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流通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基于回溯“十三五”视角

2020-11-27 21:39教授晁文博李尚容王微微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十三五流通服务业

李 丽 教授 晁文博 李尚容 王微微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48)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流通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体现了市场有效配置国内资源和运用国际资源的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标志。本文界定的流通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等在内的行业集合,数据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北京市统计局网站。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流通服务业发展现状

流通服务业增加值较“十二五”时期明显上升。较之“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有较大发展,其中餐饮住宿业增速最为显著,2015 年底增加值为397.59 亿元,2019 年底为540.4 亿元,增长了35.92%,年均增长达到了8.98%。批发零售业2015 年增加值为2352.34 亿元,2019年底达到了2856.9 亿元,增长了21.45%,年均增长5.3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15 年底增加值为983.87 亿元,而2019 年底增加值为1025.3 亿元,增长了4.21%,年均增长率1.05%。

流通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小幅增加,就业贡献率略有下降。“十三五”时期流通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较“十二五”时期有小幅增加,各个子行业的就业人数变化不大。批发零售业在2015 年底就业人数为72.86 万人,而2018 年底为72.13 万人,降低了1%;餐饮住宿业2015 年底就业人数36.1 万人,2018 年底为37.53 万人,增加了3.94%,总体变化不大;交通运输业2015 年到2017 年就业人数减少了0.12 万,变化不大。从就业贡献率来看,“十三五”时期各个子行业的就业贡献率比十二五略有下降趋势,其中批发、零售业降幅最为明显,但批发零售业的就业贡献率最高,餐饮住宿业最低。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加但增速放缓。自2011年起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7222.2 亿元增长到2019 年的12270.1 亿元,增加了69.9%,其中“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10.79%,而2016 年到2019 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仅为3.83%,较之“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下降了6.96%。

零售业和餐饮业的连锁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连锁经营不仅有助于降低经营费用,而且有助于提高连锁企业的竞争实力,扩大经营规模。2016 年底零售业连锁总店、门店总数和商品销售总额分别为156 个、7732 个和2896.51 亿元,而2018 年底连锁总店、门店总数和商品销售总额分别增加到了180 个、9862 个和3356.226 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13.8%和7.9%。同连锁零售业一样,连锁餐饮业发展同样显著,2016 年底到2018 年底连锁餐饮业总店数增加了7 个,门店总数增加了890 个,餐位数增加了5.47 万个,营业额增加了124.72 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3%、9.4%、4.8%和18.8%。

网上零售发展迅猛。网上零售总额自2015 年底的4650.66 亿元增长到了2018 年底的7294.09 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3.34%、29.45%、6.9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总额从3788.79 亿元增加到了5211.88 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1.55%、21.83%、1.22%。总的来说,北京市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流通服务业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2015 年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总数由136 个减少到2018 年的94 个,商品交易市场总摊位数从2015 年的101729 个减少到67919 个。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通过不断优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北京的交通、城市环境和人口就业压力,对非首都功能疏解贡献巨大。

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明显。第一,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转移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2016 年的11005.1亿元增长到了2019 年的12270.1 亿元,但增速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服务性消费总额从2016 年的8921.1 亿元增长到了2019 年的15048.8 亿元且各年增速明显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消费趋势看“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商品性消费增长放缓,服务性消费发展迅速,消费结构从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转变。第二,居民消费服务更加便利。据北京市商务局统计,2017年北京市共建设提升蔬菜零售、便利店、餐饮等基本便民商业网点1210 个;2018 年北京市基本便民商业网点的城区社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19年共建设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1190 个,其中蔬菜零售213 个,便利店610 个,餐饮132 个,网点建设不断精准化,确保便民商业网点的配置标准分街道、分社区和分业态落实到位,优先补建缺口大的区域。北京市将服务许可监管模式运用到创新便利店上,全力支持和鼓励连锁便利店兼顾代收代缴、早餐、蔬菜零售等服务,构建及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务功能。第三,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十三五”时期北京市人均消费支出结构逐渐优化,2016 ~2018 年人均食品烟酒占比从22.12%下降到20.81%,衣着占比从7.39%下降到5.61%,居住占比从31.54%上涨到了36.4%,生活用品及服务占比从6.4%下降到6.12%,交通和通讯占比从13.68%下降至12.3%,教育文化和娱乐占比下降了0.76%,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占比从6.79%上涨到8.45%。可以说,“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在不断优化,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流通服务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阶段。“十三五”期间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北京市部分流通领域的服务正在向数字化转型。2019年底阿里巴巴北京总部正式启动建设,支付宝、钉钉、饿了么等核心业务全部落地北京,为首都迈向全面数字化提供强力支撑。北京百川归海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首个提出“数字化物流”的专业第四方物流现代服务机构。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流通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突出。第一,北京农村发展电商的硬件基础设施薄弱。《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提出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应用电子商务等,但农村基础设施决定了农村的发展。如怀柔区一些偏远农村的网络覆盖率还没有得到改善、网络不稳定降低了农村电商的经营效率。第二,电子商务中网购投诉增加,缺少网络监管。“十三五”时期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但随之而来的网络投诉数量与日增多。《2019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显示,北京市投诉比例为6.74%,居全国第五,2017 年北京排第三,2018年北京排第四,我国发达地区电子商务发展虽然迅猛,但缺少监管机构导致网购投诉数量居高不下。第三,相关法律及支撑体系构建尚未完善。2018 年8 月我国通过了第一部《电子商务法》并于2019 年1 月1 日起正式施行,2019 年出台了《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寄递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暂行)》,形成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新格局。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作为首都,要减少网购投诉需要更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规范其发展。

