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原祁《杜甫诗意图》巨轴的保护修复

2020-11-27 06:34徐文娟裔传臻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折痕颜料意图

褚 昊,徐文娟,裔传臻,黄 瑛,沈 骅

(上海博物馆,上海 200003)

0 引 言

清代画家王原祁《杜甫诗意图》是一幅巨轴绢本设色珍贵文物,画芯长320 cm、宽91.5 cm,是王原祁根据杜甫诗句“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所创作的青绿山水,也是其画作中最大的一幅。该文物原为晚清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翁同龢旧藏,2019年1月24日,由时年101岁的翁同龢五世孙翁万戈先生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杜甫诗意图》轴入藏上海博物馆,在内容、尺幅、画风上都填补了王原祁书画研究的空白。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王时敏孙,江苏太仓娄东人。康熙时进士,并以善画学而供奉内廷,曾奉旨编纂《佩文斋书画谱》,绘制《万寿盛典图》。官至户部侍郎,故亦称“王司农”。他早年画风接近王时敏,临摹多循古人规范,中年后逐渐形成自己风格。他的山水画构图讲求画中龙脉开合起伏,龙脉即画中气派源头,要有斜正、断续、隐现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形式感。他在笔墨技法上取法“元四家”,亦以黄公望为依归。他笔力雄健沉厚,自称笔端为“金刚杵”,在仿古的风尚中含有再创造的精神。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以其为中心,形成“娄东派”。著有《罨画集》《扫花庵题跋》《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等[2-3]。

因年代久远,《杜甫诗意图》轴的画芯与原装裱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与病害现象,为利于文物长期保存、陈列和研究,按照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规程,立足最大程度保留原装裱等历史信息的最小干预原则,研究制订修复方案并对其实施保护修复,取得完满效果。《杜甫诗意图》巨轴修复前后情况见图1。

(a) 修复前 (b)修复后图1 《杜甫诗意图》巨轴Fig.1 Landscapes Inspired by Du Fu’s Poem

1 文物保存状况与病害调查

《杜甫诗意图》轴整幅裱件纸张和丝织物均有比较严重的老化,出现大面积折痕、断裂、磨损及局部污染、霉变等情况,如不及时进行保护修复,存在继续劣化的高风险。根据纸质文物、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管理规范[4-5],结合上海博物馆书画装裱修复调查记录规程,对文物的画芯、原装裱等具体现状与病害进行了分析和记录。

1.1 画芯现状与病害

绢质画芯部分材料老化发黄变色,画面开裂、折痕严重。其中,有6处横向贯穿折痕尤其严重(图2),同时还存在中度破洞、划痕、水渍、污渍和霉迹等病害(图3),轻度虫蛀痕迹。画意和字迹有轻度磨损残缺,颜色局部有剥落与返铅现象,印章也有部分剥落脱色,画芯右下角旧补处已变色不协调(图4)。

图2 画芯开裂Fig.2 Painting cracking

图3 画芯污迹Fig.3 Stain on the painting

图4 画芯旧补变色处Fig.4 Discoloration of inappropriate restoration

1.2 原装裱现状与病害

原装裱部分破损和老化更加严重。裱件覆背纸整体老化变黄,并有破损;天地杆包首严重磨损、残缺、破裂和腐蚀(图5);浅青色天、地头裱绫存在大面积严重的水渍、霉迹等污染病害,以及老化腐蚀、折痕、断裂与破洞(图6~7)。隔水边框裱绫存在严重的断裂、折痕以及中度的污渍和霉迹病害;左侧裱边下部有印章,在后续修复时需要保留。包首上原装裱签条有轻度磨损、残缺,右侧裱边签条处字迹图章残缺严重,有旧补接笔,印泥走油,断裂磨损严重。后续修复中需要保留。

图5 天杆包首撕裂、残缺、腐蚀Fig.5 Tearing, breakage and corrosion on the coating of Tiangan

图6 天头处水渍、污迹Fig.6 Stains on Tiantou

图7 青天头腐蚀Fig.7 Corrosion on Tiantou

2 检测分析

2.1 仪器

日本Keyence公司VHX-5000型视频显微镜,将文物置于视频显微镜下,通过不同的放大倍数,观察文物的表面形貌;Bruker Tracer 5i便携式XRF,测试电压40 kV、电流20 mA,测试时间30 s,用于颜料分析。

2.2 材料分析

图8为画芯绢本于视频显微镜下50倍显微图,表明该件文物用绢组织结构紧密,为双绞丝绢。经过测量,纬线54根/cm,经线72根/cm。为此,拟在选择画芯补绢材料时,选用织法一致、密度相近的绢。

