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资跨国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困局

2020-11-27 10:54王雪艳编辑王亚亚
中国外汇 2020年4期
关键词:币种外币汇率

文/王雪艳 编辑/王亚亚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更趋于双向波动。与此同时,我国涉外经济规模稳步提升,跨境资金流动频繁,企业涉外收支及银行结售汇规模日益扩大。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急剧增加。有效管理好汇率风险,成为当前决定中资跨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中资跨国企业的汇率管理难题

一是企业集团的分/子公司众多,涉及币种多,导致集中管理难。随着近年来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企业集团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规模快速扩大。由于跨国企业集团内部不同业务分别由不同的子公司负责,各成员单位独立核算、自主收/付汇,所以很多企业形成了出口大量结汇,而外汇支出又大量购汇的局面,相应增加了企业整体汇兑成本及结算费用。此外,很多跨国企业由于是全球布局,海外业务涉及的币种繁多。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明显增加,不但涉及的币种繁多,外汇资金余缺不均,而且很多币种使用范围小,互相之间无法自由兑换。这种业务特征和资金分布特点,使得中资跨国企业集团的外汇资产和负债,具有明显的离散性和多币种性,难以建立起统一的汇率风险管理平台。

二是汇率风险敞口识别难、计量难。我国企业在分析和测算汇率风险敞口时,往往以历史数据为依据,且通常只是将不同外币形成的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简单轧差,作为汇率风险敞口,并没有认真分析出现的敞口是经营活动产生的货币错配还是投融资活动产生的货币错配。经营活动产生的错配一般发生频率高、涉及币种多,但相对容易计量;而投融资活动产生的货币错配则金额大、不确定性高,往往难以预测。如果不能对二者做出区分则很难准确计量汇率风险敞口。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还是通过简单的报表数据统计计算汇率风险敞口,鲜有使用现代化模型工具的。此外,单一业务模式的企业,其汇率风险相对容易识别和计量,而集团型企业的汇率风险是由各成员单位及各业务类别共同形成的,整体风险敞口不能简单累加,需进行统筹分析和评估,所以,其风险识别和计量难度明显加大。

三是事前防范不够、全过程管理流于形式。谈到汇率风险防范,通常想到的是利用外汇市场金融产品来实现。目前绝大多数跨国企业也都已经在使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操作,以降低汇兑损失,防范汇率风险。而实际上,只有在风险尚未出现时采取的措施才是事前防范,针对已经形成的外汇风险敞口进行的金融产品交易,严格来说,都是对汇率风险的转嫁和补救措施,而不是防范手段。目前,很多企业虽然已经树立了汇率风险全过程管理意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模型工具、专业手段和激励机制,事前防范、事中管理和事后控制仍然流于形式,导致汇率风险管理没有与战略部门、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外部金融机构等形成合力。

四是缺乏有效的监测系统和专业人才。近年来,跨国企业愈来愈重视汇率风险管理,但由于汇率风险管理政策性和专业性强,企业缺乏专业人才,通常是财务部门资金岗位人员兼管,管理水平和效果受到限制。很多企业只是通过财务报表定期统计风险敞口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情况,并未建立相关的预警指标、风险识别衡量手段、风险监测模型,也没有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这样既无法及时发现异动也无法预测未来,更无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汇率风险管理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

五是衍生避险工具风险大、监管要求高。衍生避险工具的基本实质在于避险,但依然有企业对于购买衍生金融工具存在诸多误解。有的企业希望通过判断汇率走势,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创造收益;有的企业认为衍生工具风险大,是高危产品,唯恐避之不及;有的企业担心监管要求高,为避免担责干脆不做。当今国际上成熟的大型集团企业在使用衍生避险工具时,均摒除市场预判和增值愿望,主要做好风险敞口的计算与对冲,且对对冲成本有一定容忍度。而从国内看,仍有不少企业出于各种原因,在操作汇率衍生品时难以彻底消除预判市场的倾向与实现增值的压力。