生活性流通服务业空间分布不合理。2019 年5 月北京生活服务业网点电子地图正式上线,汇集生活服务业网点信息,其中餐饮服务、购物服务、生活服务、体育休闲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五大类102 个小类的27.4 万条网点信息都在“北京生活”APP 上呈现,包含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店、快递等。虽然北京商业布局呈现社区化,但在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上郊区和城区差距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流通服务业在空间上集中在中心城区。

实体流通服务业发展乏力。2016 年到2019 年,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年增加值均呈递增趋势,但占GDP 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说明实体流通服务业发展乏力。一是由于电子商务特别是网上零售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实体流通服务业冲击较大,其中“80 后”是我国网络消费的主体,“90 后”日渐活跃,而在“京津冀”地区“70 后”网购比例也逐年上升。二是因为经营成本增加,门店租金和人力成本是主要原因。随着要素价格的增加,流通服务业同样面临着水电费、劳动力成本、房租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

北京城区内部以及与京津冀的物流规划融合问题比较突出。2018 年4 月,国务院做出《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开启雄安建设之路;为疏解非首都功能,2019 年1月北京市政府正式搬迁至通州。以往的《北京市物流规划》把六环以内做为整体进行规划,现在有必要将规划范围调整为核心区、城市副中心、京津冀等,在京津冀中重点考虑北京与雄安的关系问题。在考虑北京副中心的物流发展规划时,也要协同考虑北三县的物流规划问题。

流通服务业人才缺乏。流通服务业人才需求量大,但专业化的人才却相对缺乏。其中,高校开设涉及现代流通相关专业的主要是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物联网专业2011 年才开始招生。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中职注重培养胜任电商平台操作的一线岗位基层及中等技能型人才,本科注重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掌握数据化运营技术,具有初步实践能力的中层零售运营、管理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是造成市场上复合型人才缺失的关键,难以满足流通服务业对人才复合型、多样化的需求。

北京市流通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保障流通服务业发展。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线下实体流通企业和线上电子商务的良性健康发展。推进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重点领域标准制定和修订,加快制定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标准,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法,及时修订和废止不适应流通发展实际的法律和政策性文件。

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便利化发展。北京市应该鼓励发展各种新型业态,增加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提升商贸服务质量和效率,支持和保障电子商务的有序发展,促进全渠道流通,解决民生问题。大力发展北京郊区流通服务业,平衡流通服务业城乡分布,构筑起城市与农村双向互通的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消除城乡流通服务业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形成既有利于提升北京市区集聚和辐射功能,又有利于加快郊区流通服务业发展,全市城乡繁荣繁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实现流通服务业的均衡和一体化发展,实现居民消费的便利化。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偏远乡镇的网络建设工作,为农村提供全覆盖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服务,争取实现每村每户都有网络,引导农村流通企业完善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系统,不断提升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效率,助力“互联网+”与农村经济深度融合。

通过跨境电子商务等推进流通企业国际化。北京市应该稳步提升流通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渗透、加速融合的特点,鼓励与支持流通服务业走出去,通过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载体,发挥首都流通媒介全球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功能,实现跨国经营与服务,同时促使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流动顺畅,基本形成内外贸一体化的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体系,提高流通服务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流通服务业国际化。

注重培养流通专业人才。北京应该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基础,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快培养流通服务业多层次专业人才:一是加大高校专、本、硕、博各个层次流通类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为流通企业尽可能多地输送专业人才。二是加强高校流通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又掌握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能够胜任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新零售等现代流通企业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整合国内外产学研资源培养流通人才。将流通企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分批分类送入高校和培训机构甚至国外深造培训,也可以通过线上教育进行网上远程培训。四是加强与境外流通相关组织机构合作,为流通领域从业人员取得境外执业资格提供条件。

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智慧化发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在流通服务业的应用已经起到了改变行业面貌、重构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大作用。“互联网+”时代,流通服务业互联网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相互对接乃至融合发展将成为下一步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必然趋势。北京应该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应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等现代流通技术,强化现代科技对流通服务业的引领、推动作用,使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成为主要的流通方式。

猜你喜欢
十三五流通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