图8 画芯绢本显微图像Fig.8 Micrograph of the painting silk

图9为画芯旧补处显微图像,可以明显看出补绢的经纬线未与画芯相对,在修复时需要去除并重新修补。

图9 画芯旧补处显微图像Fig.9 Micrograph of the old restoration

图10为青天头腐蚀处放大100倍的显微图像。丝织品经纬线明显断裂变色,受损严重,需要进行替换。

图10 天头腐蚀处显微图像Fig.10 Micrograph of the corrosion on Tiantou

2.3 颜料分析

使用手持式XRF对画芯多处颜料进行了分析。图11和12为部分检测结果。整幅画主要使用了石青石绿,部分花卉处使用了铅白进行调色。由于保存环境影响,大部分铅白处有返铅现象。

图11 蓝色树叶处主要元素为CuFig.11 XRF result of the blue leaves

图12 荷花处主要元素为Pb和CuFig.12 XRF result of the lotus

2.4 其他

图13为画芯白色污迹处。肉眼初步观察疑为白色霉菌。经视频显微镜放大观察后排除了霉菌的可能。结合便携式XRF的测量结果,推测为不当修复所留下的浆糊。

图13 画芯白色污迹显微照片Fig.13 Micrograph of the white stains

3 保护修复工作原则

“凡经前辈品题者,尽皆拆去,故今遇府所藏,多无提识,其源委、授受、岁月、考定,邈不可求,为可恨耳”。南宋周密在其著作《齐东野语》中,深刻表达了因古物的信息缺失而痛心疾首的情绪。“最小干预原则”是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原则之一,即对于文物上的各种历史信息,应在修复中尽可能多地保留。

《杜甫诗意图》巨轴修复,遵循文物保护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多地保留书画原有的装裱及历史信息,对于无法保留的装裱部分考虑做局部的复制、替换处理,以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文物的全部价值。书画文物修复时所用的处理方法和修复材料也应满足具有可再操作性、安全性和最小干预原则。

基于上述原则,根据文物现状、病害及修复要求,设计修复方案如图14。

图14 修复方案Fig.14 Restoration plan

4 主要修复过程

4.1 表面清理

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材主要为丝织品和纸质,物质特性决定了两者都极易受到各种污渍侵扰。表面清理时主要采用干羊毛刷拂去表面浮尘,用利刀小心剔除沾附表面的较大固体污物。

4.2 清洗前处理

书画上的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常因胶质老化或因调胶比例原因,易产生剥落现象,因此清洗前需根据文物颜料保存状况作固色处理。本次修复中固色采用鹿胶液浓度逐步递进方式试验效果,从2%浓度开始尝试,最高采用浓度为6.7%的鹿胶对苔点做固色处理,先施胶一遍,干透后用棉签蘸清水擦拭,也可以用湿润后的宣纸按贴颜料层,观察是否掉色,如还有掉色现象可再次施胶直至颜色牢固。

4.3 裱件拆分

《杜甫诗意图》立轴的青天地位于立轴上下两端,所用裱料为云凤纹染青色花绫。双色裱历来多见青天头按置“惊燕”,原件则未见,也未见有粘贴旧痕。包首是保护画轴的第一道屏障,当画轴收卷后包首会完成对轴体的包裹,青天头则为第二道屏障。具备良好状态的包首和天头除了可以装饰以外,更对保护画芯起到重要作用。

此立轴包首及青天地遭大面积液体侵蚀,经纬结构破坏,与托纸呈分离残缺状态。基于上述现状,对青天地和包首拟运用相同材质、颜色进行复制和替换。既从根本上去除了继续劣化的隐患,又可在视觉上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圈框也称“玉池”,是指出现在立轴“多色裱”形制中,镶于画芯四周的同色裱料,位于画芯与天地头之间。《杜甫诗意图》轴圈框右侧边料的中上位置粘贴有旧签一枚,左侧边料下端钤印两方,上“叔平画鉴”下“虞山翁同龢印”(图15),依此据可判断画轴圈堂不会晚于钤印时期。圈框有少量污渍,一排贯穿蛀洞,因处于整个画轴中间位置,故材质保存状况良好。修复方案拟保留圈框,对圈框进行修复还原。

图15 钤印两方Fig.15 Two Seals

4.4 清洗

《杜甫诗意图》轴因年代久远,表面积有灰尘和污物,须进行清洗处理。清洗时将画芯正面向上,用纯净水淋数次,直至水色由黄变清,然后用毛巾吸干。

4.5 揭覆背纸和命纸

画芯在清洗完毕、揭取原裱件裱褙纸前需对画芯正面进行保护处理。即将画芯正面朝上置于红漆案上,刷上糊有稀糊的水油纸和宣纸作为保护层。在上画芯保护层之前,需要准备与易损颜料层大小相同的宣纸,对颜料层和糊有浆糊的水油纸进行隔离,结合施胶工序对颜料提供双重保护。然后,翻转画芯覆于案上排实,逐层揭除褙纸。原件命纸已与画芯多处空壳,无法保留。揭命纸需要非常仔细,万不可伤及画芯(图16)。