未雨绸缪:强化海外投资和外债借入的风险管控

投融资环节产生的币种和流量错配,往往会形成长期且难以弥补的风险敞口。因此,应加强海外投资和外债借入环节的汇率风险管理,防范于前。具体来说:一是在海外业务评估论证阶段,将汇率变动因素纳入可行性研究,对业务所在国的汇率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考虑汇率变化的经济风险,并增加汇率变化的敏感性分析;同时还要将风险成本和套期保值成本嵌入到项目报价和收益回报测算中,以准确反映项目价值。二是在海外业务商务谈判、合同签署阶段,提前规划收支币种,积极争取有利的币种计价结算,并在合同中加列保护性条款,明确货币保值、价格和汇率调整等方面的措施。三是在进行外债融资时,选择在流动性好、融资成本低的市场融资,同时利用交叉货币利率掉期工具或组合期权等衍生工具,在融资环节就尽可能规避外汇风险。四是在外债管理过程中,根据原有债务构成、公司经营状况及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及时对外债结构进行优化,防范国内外经济环境及汇率、利率带来的偿债风险,合理控制外债资金成本,减少汇率波动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以大型国有企业Z集团为例。Z集团的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汇率风险管理机制,降低汇率波动对集团及其所属企业的不确定性影响。在重大海外投资项目投资决策前,集团聘请独立第三方机构出具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报告。签署外币合同时,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研究分析,综合考虑企业收付汇的币种、期限和规模的匹配问题,坚持“收硬付软”的原则,优选交易币种,增加汇率补偿条款,甚至在同种合同的不同时段和不同定单中,选择或变换结算币种。在汇率上升和下跌预期或趋势明显时,在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和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因素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合同期限,明确双方责任,汇率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与此同时,Z集团还要求海外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美元等强势币种作为记账本位币,以降低折算风险。在对海外企业的日常管理中,集团要求各海外项目公司的我方派驻人员在所在国汇率发生剧烈变化时(如所在国货币与固定汇率制脱钩等事项),要在24小时内将汇率变动情况、预计对公司的影响,逐级上报至集团总部。此外,集团对所属企业融资进行集中管理,各企业在境外融资时,要深入分析融资环境,贷款币种尽量与项目未来收入币种匹配,避免出现融资与经营币种的错配。

搭建平台:通过资金调剂和财务公司实现集中管理

针对跨国企业资金分布不均的特点,通过所属单位间资金调剂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在符合子公司所在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跨国企业总部应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统筹优化资金的使用及调度,确保同币种资金收支匹配。

具体操作中,一是可结合各地区资金结算实际来统筹调配,通过内部轧差等方式减少货币兑换,实现所属单位间资金的调剂使用,减少当地货币资金的存量,降低汇率风险。二是建立外汇资金池,优化配置境内外子公司的外币资金,调剂余缺,降低资金成本。三是强化外币资金预算管理,将外币资金预算纳入企业预算管理体系,重点是关注近三至五年内汇率波动大的币种。

设立了财务公司的企业,还应充分利用财务公司的金融牌照,进行外汇资金的集中运营管理,包括:通过外汇资金集中收付,提高综合结算效率,降低结算成本;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为成员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调整融资结构,降低外部融资成本;为成员企业提供外汇风险管理方案,降低汇兑风险。

仍以大型国有企业Z集团为例。为强化外币资金集中管理,集团发布了《资金集中管理办法》。办法规定,由集团总部统筹安排所属企业资金收支,所属企业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留存收益,要及时分配使用,在遵守集团股利分配管理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适时进行分红,减少未分配利润的规模,降低汇率波动风险。境外企业盈余资金应及时兑换为美元等强势货币,并归集至集团外汇资金池或汇回国内结汇,主动规避资金运作环节的汇率风险。同时,严格控制弱势货币的资产规模,对于无法降低的弱势货币资产,考虑适度增加相应币种的负债与之匹配。此外,Z集团是第一批外汇集中运营试点单位,由财务公司集中管理下属公司的外汇业务。在业务开展中,首先,财务公司通过搭建外币资金池,使外汇资金高度集中,以强化集团总部对成员单位的管理和金融支持,实现集团金融资源全球产业共享的资金管理目标。其次,财务公司通过开展即期结售汇业务,获得市场优惠价格,帮助成员单位降低结售汇成本。在此基础上,集团进一步优化远期结售汇的交易集中管理流程,让银行充分竞价,以降低远期结售汇成本,提高交易效率。通过推行外币资金的集中统一配置,Z集团汇集了子公司原来分散的外币资金形成资金沉淀,为海外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通过对集团内部外汇资金进行整合,集团建立了动态的汇率成本控制体系和外汇风险管理平台,实现了外汇敞口风险损失的持续降低。

