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丽,高 波,李 婧
(天津城建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384)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目前,我国高校中广泛采用的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的成果导向教育,存在着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割、各自为阵的问题,如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主要在于培养体系中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理念的把握与落实[1]。《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是材料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属于典型的知识性学科范畴。该课程着重于向学生阐述材料的成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以指导材料的设计和应用为目标,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将知识性学科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挖掘出来,与原有课程内涵有机融合,需要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进行规划重构。因此,本文依照《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设计、考核评估等课程管理和教学各个环节当中,以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双重成果导向目标,在天津城建大学的城市建设学科背景下,着力打造《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思政精品课程,为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供支撑[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必须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引领,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以建筑及城市建设为特色的城建类高等院校广泛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除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体现办学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与区域经济、国家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特质和育人理念。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依托区域特色、院校特色及专业特色去充分挖掘,作为城建类高校材料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思政元素也需要体现出材料发展对于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践行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城市建设及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将专业伦理与人文伦理相结合,要求学生遵守职业道德,熟悉工程伦理,提升其在专业领域的规范意识和行为标准。作为理工科典型知识课程,科学思维和辩证观念也是最为普遍存在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立场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认识社会。作为课程基础内容的拓展,对于材料科学、应用领域及其交叉学科和社会热点要加深融合,特别是和社会实际应用的关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需要融入教学当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专业价值感和专业需要感以及专业奉献感(见下表)。
为了课程建设及课程思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探讨。基于“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整合课程设计模型[3],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为典型代表,研究并发展了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模型。模型设计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并以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为教育总目标,从基础知识、学科应用、人文维度、自学能力、交叉观点和价值取向6 个维度对总目标进行细化,让学生在获取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升人文素养与个人综合素质。该思路与以育人为核心,将道德、人文关怀、价值观念有机融入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异曲同工,此模型简洁、实用,方便任课教师的掌握和运用。该设计模型如图1 所示,以6 种类型的目标为指引,理清专业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融入思政培养目标,如人文维度、价值取向都包含典型的思政元素。这样设计培养目标不仅使课程的内涵更加丰富,还为学生带来好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提高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表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思政要素融合的典型案例
图1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的6个维度教学目标
只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时代给信息共享与实时交流带来的便捷,创新采用课程教学新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知识学习无界限、无止境,实现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更方便、更自由,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任课教师可通过优化整合网络资源和利用社交平台进行教学设计及互动。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平台包括中国MOOC 大学、学堂在线、优课联盟等,在线教学平台包括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钉钉课堂等、互动平台包括微信、QQ 和今日校园等,可利用上述网络工具开展教学组织、设计和改革。精选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专业课程的鲜活案例,并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精选思政元素,不讲大空话、不摆大道理,用浅显易懂的大白话讲清楚晦涩难懂的大道理。此外,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学案例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引导其在课下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并以撰写小论文、思政专题报告等形式亮出自己的理解与认知,之后通过QQ、微信班级群、雨课堂讨论区等平台展开小组之间的学习讨论,进一步深化学习成果。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更是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所以要想将课程思政建设贯彻到实际授课中,必须要以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教学团队建设为先导。只有具备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意识,才能开展课程思政的行动。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课程思政建设对于立德树人这个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作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4]。思想是行动的指导者,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才能有效执行课程思政建设任务。教师须掌握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政治理论要做到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5]。
在传统的教学团队建设中,课程教学团队以教师的专业基础和年龄、教龄层次来组合建设。而在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下,对于专业教师的政治水平、道德水平需进行重点考量,在团队建设中也可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作为团队成员,通过互相听课、定期研讨、共同备课等形式加强交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师专业基础和科研方向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教学内容的相匹配度,组建一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综合能力强且优势互补的课程团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参与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内容设计以及教材的二次开发,与专业教师共同备课、经常研讨,帮助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实践层面的答疑解惑[6]。因为课程思政建设而形成的教育共同体,是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道路上而形成的稳定的志同道合的团体,只有打造出这样协同育人的团队,才能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性和引领性。
在学校及学院层面上,需要为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助力。如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院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通过教师培训、不定期的“师德大讲堂”讲座等活动进行师德培养,将师德作为重要指标放进专家、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估中以促进师德建设等。
为有效衡量课程本身的教学效果以及融入课程思政的效果,必须设计科学的评价模式,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同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特别是课程思政的评价具有较大难度,主观性强,具有显著的模糊性。课程思政包含了人文维度和价值取向等,与专业课程融合后也是形成多学科融合,培养目标不再单纯是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所以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作为模糊评价的层次目标,是一种科学的课程评价方式。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算法将教学效果强这类定性的描述转换成对应的分值,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在基于模糊算法进行课程综合评价时,主要由被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者等因素组成。其过程一般是先确定评价指标,然后规划评价指标,接着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确定,然后选择合理的评价模型进行综合指标评价[7]。如图2所示,将考核内容与对应的6个维度教学目标细化设置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及其比重,通过全方位的考核结果和成绩来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而考核比重可以根据课程发展及考核的有效性来进行动态变化,以最终得到最优化的评价结果,指导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
图2 课程思政的模糊评价方式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挖掘各门课程的价值意蕴,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顺利实现。《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作为城建高校材料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蕴含着丰富鲜明的思政元素,在充分挖掘具有城建特色思政元素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计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知识点的衔接与融合,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价值引领自然而然地贯穿到专业教学中,并对课程思政融合效果进行模糊评价以推动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发展,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材料类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