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鸣
(广州住宅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55)
通常情况下,在对装配大楼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采用的绝大多数建筑材料都是通过预制形式完成的,将建筑材料以构件结合的方式完成改造建设。对比这种建设施工方式与传统的建设方式,发现其所涉及的步骤较少,操作相对简单,这也使得建设施工周期有所缩减。目前,装配式建筑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装配式建筑为水域绿色环保建筑类别;其次,建筑适合应用装配形式;最后,建设与装饰可以一同展开,有效实现对工程周期的控制。
对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而言,结合我国社会实际情况将其划分为两种不同的行业,行业间各方面因素存在差异,导致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工作与施工工作无法进行充分沟通和有效交流。相比传统混凝土建筑施工,装配式建筑在施工图纸设计和现场施工之间,又增添了对建筑整体构件的设计以及个预制件运输等环节,因此很容易产生信息断层和信息孤岛等问题。不仅进一步增加装配式建筑施工信息沟通方面的工作量,而且还严重阻碍了装配式建筑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根据对装配式建筑展开的大量实际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在进行装配式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各施工环节之间缺乏有效交流的情况比较严重。
从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公司的员工专业性较差,使得施工管理工作更加偏向于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缺乏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深入探索,这也使得管理工作浮于表面。一般情况下,如果生产过程中有一个环节存在质量问题,很可能会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产生影响。施工企业由于缺乏细化管理机制,使得施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缺乏明确的依据,从而存在盲目施工的情况。
建筑构造发生的空间范围可以反映建造材料、技术等资源的整合程度,装配建造的预制生产机器通常是固定不易移动的,因为其构成复杂、体积庞大,对场地空间有更高要求。因此,装配建造从工厂预制后运输到现场组装,这种空间的转换催生建造工具的变化,而工具的变化也进一步扩大建造资源的空间范围。建造空间转换所带来的工具变化提高了建造精度与建造能力。预制构部件从工厂运输到现场,因为其尺寸往往较大,不同构件具有不同的受力形式,因此,选择好运输车辆及合理装车,可以在装载与卸货过程中最大程度避免构件受力破坏、边角损伤等问题。此外,在运输前应选择好运输路线,道路等级不同,对车载物体的重量和尺寸限制也不同。预制构件现场堆放也应合理规划,为了减少在构件堆场寻找构件的时间,实现对构部件全寿命期监控与智能化管理,可在构件生产阶段将可读写的RFID芯片埋入构件,并在之后的各个过程中读取和写入信息,通过物联网系统传输,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查看监控每个构件的状态,以做好计划与控制工作。
要保证装配式建筑管理体系具有较高的完善性和有效性,必须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在相关政策标准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积极配合第三方机构对装配式建筑具体项目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这样的方式能使装配式建筑存在的质量问题从根源上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对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工作而言,其涉及的内容众多,包括对建筑企业提高施工质量的具体行为进行管理、建筑工程每一个施工环节的管理、工程结束后验收环节的管理。为了提高施工企业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相关工作的重视力度,不仅要加大完善市场机制的力度,理智评价对装配式施工项目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而且还要对项目的公开信息和诚信等级全面公开,使工程项目质量在社会共同监督的环境下,有效弥补政府监管存在的缺陷。
检测系统是改进机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运行检测系统主要是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数据进行核实并上传检测结果。将采集到的信息与工程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便于施工方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每一个施工环节完成之后,都应该应用检测系统对其质量进行检测,只有保证该环节施工质量达到标准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施工环节。检测系统的设定应该符合装配式建筑的实际建造需求,当发现施工环节存在质量问题时,应及时改进。全面落实改进机制,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装配式建筑建造中的质量问题。
装配建造利用工业化制造方式重组了建筑构造,使得建筑建造能够更加准确、快速与灵活,进而使得建造向制造转变,建筑向产品转变。而对于建筑师来说,装配建造使建筑构部件规模化生产,为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题材。但是如果这些素材只是用来实现历史风格与视觉图像追求,那么建筑师将错失装配建造所带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