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动态化的监测体系和规范化的决策体系

企业汇率风险监测体系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包括对所投资国家和地区影响汇率变动的政治局势、经济状况、货币政策、外汇管制等因素的分析;微观层面则要引入敞口计量、敏感度分析和风险价值分析等风险管理工具,量化公司整体和每个项目的汇率风险水平,前瞻性地预测风险,提前做好风险应对预案。

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应基于经营目标,从战略角度出发,建立各部门联动、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汇率管控体系。在决策体系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外部监管要求、企业现状和风险管控模式,建立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同时,要加强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的协调,通过优化并清晰界定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边界,建立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管控、风险报告、应急管理和风险后评价的闭环管理流程,实现汇率风险管理的常态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一事一议”、二次决策的情况。

再以Z集团为例。近年来,随着Z集团海外战略的实施,汇率风险日益加大,特别是由于不同业务板块的特点不同,导致集团难以准确、及时地发现风险敞口。为解决此问题,自2016年起,Z集团着手搭建了流动性风险监测体系,将汇率风险纳入监测体系。在流动性风险监测体系建立过程中,首先,在集团规范一定汇率风险指标的基础上,各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加入影响本公司的风险指标;其次,通过历史数据分析设定各项指标权重;第三,通过数量化模型预测未来一定条件下的指标值及可能产生的最大损失,设定指标管理阈值。第四,当下属公司的某项汇率风险指标超过管理阈值时,系统会自动亮灯报警,集团即会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提示,并逐一指导企业开展风险对冲。

优化对冲操作:以自然对冲为主,金融产品对冲为辅

汇率风险管理的原则一般以自然对冲为主、衍生品交易为辅。前者着眼于管理风险敞口,后者立足于管理汇率。自然对冲指通过让收支币种一致、外币资产与负债相匹配,达到降低或消除敞口的目的。敞口减少了,衍生品交易量就会下降,进而会降低交易成本。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因其涉外业务种类多,可腾挪空间大,汇率风险管控更应强调自然对冲。

具体来说,一是通过合理安排外币收付款时间,尽量在规模和时间上实现外币的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匹配,自然对冲汇率变化对账面损益的影响。二是通过优化外币债务结构等方式,防止外汇收支的币种和期限错配。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外汇收、支、还、付及资金周转的需要,实现收汇和付汇币种的多元化,并保留多种货币,防止单一货币结算造成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损失。三是优化现金管理。比如,降低贬值货币的现金持有量,以存货或其他实物资产持有,降低该种货币应收账款的信用额度,同时扩大应付账款的贸易信用等。四是加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跨境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不仅可以加快结算速度,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还可以消除部分汇率风险。当前人民币计价、结算和储备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境外企业所接受。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在当地正逐步形成“使用范围扩大+汇率风险对冲”的业务闭环。五是通过建立外币资金池和优化外债结构,统一调配子公司间的外币资金,匹配外债币种和规模,降低整体风险敞口,实现自然对冲。

关于金融对冲产品,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市场上用于汇率管理的金融工具不仅专业性较强,且种类越来越多,设计也日趋复杂;而另一方面,企业既懂财务又懂金融的人员普遍不足。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应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及时了解避险工具的发展,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动和调整。具体而言,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及所涉币种汇率变化的不同特征,通过和金融机构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其对汇率避险产品的理解,充分运用远期、货币互换、短期外币信贷安排、外币应收票据贴现、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以及期货、各种外汇贸易融资产品等金融工具对冲汇率风险。金融机构也应根据出口型(结汇型)客户、进口型(购汇型)客户、持汇型客户等不同需求场景,有针对性地推出更丰富的标准化汇率管理产品体系,增强产品的普遍适用性,以进一步满足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的需求。

由于企业的行业特征、市场地位、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没有一种汇率风险管理方法可以适用所有的公司;同时,由于经营的不确定性,任何一家企业的汇率风险敞口预测也不可能做到100%的准确,同样也就无法实现100%地消除汇率风险。但是,通过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资金收益和使用效率,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为企业的海外经营投资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币种外币汇率
美联储加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关性
换外币
ARIMA模型在人民币短期汇率预测中的应用
ARIMA模型在人民币短期汇率预测中的应用
兑换外币有技巧
全币种卡省去货币转换费
我爱收集钢蹦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