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军
新疆送变电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网物资供应链价值创造呈现出各种新的形态。从外部看,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组织模式网络化等革新推动产业不断升级;从内部看,采购策略一体化、业务专业化、设施机械化、标准绿色化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价值创造的重心逐步从梳理内部管理流程、实现横向贯通转变为向两端延伸,通过发挥电网企业作为供应链核心节点的优势,引导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逐步实现需求、设计、制造、仓储、运输、试验等环节信息的畅通;用信息化、机械化提升仓储效率,用社会化物流与自有配送相结合的方式壮大配送能力;创新担保、抵押等支付方式,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由于电力企业对采购工作管理要求高,采购流程长,从而导致物资供应及时性较差,甚至耽误机组检修,影响了电力生产安全。
电力企业物资的采购存在“一物多采”,即一种物资根据某个检修项目的安排进行采购,采购的数量亦仅限于该检修项目。其他检修项目需要采购同样的物资时再重新办理采购。重复采购项目较多不仅无法形成采购规模优势,还存在管理风险[1]。
现阶段,电力企业的物资采购供需双方的关系是一次性、短期的合作关系,未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供应商对维系供需双方长期关系缺乏动力,为了中标一味地压低供货价格,造成物资质量和各种技术要求无法得到满足。
电力企业出于生产成本的考虑,提出“零库存”的管理要求,但是企业往往将仓库没有存货作为“零库存”的标准。对“零库存”的片面理解容易造成企业的重复采购、低效采购。
供应链管理包括:拉动式及推动式两种管理方法。以往生产中使用的为推动式管理方法,经不同方法、渠道将产品传输于客户端。然后通过电力企业结合年度计划于生产中合理分配物资,满足下游的实际需求。近年来,电力企业方面多使用现代化拉动式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实行批量采购明确管理的重点,这时不但可改变供应链管理运营模式,将实际需求化作动力,促进电力企业的运营,同时尽可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将管理工作贯穿于各个环节中。电力企业物资管理过程中,能通过协同计划管理模式管理,主要对物资预测、采购,并且在早期申报,结合实际需求编制相应的采购方案,按照批量方法采购、编制相应的采购申报计划表,进而严格控制企业库存总量,维护企业实际运营的成本[2]。
供应链管理模式应用于运输、搬运及货物流通等领域中,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电力物资管理期间需严格控制物流时间。据市场数据统计可见,发现经生产——销售的时间为3个月左右,这个过程生产占用时间有限,较多时间花费在运输、分销,以及仓储等方面。当前,为减少产品制造时间无法适应市场,因此建议进行供应链管理缩短物资供应时间,有效维护企业经济效益。物资采购经需求预测——采购方案、方案制定——采购物资审批——审批采购,时间在2周左右。如果实行大批量采购时间约为4周,如果通过单个方法采购花费时间约40天,由此说明,通过供应链管理模式物资管理利于减少物资时间、加强管理工作效率,并且利于更好的顺应市场的发展、加强企业间的良性竞争。
绿色供应链管理将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等观点融入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部部门的沟通,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过程中减少环境影响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从而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做好供应商寻源,为实现采购的集约、高效打下好基础。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基于《招标投标法》的限制,无法自行确认战略供应商,无法缩小供应商范围,管理工作量大,造成供应商的评估、分析、选择不到位,很多管理水平差、质量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的供应商就这样被选进来了。做好供应商寻源是国有企业物资管理下一步提升的价值洼地[3]。
做好供应商绩效评价,有助于供应商管理形成闭环。传统的供应商管理仅是由归口部门自行负责,难以保证供应商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设计、基建、生产等部门纳入供应商管理的主体范围,充分考虑设备的质量水平,提升质量水平在供应商绩效考核中的权重。通过统筹各单位评价,提升评价的科学性。统筹制定供应商考核KPI,统一物资料号和供应商编码,及时有效地指导招标工作,形成闭环。
供应链各个环节紧紧相扣,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整体质量下滑。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供应链中的多方面进行掌控。智能化管理对产品质量至关重要,依据产品服务化理念创建的服务供应链,促进企业把精力集中到资本投入、采购、物流、生产等多个环节中;而应用客户需求模式可以对客户进行充分了解。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开展商品流动、客户需求变化以及产品增值服务等方面的研究,与客户之间建立起快速敏捷的关系,整个供应链价值体系能够多维度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模式被应用于电力物资中,如此一来有效减少投入资金、维护企业方面经济效益的同时,有助于确保物资管理工作质量,促使电力企业方面稳定正常运营、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