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夏捷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设计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我国现阶段的生态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保证城市地区发展的质量,需对规划设计与管控指导工作加以完善,能够确保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按照计划有序推进。生态城市规划涉及施工建设、工程管理、城市效益、绿化建设等各方面,需要加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管控,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完成具体的设想。
随着人们对于生态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加深,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生态城市理念的产生标志着人们对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越来越注重。与传统规划理念不同的是,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不再以对大自然的破坏满足人们的需求。生态城市规划是以自然、社会、文化、经济、信息相融合的模式,注重不同个体之间的协调发展,旨在给人们提供更舒适和更高质量的生活。生态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一种全新理念,人们对其的研究一直在进行。随着社会文明的不停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亦越来越和谐。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意味着人类超越了传统的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环保、城建的阶段,而是把文化、历史、经济等也融入其中,是更广泛的生态观念。
宜居城市属于一线综合性的系统化工程,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需求。第一,给人们打造一个适合宜居的良好环境。城市的自然环境需要维护,就需要将风景加入到城市中,要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和绿色空间,将环境污染控制和采取有效地处理,给人们一个健康生活环境。第二,城市的建设更便利。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提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将居民的出行环境有所改善。第三,建设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有风土人情,历史风貌需要妥善地保护,要延续历史文化,与此同时,要将城市的内涵充分地挖掘,城市的文化特性要得以塑造。
强化城市生态绿地的建设工作,摒弃滞后的绿地建设观念,实施大型绿地建设,包括以生态为主要作用的绿地建设;以交通为主要作用的交通绿地建设;以区域划分为主要作用的环城绿地建设;以休闲娱乐为主要作用的居住区绿地建设。同时在生态绿地建设过程中,实现融合贯通原则。确保城市建设与绿地建设的连通性、生态建设与景观建设的共融性、城市郊区区域性绿地的结合性。凸显出科学性强、艺术性强的城市生态绿地建设特点。
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交通系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可以采取相关规划措施解决问题,如完善现有的交通管理体系,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公共交通管理体系;在轨道交通规划过程中,综合多方面考虑实现缓解道路交通压力的目的;对现有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进行优化,使市民出行更加快捷安全;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人们的诱导,大力宣传“低碳或无碳出行”,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率。
由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离不开每一位民众的参与和专业人员的具体规划建设,如果这些群体对于此项规划建设工作不重视,那么就会导致规划建设工作出现问题,不利于城市的生态化规划建设,所以,针对此种情况,为了进一步做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需要对民众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意识进行有效的提升,促使民众对此项工作有着更多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可以对规划设计工作提出更多的建议与看法,使得该建设工作更加趋于完善化与合理化。
结合城市生态环境设计规划的目标要求,确立生态城市建设方案,保障生态城市建设有章可循,此时生态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协调、相互推进的,有利于生态优化管理目标的达成。在设计阶段,需要认识到城市地区本身也有自己的自然生态系统,其中可再生系统与新的植物、动物品种,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复原原生态系统的作用。通过恢复生态系统的形式,给生态循环奠定良好基础条件,从而实现净化生态环境的基本目标。设计人员还要在实践工作阶段,做好各类优质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城市绿化效果与生态平衡基本目标,在设计阶段将城市地区原有的山水自然景观保留并应用,并对部分城市湿地系统进行优化设置。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生态规划,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不仅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同时还较为系统化,要坚持绿色的理念,实行全面的管理,整体的规划。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可以促进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各管理部门需要相互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