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君
(青州市畜牧发展服务中心山东潍坊 262500)
猪鼻支原体是正常猪鼻腔内寄生菌,也是猪支原体肺炎最常见的继发菌。本菌和猪肺炎支原体同时存在于鼻腔和肺病变组织中,两者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给猪肺炎支原体的分离造成困难。目前研究发现猪鼻支原体可引起人类细胞的恶性转变,导致癌症发生,已有报道在人的胃癌中分离到了猪鼻支原体。所以养殖场应该尽可能预防和控制本病发生,减少对人类和猪群的危害。
猪鼻支原体是猪体内首次被分离的支原体,菌体呈多形性,但猪肺炎支原体所具有的两级杆菌状、灯泡状、车轮状则罕见。猪鼻支原体的营养要求比猪肺炎支原体低,在培养基中容易生长,繁殖也较快。在PPLO 肉汤中加入13%~15%的健康猪血清和10%的酵母浸出液有利于生长发育,实验室适应株在37℃的条件下24h左右就能生长至对数期。在液体培养基内,特别是培养基的上半部,通常产生轻微的混浊,有细微的沉淀。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需要2~3d,菌落直径为0.5~1mm,呈现典型的“荷包蛋”样形态。猪鼻支原体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使培养基的pH 下降,但不能利用精氨酸和水解尿素,不吸附红细胞。
猪鼻支原体感染导致的多发生性浆膜炎一般多发生在3~10周龄的小猪,有时幼猪也偶尔发生,许多感染猪并不表现临床症状。猪鼻支原体主要是通过在哺乳舍或生长圈内的母猪或大猪经呼吸道途径和直接接触传染给小猪,据报道10%左右母猪的鼻腔及鼻窦分泌物中和30%~40%断奶猪的鼻腔分泌物中能分离到这种支原体,也常见于屠宰猪的病肺中。在猪场一旦有一头猪发生猪鼻支原体感染,很快就会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给其他猪。
多发性浆膜炎主要对3~10 周龄的保育猪产生危害,猪成年以后很少发病,只有偶然个例。一般临床上表现为体表被毛凌乱无光泽,感染4d 左右体温增高,但不会高于40.6℃,发病时间长短不一,缺乏规律性,有些5~6d 就基本平息,然而几天之后再次复发。病猪的食欲下降较快,严重者几乎不食。许多病猪在首次被感染时出现过度伸展动作,这是试图减轻多发性浆膜炎造成的刺激。关节炎还可能波及其他关节,最常受侵害的是跗关节、膝关节、腕关节和肩关节,偶尔寰枕关节也受侵害,若发生病猪将头转向一侧或向后仰,这个动作和一侧性中耳感染的姿态相仿。
本病有急性发作症候期,表现为病猪被毛凌乱无光泽,体温升高至38~40℃,精神状态低迷,采食量快速降低,喜卧不喜动,强行驱赶可见行动迟缓,肢蹄不愿意着地,关节处明显肿胀。病猪有腹痛症状,触之鸣叫,常常卧地蜷缩,用力呼吸,有外源声音便表现的非常紧张。急性期时间长短和发作程度取决于感染状况,不同个体间区别较大。感染后10~14d,以上情况逐渐减弱,只有肢蹄关节部位依然有明显肿胀且病猪行动依然困难。
疾病的亚急性期间,主要病变为关节炎,虽然发病后2~3 个月跛行和关节肿胀可能不严重了,但有些猪6 个月以后仍跛行。病变主要为浆液纤维素性及脓性纤维素性心包炎、胸膜炎和程度较轻的腹膜炎,关节的急性病变表现为滑膜肿胀、充血和滑液中血液和血清量增加。
组织病理变化为:浆膜厚度升高,所包裹组织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一些中性粒细胞浸润现象,浆膜表面出现脓性纤维素性渗出物等。
猪鼻支原体感染可根据猪的年龄阶段以及主要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进行诊断,若保育猪有浆液纤维素性或脓性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发生时预示着猪鼻支原体感染。用于诊断的保育猪要处于病症急性期时进行剖杀,否则分离病原菌的可能性就会大为降低。
由于本菌与肺炎支原体、溶神经支原体等有一定的血清学交叉反应,因此诊断中很少应用血清学方法。
体外环境下泰乐菌素或林可霉素对猪鼻支原体的抑制作用极为明显,但在体内效果并不太好,有可能是炎症本身让药物无法作用至相关部位,或是炎症本身长期存在造成的。在群体的基础上应用泰乐菌素或林可霉素治疗可能有益。目前,还没有理想的疫苗,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减少应激因素和其他疾病的感染有利于减少本病的发生。
1)当猪出现浆液纤维素性到纤维素性及脓性多发性浆膜炎的肉眼病变时,常预示着猪鼻支原体感染,但应注意嗜血杆菌也引起猪的急性多发性浆膜炎。两者的临床表现略有区别:嗜血杆菌性多发性浆膜炎的体温升高较明显,经常达41.1~41.7℃;渗出物在颜色上比猪鼻腔支原体引起的要白些,稍干燥并分层;嗜血杆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猪鼻支原体也稍高。区分它们的唯一可靠方法仍是依靠分离病原。
2)在治疗上,用抗生素的效果通常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自然状态下的感染多呈慢性经过以及炎症反应的长期存在。
3)预防本病的重点应放在对促使猪鼻支原体感染发生的卫生条件的控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