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军
(桂林市园林建设工程管理处,广西 桂林 541004)
海绵城市是建立影响程度低的雨水开发系统,通过渗、排、滞等多种技术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城市水文实现良性循环,保证城市能够起到调蓄、渗透、净化以及排放等作用,以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对于传统城市而言,可以通过合理应用管渠或泵站等基础设施使径流雨水及时得以排放,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把握“末端集中”或“快速排出”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否则城市市政雨水管网和排涝设施的作业压力也会更高,降雨初期过程中的污染物质也会随着径流雨水流入河道管网,从而污染水资源。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在雨水系统的始末进行全程监管。
城市道路中的雨水径流都比较大,环境污染也很严重,也是导致城市规划建设污染的关键性因素,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能够促进交通道路的发展,并为道路建设的有效性提供保障,并落实道路及绿化面积的建设工作,然后对树池与透水路面进行改善,对道路能力进行优化,是城市水资源质量的提升。
根据道路景观内的绿化带,建立道路绿地系统,道路雨水地表径流明显提升,然后将其引导入绿化带中,绿地系统储存与净化能力明显提升。对于未达标的雨水,应当保证合理排放,然后利用透水路面提高雨水渗入能力。不仅如此,人行道路也能有效获取雨水径流。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更加突出物种特点,以提高对空间资源的运用效率,促进不同生物的有机融合,不仅如此,建立一个平稳和谐的群体和生态空间。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主要形式是垂直绿化形式,在屋顶加强花园建设,能够有效获取雨水,也是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生态学理念的应用。通常,屋顶雨水污染程度较低,然后经过绿色屋顶的过滤作用,净化标准能够用于作物灌溉。也能通过获取系统以收集和储存雨水,以便后期出现缺水或断水时保障水的足量供应,整合横纵相交的绿化建设,这也是实际应用的显著特点,并构建更加完善的个体。在雨水净化与处理过程中,并通过收集储存用水建立雨水收集系统。
对于屋顶雨水花园而言,主要包括砾石层、蓄水层、砂层以及覆盖层,穿孔管主要用于获取雨水,但是对于溢流管,不能够降低设计水平,让其不仅能适应雨水方面的要求,也能确保雨水水量能够满足植物生长需求,降低对生态系统的损害。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为了加强自然雨水净化,可以加强对河湖水系以及坑塘湿地的利用。比如说,如果城市降水落地面率达到55%以上,此时绿化带就能够有效降低河滨湿地、植被缓冲带受雨水冲击的不利影响,以便更好地落实根本建设工作。一方面,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对现有湿地不断加强保护与管理,尤其是市区内的荷塘和河沟,不得随意填埋,防止造成内涝灾害。与此同时,对于已填埋河道水系,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还应认真考虑城市未来规划发展,以此制定生态建设发展方案。在城市规划进行绿地建设的过程中,绿化面积要在城市整体面积中占比达到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必须达到13m2,并充分发挥公园与绿地的雨水净化功能。但对于很多城市而言,都并没有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加强落实,也很少进行相关建设,导致海绵城市部分地区的排水能力的提升受到不利影响。所以,为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并建成海绵城市,应当突破传统建设理念,综合考虑城市地理环境、周围条件及降水状况,据此进行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以便有效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
在整理人行道以及停车场等区域时,应当铺设渗水性能良好的面层,采用渗水地面,不仅能够使地面热量反射明显降低,又能有效提升土壤生态能力,防止道路或路面积水,特别是在下雨频繁的汛期,可以加速雨水的排出,缓解市政管网压力,避免城市水体污染的出现,当然,也能防止出现河流过激的问题。根据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案及设备,加快建立雨水循环系统,合理配置相关设备,确保自然降水顺利进入绿色屋顶以及雨水收集装置,然后经管道流入地面过滤器。至于城市地面水,先将其汇集到蓄水池,然后引流至附近的植被草沟,使水分通过地面雨水系统进行运转,进而融入进生态滞留塘中蒸发,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采用这种方式,既能加强对雨水径流的管理,也能避免径流引起的一系列污染,在雨水收集与储存过程中,可以采用景观灌溉的方案以便控制饮用水消耗,实现用水的有效节约。
总之,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运用,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也能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而言,应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入到规划建设过程中去,提高对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城市道路、屋顶、水系统以及排水系统的规划,并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打造精品海绵城市。