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 转型升级路径探索
——以常州市崔桥片区为例

2020-11-27 00:19张金华蒋文君
商品与质量 2020年40期
关键词:苏南片区用地

张金华 蒋文君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 江苏常州 213003

改革开放初期,“苏南模式” 的异军突起为乡镇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以苏锡常地区农村工业的兴起为代表,逐渐形成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轨迹的成功典型,被长期作为典范学习和总结。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传统的 “苏南模式” 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苏南地区,也暴露出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价格高涨、生态环境恶化等区域发展问题,对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变革、地区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将产生极大的限制。

常州经开区崔桥片区作为 “苏南模式” 起源地之一,既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也在资本的快速累积过程中过度消耗了有限的资源,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限制城镇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梳理崔桥片区发展特征,以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对苏南地区的城镇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崔桥片区发展现状

1.1 发展概况

崔桥片区是经开区战略中重要的功能板块之一,也是 “苏南模式” 小城镇的典型代表。自1999 年第一家强化木地板企业诞生,至2007 年涌现出400 多家强化木地板生产及配套企业,时至今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强化木地板生产基地,崔桥片区生产的木地板出口份额约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份额的65%。

1.2 核心问题

崔桥片区的工业化进程以内生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导向为主,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突飞猛进,导致城镇用地长期处于粗放低效的状态,城镇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生态环境质量大幅下降,产强城弱矛盾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1)建设用地总量超标,存量空间有限。传统的 “苏南模式” 发展下,崔桥片区呈现出长期粗放经营、乡镇分散型布局,土地利用凌乱无序,且建设开发强度高,存量空间有限。现有城镇建设用地已占规划区总面积的52.35%,属于密实化地区,旧城更新、用地整理的难度较高。

(2)建设用地深度碎化,空间品质较差。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与建设用地的总量扩张相比,崔桥片区用地碎化的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产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穿插镶嵌、相对凌乱、集聚程度低,空间结构不合理,工业开发区的无序扩张对生活空间和人居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城镇空间品质提升。

(3)配套设施不完善,对高端资源吸引力弱。村镇居住用地布局较为分散,较高的碎化度延缓了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度,对城镇化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分散的用地布局势必造成基础设施的配置过度分散,甚至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导致土地级差效益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各项配套设施配置严重缺失。

(4)低效企业亟待更新,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有待提高。产业用地布局碎化,导致规模经济难以实现。横林镇工业用地数共1616 个,总用地面积约13.59 平方公里,平均每个企业占地面积约8391.51 平方米。土地利用效率低,建筑密度偏低。建筑密度60% 以上的工业企业仅占48.82%,平均容积率为0.71。

2 崔桥片区转型升级发展策略

2.1 先进经验

长期受到产镇分离、低收入人口、成本导向性产业、较差的环境水平几方面因素相互制约下的崔桥片区,由于现状建设量过大导致可利用空间不足,而建设用地碎化则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旧城更新成本和改造开发难度。为了在合理布局城镇空间结构、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化利用、打造绿色生态环境的同时,减少开发阻力,提升片区转型升级的可操作性,需要针对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要求,探索因地制宜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从国内外城市与地区在旧城更新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改善传统 “苏南模式” 核心问题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过产镇融合来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优化城镇总体空间布局,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品质竞争力,通过弘扬和培育文化软实力来塑造城镇特色。

(1)产镇融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 “苏南模式” 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方式需要面临转变,即由传统产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粗放经营、乡镇分散型布局转向集约经营、园区集中型布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调转向经济与自然、环境、生态协调一致;产镇分离转向产镇融合。

(2)生态宜居:为了落实推进产业经济集约化、生态化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上位要求,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和苏南地区步步紧逼的区域地位尴尬,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是崔桥片区实现永续发展、跨越赶超的最佳途径;通过提升镇区的环境品质,也将整体提升横林镇整体的品质竞争力。

(3)文化创新: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树立 “文化自信”,而弘扬 “产业文化+ 地域文化” 已经成为众多特色小镇成功转型升级的宝贵经验。崔桥片区为绿色家居产业基地,通过进一步挖掘和打造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发展策略

