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红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山东潍坊 262200)
部分鸡只养殖场没有注重养殖环境的卫生以及鸡舍内的空气质量,导致鸡舍内氨气浓度过高,空气刺鼻,空气质量极差的情况。过高浓度的氨气会对鸡只呼吸道造成刺激,导致破坏鸡只呼吸道的防御能力,最终使得鸡易遭受环境中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而导致鸡群呼吸道疾病的暴发[1]。同时饲养密度过大也是导致鸡舍中氨气和其他有毒有害气体超标的原因之一,要注意鸡只养殖的密度。
许多个体养殖户在鸡只的养殖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一发现鸡只出现疾病的症状就大面积大量地使用抗生素,这样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从而导致鸡只机体内耐药菌株越来越多,进而造成养殖场中鸡只并发性以及继发性的疾病越来越多,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均出现下降的情况,呼吸道疾病的防治也受到影响[2]。
养殖温度长期过低会导致鸡只呼吸道黏膜屏障受到破坏。由此可见,首先就是要保障养殖过程中鸡舍内的温度情况,同时还要提高鸡只的抗寒能力,这是控制鸡只呼吸道疾病的关键。鸡舍内湿度过低会造成鸡舍过度干燥,干燥的鸡舍环境会导致尘埃过多,尘埃会刺激鸡只的呼吸道黏膜造成黏膜功能受损,进而导致鸡只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下降,为各种致病菌在鸡呼吸道的定殖带来帮助。
鸡只的气囊没有防御性结构,只要鸡只呼吸系统的某一部分受病原菌的感染,就能通过气囊深入到胸和腹腔中导致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当鸡只养殖过程中出现甩鼻、咳嗽、呼噜、呼吸困难、鼻腔黏膜出血等症状时,这些都是家禽呼吸道疾病的典型症状,一旦发现,一定要尽早治疗[3]。
鸡的养殖过程首先要做好雏鸡的饲养,良好的育雏管理才能有效地提高鸡只生产性能。大部分鸡只规模化养殖场会选择在春季开始鸡只的育雏工作,但是由于初春季节的气候温度变化较大,同时雏鸡的被毛较为稀薄,其机体保温调节的功能也发育不够全面,这种情况会导致雏鸡的大量死亡。为了科学有效的防止雏鸡早期死亡,以及后期饲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鸡只对于温度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因此养殖肉鸡一定要提供给鸡群适宜温度,同时也要注意鸡舍的温度要保持衡定,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温度不能忽高忽低,易造成疾病出现。刚开始育雏的温度保持到33~35℃,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温度指标。一般3d降1℃,冬季时间可以长一点,直至降到22℃左右[1],具体的温度还是要根据鸡群的情况来调整,数据只是一个参考。
鸡只养殖过程中整体来说湿度对鸡群的影响没有温度那么直接,以及危害没有温度那么大。但是温度和湿度是相辅相成的,湿度的大小会影响鸡群对温度的需求。如果湿度过高或者过低所造成的影响也是突出的。建议第一周的湿度控制在65%~70%,第二周在60%~65%,第三周在55%~60%,之后稳定在55%就可以。
鸡舍湿度过高,利于各种细菌及病原微生物繁殖,加速各种疾病发生发展。夏季还不利于散热,发生热应激等。如果湿度过高可以通过升温、通风来调整舍内湿度,育雏期间通风一定要注意温度的恒定。湿度过低,会造成鸡舍内干燥、粉尘增多,容易引起鸡群发生呼吸道病、大肠杆菌等。在干燥的环境中还容易使鸡群脱水,影响鸡群正常的新陈代谢。如果在育雏期间湿度过低还会引起雏鸡痛风的发生。如果湿度过低可以通过喷雾消毒、带鸡消毒、鸡舍地面墙壁洒水等方式增加湿度。
不同饲养方式其饲养密度也是不一样的。笼养育雏30~40 羽/m2左右,平养20~30 羽/m2左右,时时观察鸡群,及时调整饲养密度,密度过大会增加雏鸡白痢、大杆、腺肌胃炎以及啄肛啄羽发生几率,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即便是人工加温也要及时调整密度,这样能够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以及传播速度。
鸡只养殖过程中疾病或预防过程用药量过大以及饲喂药物在鸡只饲料中混合不均匀都会导致鸡只出现药物中毒的情况,所以预防和治疗养殖场鸡只疾病的时候,要注意按剂量规范饲喂。同时抗生素等药物的滥用也会导致病菌等产生耐药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