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琪
(郑州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使得大学周边地区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规模的城镇,称之为“大学城”。目前,大学城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生成,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城,是经过百年以上的历史自然形成的;另一种是主动构建,如美国的夏洛茨威尔大学城,是由国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合作而共同构建的。郑州市的四座大学城属于后者。
21世纪之初,为缓解郑州市高等院校用地紧张的局势,推动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的转型升级,大学城建设被提上议程。自此,郑州市的四座大学城先后拔地而起,从西北到东南席卷全郑州市,成为中原地区高等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地域分布方面看,东大学城地处郑州市东部龙子湖畔,南邻郑东新区CBD,西邻郑州龙湖金融中心;西大学城位于郑州市西部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享有“中原硅谷”的美誉;南大学城地处郑州市以南约20公里的新郑市龙湖镇双湖经济工业园区,比邻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北大学城位于郑州市北部的惠济区,背靠母亲河黄河,自然环境清新宜人。四座大学城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完成了对郑州市的文化“包围”,筑起了河南省高等教育的高地。
从建设规模方面看,郑东新区的东大学城规模最大,容纳的高校数量最多,本科院校10所,专科院校6所,学生逾越10万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西大学城容纳的高校数量最少,仅有4所本科高校;龙湖镇的南大学城容纳了8所本专科院校,其中本科高校4所、专科院校4所;惠济区的北大学城容纳了4所本科高校,其中3所为公办院校,1所为民办院校。从高校建设的层次来看,西大学城的4所高校质量整体较高,其中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内唯一的一所211高校、唯一的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郑州大学的在校生规模也是最大的,有本科生5.1万余人、研究生1.9万余人,以及来自98个国家的留学生2500余人。
从发展速度方面看,东西两向发展速度较快,南北两向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由于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位于郑州市与开封市接壤区域的东大学城获得了更多的便利条件,为其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区位保障。西大学城位于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各种资源待遇优厚,优越的实践平台和郑州大学的带动作用,使西大学城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与此同时,南北两座大学城的发展显得有些后劲不足。北大学城背靠黄河,园区内学校实力相对薄弱;南大学城以新郑市龙湖为依托,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交通不便且离郑州市主城区较远。
郑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郑州市区面积1010平方千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549平方千米,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831平方千米。大规模的高校建设,必然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郑州市四座大学城占地面积超两万余亩,约14平方千米,约占郑州市区面积的1.4%。分方位来看,东大学城的十六所高校占地面积共22平方公里,西大学城的四所高校占地面积近万亩,南大学城的八所高校占地面积约2150亩,北大学城的八所高校占地面积约38平方公里。其中校园面积最大的高校是郑州大学,学校主、南、北、东四个校区占地5700亩,在全国所有高校中排名第13位。众所周知,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土地的使用上应充分考虑粮食生产问题;同时,郑州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土地资源相当珍贵。然而大学城建设又必然会增加日趋紧张的城郊土地资源压力,因此,如何解决大学城建设与土地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是郑州市大学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大学城内,各高校紧邻彼此,有些高校间甚至只有一墙之隔。东大学城以龙子湖为中心,各高校以环状分布在湖的四周;西大学城中的四所高校,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学路”上;南大学城以龙湖为中心分布,北大学城背靠黄河。虽然,高校之间地理位置紧密,但相邻高校之间共享意识较弱、共建合用的效率较低。在硬件设施方面,大学城中每所高校至少都有一到两个体育馆和大礼堂,体育场少则七八处,多则十余处,非授课时段时常出现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软件文化方面,大学城内的教师基本上还属于“单位内部人”,极少在“兄弟院校”间进行学术性交流。学校间的“各自为政”,使大学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和经济效应。此外,郑州市的四座大学城之间关系疏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文化包围城市的战略规划效果。
每一座大学城在科研、实践、教学、专业上都应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形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凝聚力,从而铸就大学城的办学特色。郑州市的四座大学城,目前仅仅是在地理位置上有明显的区分,在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上区分度较小。南北两座大学城,学校的层次较为接近,大多为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科研实力整体偏弱,科研方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领,凝聚力不足。东西两座大学城资源相对较为雄厚,但发展方向和定位基本一致,在中部六省中竞争优势不明显,远远落后于湖北省的东湖大学城。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根据自身优势,寻找办学定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取得一席之地,郑州市大学城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由于新校区的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高校就不得不向银行大量举债,少则几千万多则数十亿,目前我国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高达数千亿元。虽然有当地政府的一部分财政支持,但郑州市的四座大学城在建设中,仍然面临着过高的银行信贷风险。大量债务成为高校经营过程中的隐患,影响其发展的稳定性。为了在短时间内偿还银行贷款,收取学杂费成了学校还本付息的主要手段,有的学校近八成的学杂费收入都用于此处。资金集中使用在校园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中,必然会影响科研等软实力的投入,如何平衡资金投入,如何降低巨大的信贷风险,是郑州市大学城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又一严峻问题。
将校园中的装饰用地农用化是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有效方法之一。一方面,将校园中原本的绿化用地承包给附近的居民,让他们种植一些时令果蔬;另一方面,将其校园内封闭的湖泊承包给附近的居民养殖一些水产品。将校园内闲置的土地和湖泊承包出去,可以在原有校园面积的基础上增加农副产品的产出,供给师生和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从而使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对于郑州市的四座大学城而言,建立一些公共区域、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势在必行。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环绕龙子湖建立一条东大学城内最大的生活消费一条街,街上可以开设一些商店和书店。这条街将会打破不同学校间学生零交流的困境,同时在大学城内部建立“一卡通制度”,这张卡可以在大学城内的所有高校使用,可以自由使用图书馆,食堂,实验室等重要的公共资源。在学生方面,组织建设大学城中的“学生会”,加强学生之间的学术、文化和体育方面的互动交流,定期举行各高校代表队的友谊竞技赛。在教师方面,由权威高校牵头,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会,增加教师跨校授课的比例,让专业资源充分流动起来。只有各高校间充分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大学城的经济效应。
郑州市的四座大学城,在区位分布上十分明显,这为明确其办学定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中,西大学城位于有“中原硅谷”之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该园区经过2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以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四大支柱产业。利用丰厚的资源,西大学城中的四所高校可以与当地的企业展开“产学研”合作,大力发展相关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位于郑汴一体化连接线上的东大学城,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加强与郑州和开封地区的紧密协作,以郑汴一体化为支点,组织专家科研团队进行实践调研,不断丰富科研成果,为河南省中部的经济布局贡献科研力量。
巨额的负债阻碍了郑州市大学城的发展步伐,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入驻将会成为解决难题的关键。一方面,郑州市政府可以在大学城建设方面适当进行政策扶持,同时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高校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经济补贴,从而缓解高校面临的巨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积极寻求与当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入企业的科研资金,利用人才优势,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增加经济输出,以此降低运营中的债务风险。
当前,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双一流”建设,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郑州市大学城发展也进入了弯道超车的关键期。为紧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郑州市大学城建设应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率、增强共享意识、明确区域定位和降低信贷风险,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