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薇,刘 洁
(华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新规划和旧规划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无论是重新建造还是拆迁安置都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城中村的房屋布局密度大;恶劣的卫生条件;基本公共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可是如果要想对城中村进行彻底的拆除或者重建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成本,这不利于保护周边旧城区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因此对其进行改造升级,亟待研究解决。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在重建过程中,为了降低建造成本,城市建造绕过了这些村庄集中区,形成了一种城市把农村包围起来的形式。城中村是就是指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基于过去的规划理念,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1]。参考了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很多城市呈现放射性、摊大饼式的空间特征,由此而产生的城中村问题表现在多个层面的复杂性,对于城中村的改造将不仅仅是城市建设实体重建的过程,也是产业经济、人口结构、组织管理、社区文化等发生解构、重组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更新一直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尤其是城市中村改造。当前,城中村自身存在的各种弊端越来越明显,对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根据资料数据显示 :在东部地区,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经济发达地区最为明显。大都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几十倍流动人口的涌入。如深圳于1992年实行了“农村城市化”政策,原村民开始打破1980年制定的“不高于3层的私人楼层”标准,前后进行了两轮大规模的私人房屋拆迁改造,在原有本来就不算大的宅基地情况下,农村私宅不断加高,向空中扩张,从而服务更多的流动人口,由3层半发展到7、8层,甚至10层以上,形成了今天治安差、环境脏、道路拥挤的“城中村”,到1997年,非住宅建设占私人住宅总数的35%[2]。参考“城中村”改造的理论框架及案例研究,发现发达城市城市化速度远高于一般地区,深圳特区的“城中村”问题远比一般城市突出。所以,一个“城中村”要不要改造,不仅要看其物质环境状况,更要考虑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当地的房地产市场形势、经济结构及人口构成。如西安市,在城市的第六区有292个古老的村庄,其中187个被高层包围。在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实施前,共有“城中村”170个,占地191 km2,通过以上的数据资料可以了解到我国的城中村的数量仍然较多[5]。
当前城中村改造最大的问题在于忽视文化传承。例如,位于客家地区的城中村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客家文化,其语言、饮食、民居和社会交往中具有广府文化的特征[6],居民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然而,由于城市的发展,深圳村落的文化环境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原住居民对于城中村文化也存在着心理上的失衡和失落。
城中村是在过去的规划理念下规划建设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情况,部分城中村建筑属于私自建设,缺乏相应的规划,从而导致了城中村的房屋布局存在着密度大、质量差、违章建筑多等情况。例如,各种“握手楼”“贴面楼”“接吻楼”的存在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城中村内的建筑大都比较老旧,其配套的基础设施通常也很落后,电力线路老化严重,建设极不规范,居民随意拉线铺管,留下不少安全隐患。道路杂乱且狭窄,交通不便。此外,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城中村原有的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生活需求。
城中村房屋违建数量过多,道路复杂,天网系统无法有效覆盖城中村范围,监控盲点多,而且城中村的房租会相对便宜,导致该地区人员结构复杂,治安有一定的疏漏。
文化传承城市文化“源”于旧城,只有文化之“源”不断,才有文化江河再流,才会有城市的特色美丽的显现。所以,研究应立足于文化传承提出城中村改造策略,将一贯城中村的改造视角从土地经济效益、城市空间扩展方面提升到村落文化的视角,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开拓城中村改造的新方法。现阶段的改造过程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忽视了文化传承,本文强调现阶段城中村改造应该更多关注于村落文化的传承,厘清城中村的历史文化特征,对于城中村的改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结合历史和文化的元素,判断它们的价值,改造后的城中村应能够延续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以及原住民的归属感[7]。
针对当前城中村改造情况,提出了一种微改造的应变策略。 微改造不同于拆除重建,也不同于“穿衣戴帽”式的表面重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难题。在重建时,应尽可能就地重建,以减少拆迁时的时间、金钱、成本和政策障碍,然后对周边地区进行滚动式改造,在建筑改造方面,不应该一刀切的彻底拆除重建,而是要对一些小地方进行合理改造,达到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4]。
针对城中村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的社会问题,这些设施的改造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对城中村电力、供水、取暖、排水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在道路改造方面,设置交通线,形成正规的交通秩序,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针对城中村建筑中杂乱无章、老旧建筑、高危建筑等进行改造,通过拆除违建、强化老旧房屋的外墙等措施对建筑进行翻新。
改造的规划决策需要公众积极参与,让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到更新改造项目中,充分考虑居民的意愿。不同于政府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领导,社区的管理和建设是以人为本,有助于鼓励社区和人民的独立参与,发挥文化资源的优势,社区文化不仅仅要沉淀,还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适当的创新,并运用到城中村改造中,在提高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有助于刺激城中村的活力[3]。参考了广州城中村问题及改造对策研究,作者提出城中村是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问题。由于城中村的管理体制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不适应,综合管理的不当,再加之利益的驱动,导致城中村的规划、建设、管理长期处于混乱无序和低水平状态。所以,从社区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其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社区道路交通改造和重构社区功能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更新对策,以期为社区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走入新常态,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城中村改造建设的合理性,对于具有文化保护和传承价值的文化遗产城中村而言,采用微改造设计策略,有着更多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更加注重循序渐进、城市修复和旧城保护。此外,文化传承在城中村更新的策略仍需继续深入研究,不能仅仅拘泥于地域符号地堆积,应该深入挖掘文化特色,并应用到旧城更新中去,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