结合国内外城市与地区的先进经验,以 “四生协同”(以生态空间为基底、以生产空间为动力、以生活空间为承载,共同塑造高质量的生命空间)作为片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依托产镇融合、生态宜居、文化创新等方法改善传统 “苏南模式” 下片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打造一个从 “以人为本” 角度出发,宜人化、品质化、活力化的“苏南模式”转型升级试验区、生态绿居的产镇融合示范区。

(1)生态空间。针对崔桥片区现状路网体系不完善、水面率低、水质较差、滨水空间开敞性不足的问题。通过沟通串联、打通城市脉络,提升和改善片区交通状况;通过织水成网、打通断头河道,合理扩展水域面积;通过补充绿化空间、强化蓝绿网络,以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空间、节点空间、公园绿地补充城市海绵体,强化生产区与生活区之间的生态隔离。

(2)生产空间。针对存量工业用地开展集约高效利用。制定企业准入标准,推进产业生态转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工业点源治理,对现有污染企业进行达标后排放,转产等。重点治理高污染行业,严禁化工、轻工、冶金、纺织等产业进入。

推进产业用地更新,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建立工业用地数据库动态跟踪与管理系统平台,全面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建立低效企业评估标准与退出机制,加快推动现状企业规模过小、效益过低(地均产值不足1000 万元/ 公顷)的低效企业转型,建议低效企业结合周边规模企业发展策略整合,实现规模经济。

搭建创新平台,集聚 “绿居谷” 创意功能。围绕经开大道项目建设,整理沿线用地,为龙头企业、商业办公服务功能预留发展空间,推进沿线快速转型。通过搭建绿色家居检测认证中心,智能家居研发中心,创意设计中心、高新材料研究中心、家居体验中心等,建设服务平台。通过引导国际、国内家居产业入驻, 积极发展节能家居产品及整体建筑的设计、工程承包、展示体验等,延长绿色家居产业服务链。

推进产业用地整合,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以产业集聚为手段、园区化发展。其中,经开大道以北,碎化指数较低的崔北村、双蓉村、部分红联村区域作为产业整合区,通过进一步的集聚发展,鼓励绿色家居相关产业进驻,限制小企业无序转让,鼓励大企业的扩张、整合,打造绿色家居产业集中区。经开大道以南,碎化指数较高的牛塘村、部分红联村区域作为产业腾退区,推进现状工业仓储用地加快转型,推动用地减量化,重点实施生态修复和用地整理。

(3)生活空间。针对现状居住用地分散、村镇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强调在现实基础上有机分散、适度集中,从而进一步减轻交通负担,降低生活成本,营造居住舒适、活动空间完善的环境条件。规划崔桥片区形成 “1 片镇区生活配套集聚区+N 片产业生活配套区” 的总体布局。

(4)生命空间。规划通过营造 “一环、一心、一带、多点” 的开放式景观格局,提升历史文化承载空间,打造工业主题旅游体验景区等概念,形成集水绿、休闲、文化、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品质生命空间。

3 崔桥片区转型升级引导

3.1 模式策划

针对崔桥片区的转型升级,从城市更新主体的视角,可以分为以下3 种模式:

(1)核心地区与滨水地区——适于采取政府主导或混合主体的运作机制。重点是全域公共利益的分配、开发条件的博弈。

(2)一般居住地区——适于采取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的运作机制。重点是在公平主导的价值观下实现各主体(政府、开发商、产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3)工业地区——适于采取 “融资+ 规划+ 运营” 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有效平衡更新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和制定有序的更新计划,保证了更新的可实施性。亦或者由上游企业收购,进行整体升级转型。

3.2 实施计划

立足崔桥片区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统筹考虑横林镇全域发展建设的时序,建立工程项目库,将分为以下两个阶段进行:

(1)近期:核心突破、样板示范——以西平河为轴带,结合崔横路节点重点打造崔桥片区商业、公共服务、休闲中心(包括小型商业综合体、文体活动中心、中央公园、滨水生态廊道等设施),做好样板示范,实现核心突破。

(2)远期:拉开骨架、统筹开发——以近期启动示范区的建设带动外围地产的开发,全面启动崔桥片区的城镇更新工作,推动区域整体的设施完善、环境优化和统筹开发。

猜你喜欢
苏南片区用地
苏南年俗亦动人
路先生,我错了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陕北民歌剧《延河谣》开启西北片区巡演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