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成栋,吴清洲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 山东临沂 277700)
猪链球菌病是困扰养猪业的重要细菌病之一,感染猪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影响,生产性能下降,每年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损失[1]。该病还能传染给人类,导致人发病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所以,对本病的防控还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本病的病原为链球菌,其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排列成链状或成对。有时也可见其单独存在。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能够在鲜血平板中生长,其生长后会在培养基上形成两种溶血,即α 溶血和β 溶血,出现α 溶血的病原菌具有相对较弱的致病力,出现β 溶血的病原菌的致病力较强。其可以形成荚膜,但通常不会形成芽孢,也没有鞭毛。链球菌有35 个荚膜血清型,即1~34 型和同时含有1 型和2 型抗原的1/2 型[2]。
本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是在夏秋季节多发,也就是在每年的5~11 月份发病严重。其多呈地方流行性,在一些老疫区常呈散发性。传染源为发病猪以及带菌猪和其他带菌、发病的动物,甚至是人都可以传播本病。本病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和受到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进行感染。尤其是在卫生条件不好的猪舍以及温湿度控制不好的猪舍中容易发病。易感动物为猪和其他动物以及人,任何日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断奶到16 周龄的猪发病率最高,尤其是4~12 周龄的猪。
猪感染链球菌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几种,分别是脑膜脑炎型、败血症型、关节炎型和淋巴结型。
本类型的症状多发于仔猪,主要原因是仔猪的免疫力较差,而且在断奶后不能获得母源抗体。断奶也会造成一定的应激,如果环境条件较差,就会导致感染率急速上升。仔猪发病后体温会迅速升高至42℃左右,仔猪便秘,食欲下降,而后逐渐出现行走、站立不稳,甚至瘫痪倒地。病程通常为3~5d,有的仔猪免疫力较差,可能会在1~2d 就出现死亡。
本型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可以达到41℃左右。病猪逐渐出现食欲下降,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出现斑块或发绀情况,尤其是在四肢、耳部以及肚子上。病猪在出现症状后迅速开始死亡。
关节炎型猪链球菌病主要出现在刚出生以及出生一周之内的仔猪身上[3]。发病仔猪表现为关节肿大,行走不稳,疼痛,有的病猪不愿站立。体温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食欲有所下降。本型的病猪一般是由于受到母猪的传染而感染的。
本型病猪表现为身体多部位的淋巴结出现肿大,尤其是在脖子和耳部的淋巴结肿大严重,这些肿大的淋巴结变的坚硬,触碰时病猪表现为疼痛。病程稍长,这些部位便会化脓。这种类型的病猪通常不出现死亡,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进食。
病变主要在脑部,表现为脑膜的充血和出血,有的病猪脑内积液增多。有的病猪在胸腔和腹腔内有纤维素性物质沉淀。
病变可见内脏器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和出血,特别是肝脏和脾脏表现最为明显。周身淋巴结出现肿大,耳部、四肢等部位出现紫红色,还有点状出血。
病变见于关节肿大,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的变化明显。切开关节腔,可见内液增多。
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和出血。
本病的预防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由于本病原菌具有多种血清型,在接种疫苗时应选用多价苗。仔猪通常在25d左右进行首次免疫,在首免后的25d 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免疫的量为每头猪2mL。妊娠母猪在产前和产后的1 月时间各进行一次免疫,免疫的量为每头猪3mL。猪场要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扫和消毒,减少周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对病猪的威胁。要给猪群提供良好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在养殖过程中要避免各种尖锐物质对猪的损伤,防止猪因受伤而形成伤口。猪舍应当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
脑膜炎型的病猪采用磺胺类抗生素或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天用药2 次,以30mg 的规格应用。对败血症型的用药方案也相似,在用药的同时还可以添加抗坏血酸片。有神经症状的仔猪可以应用柴胡配合氯丙嗪进行注射,对发热严重的猪可以应用氨基比林。关节炎型的病猪应用地塞米松和青链霉素进行注射。淋巴结型病猪是在肿大部位涂抹鱼石脂软膏,而后应用手术切开排出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