建设管理部,山西 晋城 048000)
绿色建筑设计应以环保为起点,彰显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价值。环保性绿色设计要求有:设计人员应严控建材的环保节能性质,加强建材作业的规范性管理,减少材料作业问题引起资源浪费事件,防止建材性格不佳降低工程质量,使用具有环保性能的建材,科学降低建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设计人员在工作期间,应科学掌握拟建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植物景观、气候条件,综合开展有针对性的绿色设计工作,达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目标。
绿色建筑设计集中展现的是人本思想,此设计理念更为关注建筑服务主体,即为用户。绿色建筑设计工作,为用户营建了较为舒适的居住空间,增强用户的居住体验。为此,绿色建筑设计工作应以用户为核心,保障设计工作与用户居住需求的高度契合性,顺应大众居住的各项基础需求,比如通风系统,提升人们居住舒适度。
绿色建筑设计具有节能性,减少资源消耗,提升资源利用效果,达成节能减排的应用目标。设计人员应科学分配资源,关注资源的节能与充分利用,具体表现为:设计人员应减少能源的消耗,主动探索能耗较低的建材,提升建材在建筑结构的应用频率,减少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发生;设计人员应综合应用绿色能源,比如太阳能[1]。
绿色建筑设计元素中,关注建材的环保属性,有助于科学规避二次污染,加强能源的高效利用。复合压缩版的功能在于,其可应用在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域,具有较强的建筑稳定性。针对各类建材,其能耗表现各有不同。设计人员应以能耗优化思想,比如混凝土具有较高能耗特点,此类建材应适当减少应用范围,充分应用轻便材质建材,提升绿色设计的节能效果。在选材时,应综合考量材料的环保性能、循环利用能力,以此加强建筑设计的绿色元素应用。与此同时,设计人员应关注建筑的保温能力,可选择的建材为双层隔热玻璃,搭配百叶窗设计,提升保温效果,增强紫外线照射的防护效果,提升用户在室内的视觉舒适度,增加室内温控效果,达成绿色设计的应用目标。此外,供水与排水管道,应选择密封性强的材质,减少水资源渗出,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效果,提升民用住宅居民用水的稳定性,发挥绿色设计的应用效果。
绿色建筑设计期间,应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加强用户对建筑功能与环保节能的各方面需求。建筑布局的科学性,是体现绿色设计的关键项目,有助于提升用户居住的综合体验。建筑布局的绿色设计方式为,开发地下车库:能够节约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地下空间的利用率,优化了建筑结构的整体布局;缓解住宅园区路面的交通压力,减少园区老人、小孩与车辆发生冲撞,维护园区内人员安全。借助绿色建筑设计工作,提升建筑布局设计的科学性。
建筑结构的室内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应综合利用太阳能与风能,加强自然可循环资源的利用,减少有限资源的过度消耗,达成节能减排的绿色设计目标。绿色设计人员,应从建筑朝向、建筑结构、庭院结构、窗户位置等方面予以开展设计工作,提升建筑结构对太阳能的使用能力,增加建筑采光效果,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光照能力,减少照明灯的应用,达成电力资源的节约目标。在开展门窗布局设计工作,结合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加强设计的科学性,科学应用风能,借助自然风,减少空调应用,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设计效果。净水系统的科学设计,可有效收集自然雨水,提升生活污水的净化回收,达成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果,减少水资源浪费问题发生。设计人员应科学整合自然资源,以绿色设计视角达成节能减排的目标[2]。
设计人员应在建筑结构外部,增加绿色元素,包括绿色植物种植、扩建草坪、蓄水池等,提升民用住宅建筑的环保效果,增强建筑环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缓解温室效应的发展,净化空气质量。
1)绿化带、草坪设计:设计人员应结合拟建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质与气候特征,为建筑环境设计具有生长适应性的绿化工作,从草木、灌木、花草等方面逐一落实,提升用户居住环境的绿化面积,减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改善用户居住环境。在园区内人行通道处可设计绿化带,提升园区路面的蓄水能力,防止降水天气引起的路面湿滑、积水过多问题,提升建筑环境的交通性。此外,园区内绿植培育,有助于吸收建筑环境外部的交通噪音,营建安静祥和的居住环境。
1)蓄水池的绿色设计:在民用住宅建筑设计工作中,选择较为适宜的区域,将其设计成蓄水池,为建筑环境的居住人群,提供水资源的净化、雨水资源充分回收等蓄水空间,科学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彰显绿色环保设计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民用住宅建筑结构中,粗放型模式已然难以顺应建筑行业的发展。国家针对建筑项目,提出了环保的发展战略,塑造人们绿色节能思想。为此,绿色建筑设计以其与时俱进特点,促进民用住宅建筑设计效果有所增强,从居住舒适度、环保等视角,逐一展现,便于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