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新疆研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建筑施工中,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性能混凝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实践中,混凝土设计人员应注重完善混凝土配合比,进而为建筑设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创造条件。同时,设计人员也应明确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原则,研究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以期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标准化原则是指高性能混凝土在设计与制造中,应严格按照各环节的应用标准,并且满足施工方案的具体要求,以此为基础作为混凝土材料施工与配比的参考与标尺。同时,标准化原则也要求生产与设计人员在对混凝土进行检测与验收时,应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步骤与流程进行。
实践中,衡量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重要标准是耐久性,混凝土的耐久性是影响施工建筑质量的重要标准,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渗透性、抗冻性和抗腐蚀性等等都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其中,由于混凝土结构的抗渗透能力不强,导致的高性能混凝土表面裂缝引发安全隐患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实践工作中,应注重对混凝土进行配合比的有效设计[1]。
实用性原则是指混凝土结构应满足其基本的应用功能,工作人员需要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例如,在具体设计工作中需要对水灰比例进行严格考量,以此满足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要求。针对高性能混凝土而言,其实用性设计原则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
高性能混凝土在配比原料的选择上比较严格,相关人员应选择石头、碎石和岩石等物料,尽量避免风化母石的应用。而碎石的选择应坚持大小均匀一致原则,以此保证混凝土的内在结构稳定。在高性能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需要明确具体的水灰比例,建筑工程使用的混凝土配比原则为水灰1∶3 为最佳标准。
制作高性能混凝土的前提条件是较低的用水量和较高的水泥含量,但是,在骨料配比过程中,较高的水泥含量也不利于混凝抗压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水胶比进行严格要求,一般情况下水胶比需要在0.30~0.40之间。数值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外加剂的缩水速度、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以及坍落度等因素,进而提升高性能混凝土的制作水平。此外,高性能混凝土制作中,需要增加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贴合率,并且考虑骨料与水泥石之间的有效连接。
通常情况下,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例中需要考虑的参数有水泥、砂子、碎石粉煤灰和外加剂、膨胀剂的含量。以某市住宅项目为例,为提高建筑物质量,设计人员应用的水泥为北水P.O 42.5型号;砂子则应用了怀来澳鑫中砂;煤粉灰选择了张家口新恒二级石,碎石标准为5~25mm。外加剂则选择了北京方兴生产的JA-2型防冻剂;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满足C35,fcu,k取35Mpa,取标准差σ=5;砼配制强度fcu,o=fcu,k+1.645σ=35+1.645×5=43.2Mpa。计算水灰比计算中,水泥强度28d,fcu取44Mpa;本地碎石的质量情况,取a=0.46,b=0.07
W/C=0.46×44/(43.2+0.46×0.07×44) =0.45;根据试配情况用水量取185kg/m3;则水泥用量mc,mc=185/0.45=411kg。利用粉煤灰超量取代法,取代水泥13%,超量系数1.5,内掺膨胀剂6%,防冻剂掺量3.6%。
经计算最终结果如下:水泥用量为337kg/m3,粉煤灰用量为75kg/m3,膨胀剂用量为26kg/m3;防冻剂用量为15.8kg/m3;假定混凝土容重为2400kg/m3,砂率为βs=43%,得砂用量为757kg/m3,石用量为1004kg/m3,由此得每立方米的理论混凝土配比为:水泥337,水185,砂子757,石子1004,粉煤灰75,外加剂15.8,膨胀剂26,(单位同上)[2]。
为有效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标准,需要严格控制各项参数,明确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并对各项操作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工程的方案要求,对混凝土的设计标准进行要求,进而增加高性能混凝土的实用性,为混凝土结构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工程项目中,混凝土的质量标准对项目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控制高性能混凝土的制作标准,提升混凝土应用的强度与耐久性,进而为项目工程的安全建设提供可靠保证。同时,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是目前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设计人员应提高重视力度,在此基础上严格控制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进而提升施工质量。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施工设计人员应注重混凝土骨料中的粗细配比,明确相关的配比参数,并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以期提高混凝土的应用水平。同时,相关措施的应用也促进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实践应用,为混凝土结构在建筑施工中的合理应用奠定良好基础,进而推动建筑施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