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清楚地记得,1981年的秋天,一辆旧火车沿着海岸从九龙开往罗湖。那时,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亚洲政治与经济。我们听说中国已经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深圳离香港最近,就在罗湖口岸的另一侧。这也成为我们大学研讨会的一个话题,在社会主义背景下,中国真的能发展如同市场经济实验室的经济特区吗?我决定去弄清楚。一个周末,我和同学一起去了罗湖,当时通关用了好几个小时,我们发现一个小渔村,那里有可爱的小广场,有房子和商店,水牛还被用来耕田。
几年后,我成了一名律师,在香港和北京工作。乘坐同一列火车,通过一些手续入境到深圳,我发现自己来到了亚洲增长最快的工业制造中心。我与几位中国律师共同讨论一个投资项目。他们问我是否可以分享一些香港的土地法文件,以及我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是否可以提供一些意见,因为他们正忙着为深圳起草新的土地法提供建议。这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制定提供了借鉴。
进入21世纪后,我乘坐高铁前往深圳,只出示香港的身份证就通过了。突然间,我迷失在摩天大楼之中,感觉纽约似乎都变小了。这里已经成为一座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机器人、互联网、电信、大数据和金融等技术都处于前沿。
欢迎来到2020年!在短短四十年的时间里,深圳从一个闭塞的小渔村变成了一座现代大都市,超越了世界上大多数城市。这得益于中国政府采取的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一系列政策。
2020年10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他向已故革命元老邓小平的雕像敬献花篮,表达了最深切的敬意。邓小平的雕像是中国开放政策的象征,也是对他将深圳建成中国经济特区的纪念。经济特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经济特区点缀在沿海地区,战略位置上,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珠海与澳门隔海相望,深圳与香港隔海相望;汕头靠近香港;20世纪80年代末,海南岛也被宣布为经济特区。中央政府指定这些具有开拓性的沿海地区作为市场经济的实验室,以测试如何将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今天成功的混合经济模式。
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证明,邓小平在80年代率先推行的经济特区改革非常成功。经济特区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验室和充满活力的工业中心。更重要的是,这些经济特区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点和融合点。随着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跨境投资,经济特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发展模式,更代表了两种体系的融合。
针对有人认为这些经济特区是“资本主义”的观点,邓小平反驳说,它们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特区由中央政府管理,共产党员干部监督并指导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且无论称其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名字都无关紧要。关键在于,实施的政策能带来成果。邓小平一方面大胆推行改革,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人走过这条路,所以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勇敢地走过未知,不能后退。但在走每一步时,必须确定这是正确的一步,把重量压在石头上之前,先摸摸石头确保安全。在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创业自由结合起来的过程中,邓小平鼓励要“两手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中国发展的适当阶段解决具体的经济需要和问题。事实证明,开放中国经济是在务实的框架下进行的成功的改革。
在抵达深圳,纪念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前,习近平主席视察了广东省,考察新兴产业的进展情况。包括香港、澳门、深圳和广东沿海地区在内的城市群组成大湾区,成为高科技、通信、人工智能、技术装配、制造以及金融领域的新焦点。深圳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象征。习主席的访问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是开放的。他驳斥了中国在未来“脱钩”和“反全球化”的观点,表示无论其他国家做什么,中方仍将继续欢迎外国投资。中国将继续对外开放,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