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林
(辽宁省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0)
城市街道空间是一座城市整体形象的核心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城市街道空间不断扩张,同时城市对于街道空间的需求也从交通需求逐步发展到精神文化需求的新阶段,这就要求街道空间不仅应当承担车辆和行人流动空间的作用,而且应当逐步承担人民群众休闲文化空间的责任[1]。因此,近年来各省市对于城市街景设计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街景现代化程度、街景规划科学性以及与当地人文自然融合程度等多方面都受到广泛关注,良好的街景设计能够打造城市亮丽的景观新名片,体现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化的良好风貌,成为对内对外宣传的窗口[2]。
当前,我国各个城市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城市街景问题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是也有部分问题是共性的,例如城市道路上汽车停放乱象、交通高峰时段道路拥堵、非机动车区域划分不合理现象突出[3],这些现象都对城市街景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了城市街景水平,当地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更是无从谈起。具体而言,城市街景设计现存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近年来城市街景设计开始受到重视,各地区纷纷开始尝试建设特色步行街、历史文化街等等,然而由于缺乏整体性规划思维,在设计实践中往往出现在参差不齐类型不一的城市建筑中,搭建出一条与周围城市景观不符的人造历史文化街,导致周边交通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同时,也产生街景与城市景观不协调问题。
在街道建筑用地管理上,部分街道由于历史经济发展原因,存在占道经营的问题,占道经营就导致买卖双方的车辆乱停乱放,久而久之城市原有布局日趋混乱。同时,由于旧房改造、管道改造等施工,沿街人行道上搭建起变电箱、临时用房,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生活,而且对街景产生不良影响。
当前在打造城市街景的过程中,城市多采取商业化为主的模式,建立商业步行街、仿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街,商业街形式千篇一律导致失去了城市本身的特色,仿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街如果本身没有历史背景就会显得十分突兀,不仅如此,当地居民与商业化的街景距离也会日趋疏远,难以实现人文特色与街景特色并重的目标。
城市设计理论首先强调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有针对性地重构街景,一方面从老旧街景重构入手,灵活区分快行和慢行线路,尤其对于非机动车行驶的区域进行严格划分,同时利用城市中小面积的闲置区域建造居民娱乐休闲设施,让居民与老旧街景更好地互动与融合;另一方面,利用城市设计中流线型布置的思想,在新街区尝试空间收放的设计,例如打造曲径通幽的小巷、S形的路段,避免街景过多直线带来的单调感,形成有效的街景视觉冲击,同时也有助于减缓车速、提升司机对于路况的警惕度。
城市设计理论框架下,城市设计本质本非仅仅建造出惊世骇俗的街景,而是让街景与当地居民形成情感互动,让街景成为居民的情感寄托,居民成为街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街景重构的过程中,需要秉持多元包容的原则,满足居民的各类生产生活需求。例如,当前外卖快递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的新趋势,而外卖和快递人员多利用非机动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街道空间混乱的问题愈加严重,应当在街景重塑的过程中开辟非机动车停靠点,同时估算快递距离,设计代收点等形式提供便民服务设施。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深刻参与到城市从历史到当下的发展过程,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串联起居民对于城市的美好记忆。城市设计理论下的街道重构设计还应当发掘当地特色,从人文、历史、情感纽带等角度入手,通过访谈老街坊邻居、查阅当地风物志等形式,深入调研当地历史文化背景,发掘当地文化记忆。在此基础上,有活力的特色街景也离不开当地居民,特色街景初稿应当充分公开地征求意见,这样一方面减少由于街区施工等问题导致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让居民对于街景有参与感,提升主人翁意识,在未来的生活中也能够特色街景更好地融合,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
通过上文对于街景发展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当前重构街道景观对于提升城市风貌、保障居民生活品质等领域具有积极意义,应当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天然地理环境,从因地制宜重塑街景、多元包容满足居民需求和打造有活力的特色街景等方面入手,在城市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充分统筹规划开展街景重构设计,推动城市走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