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娟
(山西六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1)
项目成本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搞好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才能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成本控制管理更加科学化。在当今企业规模扩大和竞争激烈的状况下,施工企业承揽任务需做好策划,按照“优揽、细算、精管、足收”的全周期管理、全过程管控、全方位创效的思路,强化履约为先、管理为重、效益为本,聚焦提质增效、推进管理提升。
1)项目成本核算体制不完善。没有建立适合自身的成本核算体系、制度;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过于简单、模糊,为方便简化了成本核算环节,造成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不合理,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不对应,人工费用显示虚亏,机械费用盈利不实;不能满足成本分析和考核的需求,不能为后续承揽任务提供数据支撑。
2)成本管理形式化,奖惩不到位。一是不能中标后及时按组织设计方案编制施工图预算、总成本策划进行有序施工,任意变更设计规范要求,计价时反而得不偿失;二是分阶段的成本策划、分析工作过于肤浅,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三是合同履约体系不完善,合同的签订与执行滞后、不够规范严谨,隐性问题较多,有的采取先施工后算账的做法,结果出了问题互相扯皮,甚至闹上纠纷。
3)全员参与成本管理意识差。责任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轻视过程管理、成本降低的重要性,成本预估随意、参考性不强,甚至不惜以提高成本为代价争创名优工程;管理人员由于责任成本分解不到位,奖罚不明确,在工作中不注重精打细算,损失浪费较为普遍。
建立工程信息筛选跟踪机制。对建筑市场上的招投标信息进行认真判别,分清项目的立项和审批证件的真伪,判断是否具有跟踪价值,去伪存真。切忌听到信息就追,满面开花,做无效投资。
建立投标报价底线预警机制。以本单位历史成本数据或同类型工程报价中标资料为依据,结合项目类别、投资主体、地区差异等因素分别制定报价策略。投标报价最大降低幅度不得低于标前成本测算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管理费指标。标前成本测算在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场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包括重点难点工程、材料供应及价格涨跌、水电供应等因素对施工成本的影响,以及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带来的效益提升。
1)健全项目责任体系,坚持策划先行思维,源头助推企业提质增效。项目责任人要第一时间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在规定时间内编制分层、分段的施工图预算。如投标时采用清单或折扣报价时,应先确保人、材、机、技术措施费按定额正常计量,为项目部提供对应部位合理人、材、机用量的参考依据。
根据施工图预算项目管理成员迅速展开总成本策划工作,依据市场行情,分析项目盈亏情况。根据总成本策划签订《管理经营责任合同书》,强化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经营管理、加强公司和项目部履约和盈利能力,有效控制工程成本,扎实围绕项目成本去抓管理落实,不断提升项目降本增效水平。
2)强化项目过程成本管控、落实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作业绩考核与奖惩制度等。分解项目成本管理指标,责任到人,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夯实成本管理基础,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为项目规范、有序、高效地施工和完成项目评估指标做好制度上的保证。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以及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主要负责人亲自抓、主动抓、定期抓,将利润指标进行分解,全员、全过程参与;重点包括目标责任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以及项目各项管理活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程度。建立系统的成本分析机制,项目核算人员应按月做好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核算月度实际成本,并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差异。
3)以信息化穿透项目管理,坚持协同管理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抢抓行业机遇,创新科技工作,以融合协同为路径。充分挖掘大数据、量价数据能协同、云计价、云算量的巨大潜能,专业间数据能互通。
4)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多措并举抓过程结算。充分把握政策机遇窗口期,挖掘发挥职能部门联动协同作用,从项目招标中标、合同签订履约、设计变更、成本管控、完工结算、验收审计等各个环节,灵活把控、全程植入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理念。督导项目从投标前期制定竣工结算策划书,确保项目预期利润得以实现。
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竣工审计。要以签订的《管理经营责任合同书》中确定的各项指标为依据,逐项核实、对比、分析,精确计算各项考核指标,客观地进行审计评价,为项目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根据审计结果兑现奖罚,并对项目遗留问题作出处理。剩余财产物资作价变卖或转场使用,退场设备性能应恢复到规定标准,后期债权债务应指定专人负责清理,对于项目遗留问题要抓紧时间追踪处理,以防久拖不决,给企业留下遗留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项目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先进管理方法,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基本法则,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若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