图16 揭覆褙纸Fig.16 Removing the mounting paper

4.6 修补画芯

由图8可见,此件作品画芯用绢经纬之细密异于寻常画卷。修补画芯采用织法及经纬丝粗细与原件基本一致、色泽相近的补绢,在画芯残缺处进行补缀。修补时做到经纬相对、洞口平合(图17)。

图17 补绢Fig.17 Mending with silk

4.7 托画芯

大尺寸绢本画芯的装裱收缩性强,在“上壁挣平”环节中容易产生收缩而导致破裂即“迸裂”现象。图18显示的纤维结构表明,原装裱的旧命纸为皮纸。原装裱采用皮纸托画芯,当初应当也是考虑到了如用宣纸托画芯可能会承受不了画芯干燥过程中的收缩力,产生崩裂的危险。皮纸的加入可以弥补宣纸更易伸缩变形的短板。以手工楮皮纸与手工宣纸做伸展对比实验为例:两种纸长度同设130 cm,充分潮水后宣纸可伸展至130.7 cm,而楮皮纸长度保持基本不变。

图18 命纸纤维分析图Fig.18 Fiber analysis of lining paper

本件文物修复时选用宣纸中的棉料扎花纸与薄型楮皮纸合托做成命纸,并用中国传统颜料依照画芯底色配色,将命纸染色晾干待用。调制稀糊涂刷画芯背面,上命纸排刷紧实,隐上助条。再次翻转画芯,正面向上,揭去保护层宣纸和水油纸。本次修复之前已有数次将楮皮纸融于中国书画修复体系的实践,从拉力度和平整度均取得满意效果。

4.8 全色和接笔

整幅画芯有大小破洞四十余处,其中画芯右下角靠边处有一个8.5 cm×4.5 cm破洞,有旧补,破洞不触及画意,只做全色处理即可。其余小破洞有几处画意残缺现象,对修补区域和隙缝处进行全色及少量画意连接。

4.9 镶画

对画芯、镶料进行裁切。把画芯和镶料做复原镶接,边料上的旧签复原,卷边,粘贴上下夹口纸。

4.10 顶条

选用厚薄适当的宣纸裁切宽度0.25 cm折条,对断裂和折痕处做顶条处理,避免断裂再次发生。顶条时需要细致观察,有些折痕后期会因画幅弯曲逐渐形成断裂,可通过侧光、灯光透视、卷曲等方法检查,不可遗漏任何的断痕、折痕(图19)。

图19 顶条Fig.19 Consolidating with paper strips

4.11 覆画

选用手工棉料单宣合托覆褙,晾干待用。上包首贴签条(外签条原用)后上覆褙排实,待晾干后潮润上墙挣平。

4.12 砑画和装画

在裱件背面用砑石进行砑光,使裱件紧实、柔顺、光滑,达到舒卷平伏状态(图20)。最后,安装天地杆(轴头原用)、穿绳、封头、系扎带,完成装裱修复工作。

图20 砑画Fig.20 Levelling on the back of painting

5 结 论

清王原祁《杜甫诗意图》轴整体长500 cm、宽117 cm,其中画芯长320 cm、宽91.5 cm,称之巨幅并不为过,在装裱修复中有固色、原裱料部分保留、防“迸裂”等多种修复难点。若修复不当,轻者所做工作前功尽弃,重者造成文物受损。本件文物修复的特点还在于最大可能地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通过替换原装裱的天地头,保留原隔水边框、签条和轴头,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原画及其原有装裱的历史信息。在修复工艺上,采用了棉料扎花纸和楮皮纸合托做成命纸,有效防止了大尺寸绢本画芯“迸裂”现象。本项书画装裱修复工作,通过准确合理的材料和技术应用,将风险降到了最低,恢复了文物原貌,有利于防止和延缓文物劣化,为文物长期保存、陈列和研究提供支持。相信本项文物修复案例对于其他大型卷轴类书画文物装裱修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致 谢:在本次修复过程中,得到上海博物馆书画修复研究室韩小滢、邵真、樊贤宏在摄影、图片、辅助工艺等方面的支持,以及丁忠明等老师在检测方面提供的帮助,于此一并感谢!

猜你喜欢
折痕颜料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基于高速公路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打翻了颜料瓶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折痕
双舱船
颜料抹在了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